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602节

奏疏打开。

臣宁波知府温艳生奏曰:宁波大旱,至今未逢甘霖,此百年未有之异象……大灾之年,粮价暴涨百倍不止,军民百姓,置身水火……”

弘治皇帝已经不敢看下去了。

可是接下来,他看到了备倭卫的字眼。

不,准确的来说,这不是寻常的备倭卫,因为这个备倭卫很特殊,乃是镇国府备倭卫。

“兹有镇国府备倭卫,出海打捞,上天有幸,祖宗有德……大船出海,无不满载而归,去时空空,来时便可获鱼数十万斤。”

“……”

数十万斤是啥概念……

弘治皇帝微微皱眉,觉得匪夷所思。

怎么看着……像是祥瑞?这知府温艳生,他疯了吗?产生了幻觉?

“数十万斤皆为黄鱼,此鱼鱼鳔甚肥,多则七八斤,少则三五斤,或有鱼王,有十斤之重。其鱼若揭去头皮,可去除异味。肉质鲜嫩,适合蒸煮,若用油煎,油量需多少许,以免将黄鱼肉煎散。其中鱼汤,甚鲜美,犹如琼琚佳酿也,虽放盐少许,依旧可得少许清甜,并无鱼腥,此鱼肉嚼之有味,实乃不可多得也……”

“镇国府备倭卫,将此鱼以一文兜售,军民百姓大喜,蜂拥而购之,尤以灾民抢购为甚,彼无粮,便以黄鱼为食,宁波上下,炊烟四起,鱼香四溢,臣万死,本该献鱼于陛下,请陛下尝此佳肴,奈何千里迢迢,只恐……”

弘治皇帝看着奏疏,很不争气的,居然觉得有些饿了。

吃……吃鱼……

灾民们都在吃鱼……

弘治皇帝其实并不知道。

在后世,某一段艰苦的年月,江南的许多百姓,都被号召吃大黄鱼,以减少国家的粮食消耗,这大黄鱼,被称之为爱国鱼,若是爱国,便吃了它,沿海百姓,纷纷爱国情绪高涨,以此鱼为食,吃的都想吐了。

而现在…… 似乎……

弘治皇帝徐徐的放下了奏疏,扫视了诸公们一眼。

“大明海禁有百二十年了,渔民是如何打鱼的?”

打……打……打鱼……

谢迁是浙江人,对此倒是耳熟能详:“江河湖泊之中有鱼……”

弘治皇帝摇头:“朕说的不是江河湖泊,而是海里,是在海里打鱼,卿等,可见这样的记载吗?”

第444章 太子至孝

宫中的土豆泥,出奇的难吃。

这是大家比较直观的感受。

而对弘治皇帝而言,今日的土豆泥,也确实吃的很不是滋味。

有一搭没一搭的吃完,勉强饱了肚子。

弘治皇帝有一种错觉……接下来,这赈灾,该谁赈谁的灾来着?

………

这时有小宦官匆匆而来:“陛下,太子殿下……”

还没说完,弘治皇帝叫人撤了盘子:“宣!”

打起精神,弘治皇帝坐直了身体。

朱厚照和方继藩联袂而来。

弘治皇帝深深的看了二人一眼:“你们方才……在一起?”

“果然一切都逃不过陛下的眼睛啊。”方继藩闻到了一股子土豆的气息:“陛下圣明,明察秋毫,没错,臣和太子,方才确实是在一起。吾皇……”

“……”

傻子都能看出来好吗?

若两人不在一起,势必是两拨宦官去喊人,总会有个先来后到,现在你们一道来,可不就是方才在一起吗?

弘治皇帝觉得这种马屁,简直是在侮辱人的智商。

不过……习惯了。

深吸一口气:“你们方才在做什么?”

朱厚照口快:“煮鱼啊……”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弘治皇帝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打了个嗝,一股土豆味。

刘健、李东阳诸人一脸懵逼的样子。

朱厚照道:“父皇您不知道吧,镇国府备倭卫快马送来了一条大黄鱼,啧啧,十七斤,新鲜无比,儿臣和方继藩琢磨着怎么吃了它。”

“……”

弘治皇帝有点想拍死温艳生了,你是知府,你不是说想送鱼吗?唐寅还是很实在的,人家捞了鱼,立即就给朱厚照和方继藩快马送了来。

温艳生不是东西啊。

李东阳不由道:“此物,如何送来,不怕臭了吗?”

“不怕。”朱厚照得意洋洋:“就和冰棒一样的道理。”

冰棒又是什么?

大家有点儿懵。

首节上一节602/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