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 第445节

要不然的话,今天税部来一个税务稽查总队,明天巡警部那边就该来一个巡警总队,后天督察院那边也会来一个督查总队,兵部、农部等等各部门都来一个的话,岂不是要乱套!

大唐王朝内的正式以及辅助军事力量,都必须归属于枢密院!

哪怕是李轩打算重建的近卫军也不例外!

李轩打算重建的近卫军,虽然说是直属皇帝的近卫力量,但是也是会放在枢密院下属,为何?

因为近卫军其实和陆军、守备军、捕盗营等等一样,都是只属于李轩的武装力量,李轩这个皇帝可是枢密院的最高统帅呢,枢密院可没有院长,副院长之类的职务,最高的就是各司司长了。

近卫军的特殊性,在于近卫军是负责皇帝以及皇室的人身安全,充当近卫力量,在军队系统上和正规军、守备军有所差别而已,但从本质上来说,依旧是大唐王朝军事组成的一部分。

写下批注后,李轩再看看这份奏折上的名字,略微斟酌了半分钟后暗下了桌上的铃铛,然后门外就是走进来了一个翰林院的侍读。

李轩道:“让税部的钱祧里下午来一趟!”

钱祧里,前大唐王朝税部征粮司司长,现税部左侍郎,整个大唐税收体系的二把手,就是这个人提出来搞什么税务稽查总队的。

翰林院的侍读记下来出去了,李轩则是重新批阅其他的奏章,剩下的事依旧有大有小,而李轩批阅奏章的速度向来极快!

除了一些特殊事情外,大多都是只简单的批注一个‘阅’字,阅字写多了,也会偶尔换换‘知道了’。

当然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他也会留多几个字或者几行字的批注,比如黎平府知府孙亚伟上折子奏报黎平府大战过后,民生凋零,无家可归者,无口粮者甚多,请朝廷赐下部分钱粮救济灾民。

对此,李轩的批注是:已阅,着内阁各部从速赈济,以防灾民生变,赈济应当以工代振为要,督察院亦当稽查百官,严防官员私吞赈灾钱粮,如有犯者,罪加三等!

还有马维送回来的奏折,除了说柳州府的情况外,还拍马屁问李轩龙体是否安康,天气已经冷了,陛下作为大唐支柱,一定要要多穿衣保重龙体之类的。

李轩批阅:朕安,时值寒冬,卿当助柳州民众安然过冬,勿使路有冻死骨,如此朕心方安!

这么一番奏折批阅下来,不知不觉已经是到了午后三点多了!

其实李轩每天批阅奏折的时间并不算多,因为他下头还有一个翰林院呢,这些翰林们其实已经是提前把除了密折之外的奏章全都审批过,并且还会把一些比较长的奏章做出摘要供李轩看。

然后最近随着奏章越来越多,李轩也是开始给翰林院的翰林们下放一定的权力,那就是除了军方事务外,翰林们在提前分类审阅奏章的时候,会先一步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并用蓝色纸币夹在奏章之中,李轩如果觉得可以翰林院提交上来的处理意见可以用的话,一般直接就衙了,如果不满意,直接打回重拟,或者是干脆李轩直接做出决定。

比如上述的孙亚伟的奏折里,除了李轩批复的这两句外,负责这份奏折的翰林侍读还作出了两个详细的处理方案,整个方案洋洋洒洒数百字呢,基本上已经是给出了处理意见,包括赈济灾民,从何处凑集钱粮,督察院给如何监督,产生的流民该如何处理等等

要不然的话,累死李轩也处理不完每天都不褪递上来的奏折啊!

但是为了防止翰林院越权,李轩是严令规定,但凡是奏折,翰林院不得截留,不得更改,必须是奏折原文呈递。

同时最终的决定也必须是李轩这个皇帝亲自来做!

也就是说,翰林院那边只是给李轩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而且往往还要求同时提供两个以上,但是真正有权利做出决定的,只有李轩自己,翰林院是没有做出决定这个权力的。

李轩给翰林院的定位一直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用来减轻这的工作量的秘书机构,而不是能做出任何决定的权力机构!

