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774节

第二幕是剧情的发展,讲述蒲州之战的艰难,顺便提一下,南明朝廷拖后腿,给鞑子送粮送器械,让战局逐渐不利。这一幕种,着重刻画魏王不畏艰难,勇于奋战,在重重困局中,终于突破鞑子阻拦。

第三幕便是高氵朝,讲述魏王兵围太原,夷王多尔衮率领十余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来战,魏军在忻口与鞑兵主力进行一场大决战,并一举击败清军主力。

第四幕则是整部戏的尾声,讲述太原城中的鞑子,穷途末路,依然穷凶极恶,杀人为食,负隅顽抗,最后夷王阿济格反而被自己人吃掉,魏王成功解救太原百姓的故事。

整部戏剧,重点形容鞑子的穷凶极恶,用鞑子的恶,来衬托出高义欢的伟大光明正确。

高义欢对自己的这个构思十分满意,觉得自己很有编剧天赋,比那个什么莎士比亚厉害多了。

高义欢要求戏剧尽快上马,时间急,任务紧,礼部本来想找当时有名的冯梦龙来写,但很快得知冯梦龙三年前已经病逝,遂即又找到他的兄弟,但是却被拒绝,对方居然不愿意写这么阿谀奉承的东西。

这事礼部自然不敢对高义欢提,好在西魏国连破鞑虏,收复河山,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投靠,有不少人更是将高义欢视为偶像,对他十分崇拜。

浙江人李渔便将魏王视为英雄,自告奋勇,承担起了完善这部戏曲的大任。

这时,魏军攻战满城后,河东战役终于完结,以西魏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太原城中,巡抚衙门内,魏国君臣正商议战后的事情。

高义欢与众将站在沙盘前,听着李定国说道:“大王,从关中之战到现在,我军已经连续征战一年。虽然如果大王要求继续进军拿下北京,臣以为大军也能拿下来,但是臣却不建议这么做。”

河东战役后,清军大败,魏军要一鼓作气,攻击北京,至少有六七成的把握夺下北京。

高义欢问道:“为何?”

“回禀大王,臣有三个原因。”李定国开口道:“第一是,我军连续征战,物资消耗众多,且忻口大战后,各部损失较大,还未及时补充。虽说清军的情况比我们更糟,大军继续进攻,大概率能胜,但是臣以为大势已定,我们完全可以稳扎稳打,没必要冒险。”

周围众将小声议论,高义欢则微微颔首,“继续说。”

“臣的第二个原因是,清军胆气以丧,大军要是继续进攻,多尔衮可能不战而逃。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和豪格极有可能在外部的压力下,冰释前嫌。如果关内的清军逃到关外,同关外清军合流,我军想要剿灭将十分困乱。”李定国沉声道:“现在,我军还没做好接管蓟辽防线的准备,要是清军主力退守关外,对于我军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在河东战役结束后,魏军中不少人认为要尽快拿下北京,然后大王做皇帝,大家论功行赏,把新朝建立起来,都有些迫不及待。

李定国说的话,正是高义欢曾经担心的问题,魏军占据北京,那北面需要防备整个长城沿线,南面也需要驻兵,防线太长,占了北京也不安宁。

清军和蒙古人退到关外,不可能安心种地,他们需要粮食、布匹、茶叶、铁器、瓷器、盐巴这些生活必须品,而草原和关外没有这些东西,他们的兽性很快就会被恶劣的生存环境激发出来,再次南下抢劫。

如果魏军没有准备好接手,长城防线,或者没有足够的骑兵来主动出击,抢下一个篱笆破烂的院子,还真未必是件好事。

李定国见众人都在沉思,顿了会儿,继续说道:“最后一点,清军连连征战,各州县几乎已经没有余粮,而从玄衣卫提供的情报来看,山东北直今岁可能发生饥荒。我军要是进攻,地方上只会更加混乱,可能演化成更大规模的动乱和饥荒,届时藩府既要完善长城防线,又要赈灾,怕是分身乏术。”

李定国说完,最后总结道:“因此,臣以为不如缓一缓,多尔衮见暂时没有压力,也不太可能直接放弃北直、山东、淮北这么大块的版图。臣以为,可以准备充分之后,一路大军直接从大同出关,包抄山海关,封锁辽西走廊,然后大军攻入北直,将清军聚歼于关内!这时清军主力一灭,我军后方没有威胁,大军便可乘势,横扫江南。”

高义欢点了点头,“清军这次遭受重创,一时间也恢复不过来,本王确实不用心急。”

正说着,李来亨忽然进来,走到高义欢身边,低声说道:“大王,关中奏报,瓦剌军逼近河套,归附我们的蒙古部落,向藩府请援,希望大王能够出面,让瓦剌退出漠南!”

