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702节

土墙很长,几乎竖切整个平原,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火炮露出来。

在土墙前是一个壕沟,这样只到胸前的土墙,在加上壕沟的深度,高度便并非只是看到的那样。

在壕沟之外,则被魏军布置了许多拒马、鹿角,还有一排斜刺的木桩。

阿济格脸颊抽搐了一下,仿佛牙疼一般,放下千里镜,扭头问道:“高蛮子不是要东征么,怎么魏军一副防守的姿态?”

准塔道:“这个我也不清楚,或许他们还在准备。魏军夺了蒲津关后,一直与我军对持,几个月下来,就弄出这些东西了。”

蒲津关外,只有方圆十多里的一块滩头,容纳不下数万魏军,还有源源不断运过河来的物资。

因此魏军的防线并不在蒲津关,而是前推了三十余里,以便获得更大的空间。

阿济格再次拿起千里镜,观察两山间的平原,魏军依靠平原上的村落,构筑三条矮墙和壕沟组成的防线,他再看两侧斜坡,同样也是如此,眉头立时紧皱拧成一团。

“本王来此的第一目标是夺回蒲津关!”阿济格看了看半响后,放下千里镜沉声说道:“准塔,调集人马,发动一次进攻,本王要看一看,魏军的防御如何!”

“喳!”准塔当即抱拳,然后一拔马缰离开。

阿济格则脸色沉重的,又将千里镜,拿出来观看。

~~~~~~

在阿济格赶往晋南指挥大军夺回蒲津关时,多罗衍禧郡王罗科铎,率领两红旗的精锐,已经到了太原,准备解决大同的姜襄。

这时在山西巡抚衙门,罗科铎负手站在地图前,问道:“姜襄,还没给任何答复吗?”

“王爷,姜襄答复到是有,不过却都是拖延之语!”一旁的佟图赖开口说道。

这让罗科铎有点束手无策,要是豪格不与多尔衮闹翻,豪格的兵马完全有理由,借道大同,南下增援蒲州,来个假途灭虢,趁机解决姜襄。

可是现在,战场在晋南,清军便没有借口进入晋北。

要是罗科铎直接率军进入大同,姜襄必然会提起警惕,甚至直接反叛。

罗科铎阴沉着脸,“看来姜襄态度果然摇摆。本王再去令,让他南下助战,估计他也不会听命。”

“王爷,姜襄缩在大同不出来,我们确实很难下手啊!”佟图赖忧心道。

罗科铎来回走了两步,问道:“金之俊有什么消息传来没有?”

“昨天有消息传来,他已经收买了姜襄部将扬振威,不过没有王爷的配合,他们很难发乱!”佟图赖沉声道。

罗科铎沉默一阵,开口道:“再给姜襄发一道令,他不来助战也行,但至少发一万人前来。本王一点点的吃掉他的人马,再里应外合剿灭他!”

“喳~”佟图赖当即行礼。

~~~~~~

大同是明朝边镇中,十分重要的一镇,地位仅次于蓟辽。

姜家世代都是明将,镇守大同多年,势力在晋北根深蒂固。

李自成东征时,大军攻陷太原,姜襄感觉到明朝大势已去,主动投降了李自成,伸手管李自成要钱。

同年清军破口而入,击败李自成,他又杀了大顺将领张天琳,归顺了清廷,但是清廷对于他的控制力度,其实也很有限。

早前清军势如破竹时,姜襄也曾卖力的给清军作战,为清军从陕北攻入关中,出了大力气。

不过,清廷对他却一直十分警惕,有功不赏,还时常找他的麻烦。

在清军得势时,姜襄就只有忍受清廷对他的刁难,近些年清军有点势颓,姜襄的心思立时便活跃起来。

这时在大同总兵官府邸,姜襄站在书房内,其第姜有光匆匆进来,“军门,南京有使者到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西魏国 第769章站在风口的姜襄

河东局势紧张,姜襄亦感觉到自己身处漩涡之中,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所以他行事很谨慎,并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随势而动。

明末局势动荡,多少牛哄哄的人物,都成了战死、冤死的亡魂,唯有像他这样能够看清大势,随波逐流的豪杰,才能独存。

五年平辽袁都督,口气大得不行,结果让崇祯爷剐在菜市口。

孙承宗多年的老督师,皇帝的老师,对明朝忠心耿耿,可是却死在高阳,没人去救。

明末豪杰不少,曹变蛟、何可纲、赵率教、孙传庭、卢象升不胜枚举,但都没了。可是祖大寿、洪承畴都好好的,关宁军也还不错,据说摇身一变,又成魏军精锐了。

姜襄总结了一些经营,那些陨落的人,要么爱出头,要么太忠心,不像他们这些活着的人,能够变通,顺应大势。

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虽然不好听,但是相较之下,姜襄还是愿意做个活得久的人。

而要活得久,人就要会变通,他顺来投顺,清来投清,名声虽不好听,但是能在这乱世活下来,也算他的本事。

现在河东局势比较复杂,西魏嚷嚷着要东征,清军主力已经进入河东,清魏之间将一决雌雄,而越是这样关键的时刻,姜襄就越要稳住,必须看清了再出手,以免万劫不复。

前不久,西魏国的使者煽动他反清,让他攻打太原,迎接魏军进入河东,事成后,许他流候之爵,但被姜襄搪塞过去。

对此,姜襄有自己的底线,就是魏军必须向李自成一样兵临太原,他才会举兵反正。

因为一个流侯并不值得他冒险,而且锦上添花,相对要安全许多。

现在听闻南京使者也到了,姜襄不禁捋了捋胡子,沉吟一阵,才开口道:“带他过来!”

姜有光一抱拳,便转身离开,姜襄则拖下自己的衣袍,放在桌案上。

为了表忠心,许多汉将都主动剃发,姜襄也不例外,平常都是满洲人的打扮,不过在家里他还是有许多明朝的服饰。

这时他吩咐丫鬟,将桌上的满衣满帽拿走,然后取来一套明朝常服。

他穿上一件锦袍,要间系上玉带,脚上穿上黑色的革靴,头上裹着头巾,刀削的国字脸,再配上书房内的红木桌椅,楠木屏风,书架上摆着的典籍,墙边桌案刀架上面放着的宝刀,看上去很有儒将风采。

姜襄整理了一下衣袍,在红木椅子上坐定,这时姜有光已经领着使者到了书房外,“军门!人到了!”

“进来!”姜襄坐正身子,便见姜有光领这一名身穿灰布长衫,头上戴着斗笠的老者进来。

首节上一节702/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