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685节

向西打,却被魏军击败,魏军不仅不怕大清,隐约间已经有了反攻的态势。

此时大清国早已有些镇不住场面,如果大清国还是一体,那对抗西魏和南明两家联手都不在话下。

可现在豪格和济尔哈朗跑去沈阳,等于就造成了分裂,大清国实力立刻大损。

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大清国窥视西魏和南明的版图,两方都怕挨揍,那现在情况就出现了反转,大清国开始担心西魏,甚至是南明,窥视它的版图,要开始研究怎么保持现有的地盘了。

大殿中满是破碎的瓷器碎片,十多个穿着黑色官袍,头戴碗帽的清国官员,低头垂手,大气都不敢出。

这时安静许久后,多尔衮一脸怒气的问道:“科尔沁和漠南的王公怎么说?”

一旁的谭泰沉声说道:“摄政王,科尔沁的几位王爷表示不支持庄王和肃王,但也不想参与此事。”

多尔滚脸上满是愤怒,豪格和济尔哈朗加起来,影响力不小,弄得蒙古的王公,都不听他这个摄政王得号令了。

这个苗头一开,那还得了。

多尔衮眼中满是杀意,已经决定必须杀死豪格和济尔哈朗这两个蠢货。

忽然多尔衮扭头看向跪在地上的洪承畴,咬牙切齿道:“洪学士,你不给本王解释下侯方域的事情吗?”

洪承畴额头冒汗,他感受到多尔衮身上浓厚的杀意,这个时候,他也不怕得罪人,必须要为自己辩解了,“王爷,臣却有失察之举,可臣也不知道侯方域为何会突然跑去投靠庄王和肃王。说起来,侯方域还是英王引荐给朝廷的~~~”

两年前阿济格坐镇淮安,遥控满清与南京的议和,结果议和之事泄露,南京迫于舆论的压力终止了议和,而南京方面的代表侯方域,因此受到牵连,被人视为国贼,他在南京混不下去,就跑到了淮安,阿济格便收留了他,并将他引荐给了满清朝廷。

洪承畴的意思是,他只有失察之罪,其它一概不承认。

“洪承畴,你什么意思!”坐在一旁的阿济格,拍案而起。

多尔衮一阵头疼,他估计这事洪承畴应该确实不知情,不然没必要留在这里。

“好了!”多尔衮怒声制止了阿济格,看向洪承畴道:“本王革去你大学士的职衔,你可有意见。”

“臣认罚,臣谢过王爷的宽恕!”洪承畴忙磕头,心头松了口气。

阿济格瞪了他一眼,然后对多尔衮道:“摄政王,豪格和济尔哈朗也没多少人马,我愿意率两白旗,擒下两人回京,接受处罚!”

多尔衮沉着脸道:“英王你可有把握!”

阿济格道:“豪格、济尔哈朗,以及两蓝旗的家眷,都在北京,本王押过去,不信他们不就范!只要联系一两员将领背叛豪格,本王有六七成的胜算!”

谭泰脸上一惊,“英王,肃王那边散播消息,说摄政王要害他,他迫不得已才出走,并非真心对抗朝廷。还说礼亲王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被摄政王气死。现在肃王表明不想开战,我们拿家眷威胁,恐怕会遭受八旗王公反对啊……”

八旗间关系复杂,基本都是沾亲带故,两蓝旗的眷属中,也有其他各旗的亲人,所以必会有人反对。

多尔衮正在气头上,听了谭泰的话,忽然拿起一个茶杯,猛砸在地上,“无耻之尤!豪格居然如此污蔑本王,本王必须灭了他。英王,你按着你的意思去办……”

多尔衮正说着话,贝子屯齐却慌慌张张的跑进大殿,他没注意殿中气氛,直接急声道:“王爷,河东急报!”

多尔衮闻语皱眉,接过奏报,展开一看,半响无语,他脸上肌肉抽搐几下,终于不再说出兵沈阳的事情。

阿济格见多尔衮神情,不禁问道:“摄政王,什么事情?”