但是最近他也是感到翰林院的一些翰林们,总归是能力差了一些,很多时候拟定的处理意见都是让他无法满意。

为此,他已经是准备对翰林院进行一定的改革了,继续细分翰林院内各科,扩大到大玄十八个科,包含军事、民政等各项事务,而这些科的科长们,也是准备从大唐王朝的一些能干实事的中层官员里抽调担任。

并且为了预防翰林院的这些科长们权力过大,他是规定了,但凡是翰林院里任职的科长、副科长乃至普通科员,任职不得超过三年,三年后改任他职不得留京,必须到地方任职,三年后方可回京任职,六年后方可再在翰林院第二次任职。

同时规定,翰林院内不得内部升迁,也就是说,翰林院里的普通科员们,是不能在翰林院内部直接升迁为副科长、科长的,三年一过就外调,升职也只能在外面升职。

同时又是严厉规定,翰林者,不得与外官结交,但凡和外官交往过密者,一律以从严处理。

而私自泄露奏章内容者,抄家!

私自泄露军务奏章内容者,诛九族!

此外还有诸多专门用来限制翰林院权力的大衅度,林林总总上百条,总结起来就是这禁制,那也禁制,李轩是恨不得他们除了审阅奏章外,什么都不能干,最好是直接关进密不透风的监狱里。

嗯,实际上他也是真的这么干的,翰林院就设立在临时行动的旁边,并有亲卫营负责把守,除了翰林们以外,谁都不许进出。

李轩一方面是给翰林院下放权力,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给翰林院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让他们带着脚镣跳舞,为的就是防止翰林院这个秘书机构变质。

李轩弄出来的这个翰林院,和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有着极大的不同,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决定权!

所有的决定权都在李轩手里,他们有的是建议权!

而且翰林与翰林之间也不一样,每个科室都是只负责一方面的内容,哪怕是负责军事方面的科室,李轩也是分成了七个之多。

之所以搞这么多的翰林院科室,就是要分而治之,免的某一个科室的权力过大。

因为即便是建议权,这种权力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也是极大的,李轩不得不防!

处理完奏章后,翰林院侍读学士霍守奇就是走了进来,然后的低声道:“皇上,外头前来面圣的人的大多已经到了!”

李轩道:“钱祧里到了吗?”

霍守奇道:“钱大人已经到了,就在外面候着呢!”

李轩哦了一声,然后道:“让他进来!”

李轩要见钱祧里,自然不是为了筹建什么税务稽查总队的事,那事不靠谱,因为这涉及到文武分离,军政分离的事。

李轩要见他,却是为了其他事!

正文卷 第四百五十三章 担忧的钱祧里

钱祧里,和大唐王朝里的众多官员们一样,都是个屡考不帜读书人,当然了,这个人比柳八苟他们要略微强太多了,此人和马维一样还是个秀才!

而柳八苟等大唐的众多官员,绝大不部分都没有秀才功名,很多甚至连县试都没考过。 .

和他们一比,这个钱祧里早年也算是个少年天才!

十四岁,农家子出身的他第一次下场参加科举,连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博得生员功名,成为外人眼帜科举种子阎!

当时众多人认为他不用多久就能够考中举人,进一步考中进士,最后成为人人敬仰的进士官老爷!

奈何他考中秀才后第一次去参加乡试就是惜败,不过即便是落选了,但是依旧有众多人看好他,正泰县里的书香门第方家更是把嫡女嫁给了他,认为他下一敞能通过院试考中举人功名!

可惜的是三年后他第二次参加乡试,依旧落选,这个时候,已经二十多岁的他已经不是少年天才了,而是成为了众多为博荣人功名的秀才帜普通一员。

科举示意的他终日流连于青楼画舫之中,留下众多诗词在坊间传颂,在诗词上的建树让他在正泰县文坛里也是闯下了不小的名声。

首节上一节445/12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