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879节

孙定礼见皇帝知道他的姓,心里有些激动,“臣谢过陛下。”

高义欢微微颔首,“这里情况如何?卿家给朕说一下。”

当下一行人翻身下马,孙定礼走在高义欢旁边,介绍道:“陛下,臣查阅了海州县志,这里曾经能造出二千料以上的大船,有五六千工匠,但就是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造船工坊,在崇祯十二年,却被鞑子一把火给烧毁了。现在这里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还有散落的木材。”

高义欢听他这么一说,心一下凉了半截,皱眉问道:“既然如此,这个船场是否还值得重新修建?”

孙定礼一本正经,他正色回道:“陛下,臣以为完全值得重建。工坊虽然被毁,但是工匠还在,而只要人在,工坊建起,很快就能重新造船。”

高义欢眉头一挑,有些意外,“工匠还在?”

“回禀陛下,当初清军先攻入山东,后南下打到海州。当时海州的工匠,得知清军杀入山东后,就陆续南下避难了。清军占据海州,将工坊烧毁后,撤离海州,这些工匠又陆续返回,只是工坊没有了,加上明廷的户籍制度崩溃,无人管理他们,工匠们便都去种地了。臣到海州后,通过走访,已经找到近千名工匠。”

高义欢听后,脸上大喜,“好!好!不错!”他连续赞叹几句,然后扭头吩咐陈名夏道:“海州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内阁要尽量满足。”

说着他又看向孙定礼道:“这个工坊,朕就交给孙卿,卿家有什么困难,就直接上书,要是内阁不给解决,你就找朕!”

孙定礼听后大喜,“如此,小臣定然为大魏把工坊恢复。”

说着高义欢一行人,走到几堆用油布覆盖的木材旁,伸手掀开,下面都是一根根粗重的木头。

孙定礼介绍道:“陛下,这里原来不只这点木材,被清军烧了大半,剩下的又被附近的百姓偷回家里,臣现在找到的就这么多,都是自然阴干,随时可以使用。”

高义欢看了看周围的木材堆,微微颔首,以他的了解,老乡们没全部搬回家去,便已经是手下留情,民风淳朴了。

“朕拨给海州一个司的士卒,专门护卫工坊,以前偷走的木材就算了,现在再偷,严惩不贷!”高义欢沉声说着。

当下高义欢在孙定礼的带领下,巡视了工坊一遍,整个工坊还是一个工地,其实没什么好看的。

高义欢慰问了一下民夫,接见了几名工匠,表示给予他们大魏匠人的待遇,立刻就引起了一阵欢呼。

魏国对废除了匠籍,终止了世世代代都是匠人的制度,改为具有流动性的匠户等级制度,要做匠人得先考取证书,从学徒往上考,一直考到匠师,并且父辈获得的等级,不能传给子孙。

当然要推行这样的制度,那就必须提高匠户的待遇,吸引普通人来考匠籍,使得匠籍像科举一样,成为底层百姓向上的一个渠道。

~~~~~~

高义欢在海州进行考察后,继续南下,不几日便到了淮安之北的清河县。

这里魏军营帐遍布,骑兵沿着淮河奔驰,而在淮河南岸,明军同样连营百里,河中战船穿梭,气氛紧张。

这时,高义欢身后跟着数百骑兵,奔驰到淮河北岸的一处山丘上,山坡布满了魏军的大炮,黑洞洞的炮口,对阵了河面。

高义欢等人翻身下马,爬上山丘顶部,用千里镜观察对岸,只见密密麻麻都是营帐,明军士卒像蚂蚁一样出入营盘。

高义欢微微皱眉,“黑虎,明军的防线如何?”

徐黑虎沉声道:“陛下,明军的防线主要靠河中水师。臣曾派兵强渡,兵马渡过三成,明军战船忽然杀到,撞翻了兵船,斩断两岸的联系,渡过去的弟兄全部被明军包圆,一个都没回来。”

高义欢脸色阴沉,看着河中一艘具有西方特色的巨大战船,不禁一愣,手指着问道:“那是谁的船?”

徐黑虎看了一眼,便恼怒道:“是福建郑家的船!”

~~~~~~

(感谢亱空の彩虹的1000,平凡人的超凡梦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

第975章 安南八旗

淮河上,明军战船耀武扬威,高耸的桅杆,遮蔽江面的竹条硬帆,侧舷黑洞洞的炮口,瞄准着淮江北岸。

高义欢看见福建郑家的船只,眉头紧皱起来,郑家是海上霸主,在东亚荷兰人都得靠边站,他们帮助朱慈烺,这一战不太好打啊。

郑芝龙降清后,郑氏家族分裂,郑成功以郑氏残部,抗清几十年,满清最后费了老鼻子劲,才攻下台湾。

现在郑家是个完全体,再加上朱慈烺,想要灭之,怕还是有些艰难。

郑芝龙这货现在是南明太师,封了国公,不知道能不能拉拢,如果他出个昏招,朕灭南明就容易多了。

高义欢想了会儿,忽然问道:“有什么办法对付他们没有?”

徐黑虎道,“目前只能在北岸架设炮阵,与他们对轰,不过要渡河还是不行。明军十分狡猾,都是先让我们渡过去一部分,然后战船杀至,就算我们架设炮阵轰击,一时间也无法击沉他们的船只,而他们只要撞翻我们的兵船,毁掉浮桥,让过河的兄弟没有增援,渡过去的人马就全完了。”

看来徐黑虎是吃过亏,深有感触,而这还只是淮河,南面的长江宽广,问题可能更大了。

高义欢沉思一阵,历史上灭亡东南,大多是从楚地往下打,先打武昌,再破安庆,最后攻取南京,很少有直接从两淮杀入江南的例子。

历史上清军打入江南,得意于左镇东叛,再加上四镇投降,江防无兵,才侥幸成功渡江。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百万雄狮渡过长江,前提也是三大战役,国军精锐尽失的情况下进行,而且那时火炮凶猛,能直接从北岸打到南岸。

现在明军龟缩江南,兵力雄厚,与上两种情况不符,还真不好对付。

眼下魏军要一统天下,灭掉南明,无非从湖广顺流而下,从两淮强渡长江两条路。

从高义欢掌握的情报来看,黄得功守卫武昌,可以说是固若金汤,魏军想要建瓴而下,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现在看来,想要从两淮攻击南京,难度也相当之大,甚至还高于建瓴而下。

高义欢皱眉思索片刻,魏军想从两淮打进江南并非易事,不过他并不死心,于是回头道:“走,去别处看一看。”

~~~~~~

东南半岛,升龙城。

西军占据此地已经有数年时间,孙可望用心经营,逐渐将整个安南地区牢牢掌握在手中。

十二月间,北方下起鹅毛大学,江南也是冷风嗖嗖,而在升龙城,却犹如暖春。

近几年中原变化巨大,发生了许多大事,战争不断,东南半岛却相当安宁,经济和民生迅速发展,已然成为天南中华。

孙可望经过最初的疯狂扩张后,逐渐感觉到后续乏力,转而稳定自己的根基,进行土地清丈,提升官员俸禄,开科取士,以及大规模迁徒汉民进入安南,巩固对安南的占领。

此时在中南半岛上,能与孙可望抗衡的势力,只有两个,一是西面的东吁国,也就是缅甸,另一个则是南面海岛上的荷兰人。

其实以孙可望的实力,他还能征服更多的土地,只是人口的原因,加上这两大势力,堵住了他向西和向南发展的道路,所以限制了他的发展。

首节上一节879/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