河东来的奏疏,似乎一下治好了多尔衮的狂躁症,他深吸一口气,将奏疏递给阿济格道:“你自己看一看吧。”

阿济格接过来一看,面露惊色,“高义欢增兵河东了!这事太巧了吧!”忽然阿济格暴露道:“豪格与高蛮子勾结呢?”

多尔衮不语,半响才脸颊鼓动,牙齿咬碎道:“出兵盛京的事情,暂时取消,现在本王无法出兵,必须要先应对河东的问题。”

“那豪格的事情,就这么放任不管?”阿济格愠声道。

多尔衮自然是想活剥了豪格,可是眼下他确实不能在西魏威胁河东的情况下,再对豪格出手。

而且,多尔衮已经觉得事情蹊跷,高蛮子增兵的时间也太及时了。

多尔衮甚至怀疑,豪格确实是与高蛮子勾结了。这个蠢材,大清的败类,满人的满奸,本王一定要杀了他。

豪格夺回兵权后,满清唯一能够机动的七万人马,一部分回到蒙古各部,一部分被豪格带到沈阳。

多尔衮已经没有机动兵力,不可能在河东开战的同时去对付豪格,他只能强忍着怒火,恨声说道:“自然要管,先下一道明令,豪格、济尔哈朗损兵折将,罚两人去盛京给太祖、太宗守陵。然后命令封锁山海关,并禁止科尔沁部给盛京输送物资,等本王击退魏军,夺回蒲津关,再来收拾他!”

下明令的目的是向外界否认,豪格与他分裂的事情,不让西魏和南明看出大清国的虚弱。

封锁盛京,则是为了逼迫两蓝旗的旗人,背叛豪格。

眼下多尔衮只能先这样处理,他说出来后,长出一口气,走到地图前,沉声道:“细说下河东的情况!”

(感谢白金saki的500,书友20170605151956102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760章 铁人卫

西魏国,王京。

在洛水之役后,关中基本恢复了安宁,西魏的民生和经济迅速腾飞。

魏军挡住清军的袭扰,并歼灭了数万清军,缴获战马近十万匹,不仅仅是提升了魏军的实力,战争的结果同时也提振了民心士气。

民心士气看起来是个很虚无的东西,但他对于国家的影响,其实十分巨大,会提现在各个方面。

对于西魏而言,民心士气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就是西魏藩府发的银票、铜票,百姓逐渐承认,并且开始大规模的流通。

在洛水之战前,西魏藩府的粮食易票,遭受抛售,银票和铜票也遭受挤兑,王京证金钱庄,为了稳定市场,拿出二百于万两,来兜底粮食期票,兑换银票。

等洛水之战的结果传来,数万匹淘汰的劣马、伤马被拉到王城西市出售,粮食期票闻讯大涨,让高义欢又大赚了一笔,而挤兑银票的百姓见证金钱庄来多少兑多少,又得知魏国大胜,心里一踏实,也就不兑了。

相比于前方的战场,西魏后方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风险更加巨大,不过幸好西魏的钱庄,只加一倍的杠杆发钞,证金钱庄准备金足够,加上发行本就不多,所以勉强撑了下来。

满清细作早发现了王京的这场动荡,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关系,并未引起重视,到是江南来的明朝细作,将这一事件报道了南京。

洛水之战,提震了百姓、士绅、商贾、军队等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魏国的信心,而信心最直观的反应,就是银票和铜票两种纸钞上,藩府通过钱庄发债,也好发了许多。

百姓对藩府有了信心,西魏藩府从六月间开始,便又悄悄注水二百万两,用于物资的采购,水利和道路的修建,以及给民间作坊低息借贷,来提振西魏国的经济,抵消清军袭扰,给关中带来的伤害,意图迅速恢复地方。

货币注水后,西魏国境内物价有所上升,不过藩府的大宗采购,激活了民间的工坊,使得雇工收入增加,水利和道路的修建,也使得百姓能多一份收入,而百姓收入增长,对于物价稍微上浮,便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清晨,高义欢穿戴整齐,便出了魏王宫,在卫士的簇拥下,上了一辆马车,前往西安城外,视察城外的军器作坊,为河东之役做好准备。

首节上一节685/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