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621节

若能金榜题名,刘家便是一门两进士,这是何等荣耀的事。

刘健巴巴的看着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沉默良久,手抚着案牍,徐徐道:“是啊,也该要昭告天下了,这是读书人们最盼望的事。”

他想了想,一字一句道:“朕念,你们记下。”

立即有招待翰林提笔,在角落里预备记录。

弘治皇帝淡淡道:“朕膺天命、承祖宗列圣之统一,以临天下,于兹十有五年,夙夜兢兢,思弘化理,非法诸古而不可然。尝考之前代继统之君,守成称贤莫盛于夏之启、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康、之数君者,治绩之美具在方策,果何道以致之。近世儒者之论,谓圣王以求任辅相为先,又谓君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数君之致治也,其亦有藉于是耶。

在此顿了顿,弘治皇帝居然觉得自己眼角有些湿润,当他道出夙夜兢兢时,竟觉得是发自肺腑,他太疲倦了,只希望如人们常说的一样,能有一日,可以众正盈朝,无数能臣成为自己的左右臂膀,至少……可以分担一些自己的巨大压力。

他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在想,或许了,夏启和周朝的成康这样的贤君,也一定如自己这般吧。

他继续道:“且辅相之贤否、君子小人之情状,未易知也。兹欲简贤为辅,用君子不惑于小人,将安所据耶,天下之务固非一端,以今日之所急者言之,若礼乐教化、若选才课绩,征赋之法,兵刑之令,皆斟酌于古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焉。袪其弊而救之,欲化行政举如祖宗创制之初,比隆前代何施何为而得其道邪。朕求良策,于是开科举,择佳期于弘治十五年春!”

刘健不由错愕的抬眸,看着弘治皇帝。

马文升也惊讶的抬头看了弘治皇帝一眼。

“天下之务固非一端,以今日之所急者言之,若礼乐教化、若选才课绩,征赋之法,兵刑之令,皆斟酌于古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焉。袪其弊而救之,欲化行政举如祖宗创制之初,比隆前代何施何为而得其道邪……”

他们是弘治皇帝的肱骨之臣,显然最诧异的,乃是这一句话。

这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有很多,就以今日而言,朝廷最急迫的事,有选才、有教化、有刑法、有赋税,这些急迫的事,历来都在效古代的先例而行之,这古法,其实就是祖宗之法……

可是,此后的话才是关键,可这些祖宗之法,施行的久了,怎么能没有弊端呢,袪除这些弊病而去弥补,就如同太祖高皇帝在时创立祖法时一样,这不是坏事。

陛下……竟有对祖宗成法不满意,且有意改祖宗之制之心?

当然,这里头已是极隐晦了,并没有赤裸裸的说出什么过激之言,却只说,太祖高皇帝可以创制,作为后人,有何不可?

可当今陛下,乃是历来习惯于墨守成规的弘治天子啊。

连他竟也开始起心动念了吗?

第458章 恭喜

欲化行政举如祖宗创制之初!

显然,全旨的中心,就在这句话。

陛下想要寻良策,而非寻君子。

何为良策?

似乎从种种的迹象来看,理当是真正务实求治的方略。

陛下……他变了。

似乎因为红薯、土豆、捕鱼、下西洋,渐渐的开始务实起来。

虽然会试的八股文,定然不会更改。

可这份诏令,只怕会极大的影响殿试的策论。

刘健深看了弘治皇帝一眼,拜下:“陛下寻良策而安军民,用心良苦,臣不能及。”

是啊。

到了这个地步,连刘健都愈发的觉得,祖宗所创之制,时至今日,已有太多与当今天下不合之处,一成不变下去,天知道会闹出多少乱子。

当然,推行新制,自是不可能的,只能来一句,要效仿太祖高皇帝创制,这不也是学习祖宗吗?

弘治皇帝起身,一脸疲惫:“朕近些年,龙体欠安,从前从早至晚,精神奕奕,而今,晨起至午时,便疲倦不堪,国家大事,托庇于诸卿,诸卿与朕,共同戮力吧。”

却在此时,外头有宦官匆匆而来:“陛下!太子与新建伯求见。”

弘治皇帝露出了笑容:“宣进来。”

朱厚照和方继藩本在西山,而今急匆匆的入宫觐见,是因为得了一封书信。

这是唐寅送来的快报。

方继藩一见,喜上眉梢,鲸鱼,还真捕捞上来了。

伯虎还真是没让自己失望啊,果然没白心疼他。

方继藩美滋滋的和朱厚照二人觐见,便是来报喜。

“陛下……”

一进暖阁,方继藩道:“陛下,大喜,大喜。”

弘治皇帝笑吟吟的,显得精神了一些:“有什么喜事?”

“巨鱼,捕上来了,不,不该叫巨鱼,还叫鲸鱼才是。”

所谓的鲸,本就有巨大之意。所以说文解字,所谓鲸鱼,就是好大好大的鱼。

老祖宗们在创字时,总会有一些恶趣味。

弘治皇帝眉头微皱:“是吗?何时捕捞上来的。”

“就在数日之前,唐寅率备倭卫,出海,与鲸鱼死斗,杀得海面都染红了,那鲸鱼,竟与船一样大,双方搏斗数百回合,那鲸竟通人性,牙齿有人高,而我备倭卫凛然无惧,将士争先,勇猛上前……”

弘治皇帝摸着自己额头。

还是觉得这家伙……在吹牛。

“牙齿有人高?”

“是的。”朱厚照也乐了,双臂张起来:“这么长。”

“你们亲眼所见?”弘治皇帝笑吟吟的看着朱厚照和方继藩。

首节上一节621/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