高义欢问语眉头一皱,脸上有些惊讶,“这么快?前段时间准格尔不是还在漠北吗?”

感谢书友20181010112258802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订阅,推荐

老铁先定个小目标^记住新八一中文网 m.

第854章 班师回朝

四月底,高义欢下旨,免除河东一年赋税,留下赵大宪、虎大威、白文选三人镇守太原、大同等地,便带着魏军主力从蒲津渡班师回朝。

这次魏军大胜,队伍一路吹锣打鼓,分外招摇,沿途州县的官员百姓,纷纷出城迎接,瞻仰高义欢的风采。

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可惜偏偏有人不开眼,非要找高大王的麻烦。

右都御史李建泰就指出,魏国连续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大王不爱惜民力,与民生息,反而故意让百姓迎接,加重百姓的负担,实在不是仁主所为。

高大王的招牌就是仁义素著,李建泰一点也不认生,给他点脸,他还真开启染坊,根本也不给高大王面子,居然砸高大王的招牌。

这让高义欢很恼火,不过他确实有炫耀的心思在,默许了官员组织百姓迎接,而大军经过,百姓总不能空手相迎,总得给高大王进献点特产。

这一年来,魏军大战,军队和藩府消耗不小,百姓要抽丁服役,也影响了生产。

高义欢自知理亏,也不好发火,不能再毁了自己善于纳言的招牌,于是他将陈名夏批评一通,让他不要搞这些名堂,大军不再城池停留,也不许官员带领百姓迎接。

当下高义欢也没了继续炫耀的心情,直接回到王京,便正式称魏王,并封徐黑虎为豫国公,加世侯,赵大宪、黄秉忠、金声桓、虎大威等将也都加世侯,给了他们一张子子孙孙都可以长期使用的饭票,其它将士也各有风赏。

一时间,魏军将士一片欢腾,徐黑虎更是荣光无限。

在众多魏将中,高义欢最信任的是赵大宪、赵柱子,不过这两个货,能力不行,所以没能最早封公,其次就是虎大威和黄秉忠,这些比较早跟随他的将领。

徐黑虎曾经救过高义欢,功大莫过救主,所以高义欢很器重他,最先给了他公爵,然后激励众将,看俺老高虽是地主老财出身,但俺并不是周扒皮,一点也不吝啬,都跟着俺好好干吧。

近大半年来,高义欢都在外作战,不过回到王京后,却并没有堆积多少事务等他处理,大多数事情,都被李岩处理完。

现在西魏的官制,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明朝的体制中,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内阁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司礼监有披红和盖印的权利。

此时西魏并没有司礼监这个机构,盖印的权力便收到了高义欢的手中,可是高义欢却没有时间去行使这项权力,许多事情就直接交给内阁处理,而这就必然会导致相权过大的问题。

为此,高义欢暂时采用的办法是,除了有都察院、玄衣卫监视外,还用六科给事中来牵制内阁。

如果高义欢在外,六科给事中觉得内阁处理的事情不合理,可以将内阁的决议退回,如果高义欢回来,那他便自己掌握用印的权力。

高义欢回到王京后,除了正式称王,封赏臣子之外,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需要了解瓦刺的情况。

清军战败,震惊了很多蒙古部落,他们都没想到,攻入关中强势崛起,打得蒙古纷纷臣服的大清国,居然会如此不堪一击。

在这些蒙古部落中,大多数部落还没反应过来时,西面的准格尔部,便已经抓住了机会。

草原上,一个势力衰落,一个势力兴起,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其过程往往只需很短的时间,中原王朝一不留神,刚击败一个敌人,另一个敌人,便又站起来了。

王京,内阁议事堂内,高义欢端坐在王位上,几名内阁学士坐在两侧,陈述草原上的情况。

“大王,瓦剌趁着大魏与满清决战,向东兼并蒙古部落。据商队传来的消息,其势力西至葱岭,北到乌梁海,南到天山,东至忽兰忽失温,已经影响到大魏北方的安全。”

两个月前,高义欢已经听过周荣华的禀报,而他的记忆中对于准格尔也还是有些了解,但听了内阁的陈述,高义欢还是有些吃惊,这些草原民族,扩张起来速度实在太快了。

“看来这个巴图尔珲也是动起了统一蒙古的念头!”高义欢沉声道:“内阁觉得孤该怎么处理?”

李岩开口道:“大王,大魏连连征战,兵疲民乏,国库空虚,加上出击草原与攻城掠地不同,几个月找不到敌人也是常有的事情。臣以为,此时瓦剌并未与我大魏直接冲突,只需要先派人警告,看其反应再做决定。”

首节上一节774/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