南明大丈夫 第925节

以前都是荷兰人拿火枪射人,今天一照面,就被明军火枪打懵了,完全没有心里准备的荷兰人,瞬间一哄而散。

在荷兰火枪手,与明军交火的同时,郑成功领着近千艘大小战船,从鹿儿门水道一拥而入。

船楼上,郑成功没有废话,拔刀怒吼,“火船,给我冲!”

海湾内,海面狭窄,却聚集了上百艘荷兰大船,等明军战船冲入,整个海面上到处都是船只,严重影响了荷兰大船的机动力。

海面上,上百艘小船,忽然燃起熊熊大火,蜂拥着扑向荷兰人的海船。

热兰遮堡上,台湾总督费尔勃格看见壮观的一幕,心头一颤,“完了,公司完了~”

(本章完)

第1026章 四年计划

中国古代王朝,数百年一轮回,总是破不开这个循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王朝自己也不知道往哪里走,或者选择错了方向。

现在的人,很容易说,你该怎么发展,社会该怎么演化,那是因为你落后了,前面有成功的例子存在,你自然能够看清路,不用摸着石子过河,但对清以前的中国王朝来说,老子天下第一,有谁能教我,有谁有资格教中国?

历代王朝都没有认识到社会需要演化,甚至认为前代,上古时代最为美好,总是回头看,崇古薄今,没有明白时间向前,过去的就回不来,今人的责任是向前看,创造更好的时代。

作为大魏皇帝,中国天子,高义欢深刻的认识这一点,也知道社会该向什么方向变革,不过他手下的大臣,却并不清楚他这些想法。

在他们看来,天子的责任,就是保证国泰民安,最好回到三皇五帝的时代,并未想过,还需要推动社会的演变。

通常而言,有一个目标,然后制定一个计划,向着那个目标发展,要比不知道目标,自由演化的要快得多。

特别是像中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决心要办一件事情,可以动用整个国家的资源,几乎就没有办不成的。

此时,高义欢心中早已有了一个目标,建立一个近代化的集权大帝国,不过臣子们却未必理解他的想法。

为此,高义欢只能给大魏朝廷,定下一个个计划和任务,来达到他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这时天下大势,基本已经确定,南明和兴起的周政权,都已经无法动摇大魏的地位。

在政权地位巩固后,如何治理疆域,就被提上日程,魏国迫切需要一整套治国策略。

近些日子,高义欢平繁约见大魏朝廷的高官,要求他们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拿出计划,然后制定一个庞大的总方略。

七月底,天守阁六层,几位大学时,坐在两侧,正交头接耳。

鲁义方笑道:“往常当官,只需要使得治下安宁,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如今光安宁却不够,光处理问题也不够,还需要提前解决和处理问题。大魏的官不好当了。”

历代官员到地方,责任基本上就是,维持地方现状,犯法了断个案,饥荒了赈个灾,地方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如果有官员,在问题没发生时,就想到预防,或者抓住根本,举一反三,那就是能臣了。

比如一个地方很穷,普通官员去了,不犯错,也不作为,地方继续穷,熬几年调走高升,而有的官员,发现地方很穷,立时会问为何穷,有什么办法改变,道路不通修路,灌溉不便修水利,改变地方的处境。

现在高义欢需要的官员,无疑是后者,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

李岩捋了捋胡须,“以前的官员,不做事,不出错,也能熬资历往上升,现在陛下要改革,官是苦了点,可对百姓和天下却有益处,我们应该全力安抚官员,支持陛下。”

鲁义方点了点头,“我们内阁在百官与陛下之间,确实要担起调和的责任。”

正说着,这时,有侍卫高喊:“陛下驾到!”

大殿内,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只见一身龙袍的高义欢在侍卫的簇拥下走了进来,李岩等人连忙起身,恭迎高义欢入殿。

高义欢走到皇位上坐下,笑着摆了摆手,让众人入座,遂即笑道:“前几日朕与众卿家说的事情,你们商议的如何呢?”

李岩拱手道:“回禀陛下,按着陛下的意思,各部都已经制定了一些计划!”

“这么快!”高义欢有些意外,他坐正身子问道:“那还请诸位先生陈述一遍!”

李岩遂即道:“那就由臣来陈述!这次内阁制定方略,为期大概四年,主要在编户齐民、恢复生产、实施教化、培训官员等多个方面。”

说着,李岩上前,从袖子中拿出一份奏疏,呈给高义欢,然后继续说道:“陛下,这是臣汇总的六部、督察院、议事院等多部堂官提的方略。这其中,兵部计划,为期四年,训练出十万水师。户部计划,三年内重新统计户口,鼓励生育,并按纳税多少,将民户分级。督察院和议事院将着手建立,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和收集民间建议的制度。这其中收集建议,将按着陛下的意思,与户籍制度配合。除此之外,礼部也有在各州县建立官办蒙学的计划!”

高义欢随便看了一眼,大概有好几万字,微微颔首,“这些只是初步计划吧!”

李岩点了点头,“回禀陛下,这些只是草案,真正的四年计划,将在年底时提出,并交给议事院通过。”

高义欢闻语点了点头,“好,各部的计划,都要尽量详细一些,同时要具有可行性,不要计划出了做不到,反而劳民伤财。如果各部圆满完成计划的内容,朕必有重赏,如果谁瞒朕,瞒朝廷,瞒百姓,朕定追究其责任,轻者贬官,重者问罪。”

“臣等不敢!”内阁众臣纷纷起身行礼。

高义欢微微颔首,笑道:“几位先生,朕还是信得过的。”说着他又问道:“今日,还有什么事情要议吗?”

陈名夏拱手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

“先生请说!”高义欢抬手示意。

陈名夏道:“据密探得到的消息,郑森将水师集中于金夏两岛后,忽然离开厦门,船队往东南而去,似乎是去打海上红毛夷。赵国公认为,这对朝廷而言,是个机会,他建议趁着郑森不在,大魏可趁势扫灭南明!”

高义欢闻语,眉头一皱,心道:“郑森应该是去打台湾了,要是让郑森占据台湾,以后东南海疆,必定长期不得安宁。”

高义欢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忽然道:“召集五军都督,朕要进行商议……”

(本章完)

第1027章 魏军南下

十月间,秋收刚过,魏军士卒便开始向南集结,准备一鼓作气,将明军赶下海。

高义欢原本想等到明岁,再解决残明势力,可是郑森攻击台湾,让高义欢坐不住,决定提前出兵,扫灭南明。

南明和荷兰人不一样,荷兰远在万里之外,在南洋加起来没有一万人,他们没有根基,要解决并不难,高义欢并没将荷兰人放在眼里。

南明盘踞广东、福建,人口尚有近七八百万,随便运点人去台湾或者琼州,就会成为大魏海疆的心腹之患。

届时郑森有船有人,加上明军熟悉沿海情况,又有陆地上忠明士绅通风报信,绝对比倭寇还要难以对付。

历史上郑成功以金夏之民,对抗满清多年,他死后,郑家又坚持几十年。

现在南明的情况,要比郑森无奈征台时的情况,要好太多,光军队就还有十多万。

首节上一节925/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