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993节

对,是要课税,大明有规矩,所有的关隘,都需课税,当然,这个时代的商税,说出来比较可笑,弘治年间,商税得银是十三万两。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明的岁入之中,各种矿税、盐税加起来是近三百多万两,商税在其中,只占了几十分之一,接近于无。若是再加上每年三千多万石的粮食收入来比较的话,大明积攒财富最多的商贾,缴纳的税赋,不足其他税赋的百分之一。

现在徐经要求主动交税,这倒是稀罕事。

杨静是个宦官,这入关的税朝廷已经颁布了诏书,要没入内帑,也就是说,下西洋的船回港,是以十抽一的方式,直接充入宫中的。

这船队入关,能收多少税哪。

杨静笑了笑,道:“既如此,咱……就……嘿嘿……”

寿宁侯等的不耐烦:“少啰嗦,赶紧。”

杨静畏惧的看了张鹤龄一眼,他有点怕这位寿宁侯,这可是和驸马都尉方继藩一般,不能招惹的存在啊。

人群开始骚动,怎么这船队的人,还没有下船呢。

无数衣衫褴褛的军户们,个个嬉皮笑脸,天津卫这地方,因为绝大多数军户凄惨,使这里出现了无数油嘴滑舌,胆大包天的狂妄之徒,他们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因为没有什么生计,又不得脱离军户的体系,只好游手好闲。

这些人,早就知道,出海的人是极惨的,颇有几分,还有人日子过的比爷爷过的还惨,哈哈,一个个看热闹的心态,就想见着,那些可怜的水兵们面黄肌瘦,饥肠辘辘的下船。

可左等右等,却不见人。

于是一个个叫骂起来,人声鼎沸。

却在此时,一队队负责清关的市舶司书吏却被招了来。

一时之间,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个个议论纷纷。

这些书吏们,也觉得稀罕哪,这时候,不知市舶使的公公迎接船队吗,叫咱们去做什么?

可他们不敢怠慢。

等到了码头,却是一个个案牍搬了起来,笔墨纸砚陈设上去,书吏们一头雾水的上前。

市舶使杨静显得尴尬,这是在做什么,有些小题大做啊。

可应徐大使之邀,他却也只好如此。

一队队的市舶司差役,在栈桥上候着,连大秤也预备好了。

随后,便有人开始抬着箱子下来。

一个个巨大的箱子,几个人都搬不动,只能在这箱子底下,放置圆木,而后让箱子在上滚动。

第一个箱子,出了栈桥。

徐经上前,道:“寿宁侯奉太子殿下之命,得了旨意,事先言明,海外一切财物,俱都封赏水手和水兵人等,可既是海外所得,便需缴纳关税,以充国库。”

杨静笑嘻嘻的道:“不不不,现在规矩改了,改了,现在是充大内,不充国库了。”

“噢。”徐经颔首点头,不过似乎充内帑还是充国库,似乎都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就请市舶司折算,从现在起,当场折算出应缴的关税,而后,再分发将士。”

他一面说,一面慢悠悠的,揭开了第一个箱子……

一时之间,那杨静的眼前一花。

而后……杨静的腿,有点软了。

“……”

白银………白花花的银子,这白花花的银子,晃得人是眼晕,是足足的一箱子啊,瞧这白银的成色,是最上等的白银哪。

那些个差役和书吏,也懵了,这哪里来的银子,海外……还有银子哪?

“赶紧哪,干活!”张鹤龄恼了,白银虽好,可惜不是自己的,自己还得糊弄着这些该死的家伙们继续出海呢,所以,我张鹤龄要讲诚信,可一想到银子就在面前,可惜主人不是我,便心痛如刀绞,火气无处发泄,恨不得赏市舶使杨静一个耳刮子。

杨静才不得不定了定神:“来,秤银!”

差役们不敢怠慢,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将这银子取出,称重!

差役最后,报出数目:“总计,七千二百九十四两!”

书吏们忙是记下。

可他们的笔墨未干,接着,又是第二口箱子,第三口,第四口……

这下子,懵了……

“赶紧哪,还有好几艘船呢。”张鹤龄催促:“你们这么磨磨蹭蹭,三天三夜,也算不完。”

这一下子,杨静的呼吸停止了。

他是个太监啊。

而且运气不错,被分派到了市舶司,杨静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毕竟……经过会有各国来朝贡,会经过天津港,那些使团里,也会混入各国的商贾,打着使节的名义来,还有不少使者,都会夹带一些私货。总而言之,杨静的油水很丰厚。

说实话,像杨静这样有肥差的人,一般的东西,他是瞧不上的。

可现在……他懵了。

卧槽。

紧接着,一个个差役,报着数目:“乙箱,白银五千二百一十五两!”

“丙箱……”

人们挥汗如雨。

书吏们一个个低头记数,握着笔杆子的手,在颤抖。

感觉要疯了。

这到底是多少口箱子啊。

另一边,又一个码头,一艘船停靠,不得不抽调了书吏,前往另一处码头,这一处码头上,又是一口口箱子……是黄金……

首节上一节993/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