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280节

………… 西山。

咿咿呀呀的读书声愈来愈嘹亮。

王金元遵循方继藩的吩咐,在西山南麓这儿搭建了新的学院,这一次要盖的是屋舍,用的是青砖红瓦,以后再也不担心漏雨和灌风了。

有了举人和秀才进行启蒙,学童们进步得很快,已经可以通读论语了,学童们读书很辛苦,卯时便要起来,开始晨读,因而,一旦清晨的读书声响起,整个西山便如复苏了一般。

矿工们已吃过了热腾腾的早饭,纷纷扛着镐头,预备上工,百户所也开始点卯了。

玻璃作坊的炉子却是不停的,所以需要两班轮工,匠人们有的上值,有的下值。

妇人们往往会养一些鸡鸭,在这个时候,也要开始预备喂一些谷物了。

所有人听到学童的读书声,心里都充斥着满足感,读书对于这里的许多人而言,是极了不得的事,何况读书的人是自己的子弟,即便那些还未生娃的男人,似乎在造娃之余,在听到这读书声之后,对未来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憧憬。

“可能近几日有天变的可能,要降霜了。”

点完了卯的张信,正专注地看着百户所的玻璃窗,他皱着眉,显得忧心忡忡。

清晨时所笼罩的白雾,最后这白雾渐渐的变成了露珠……

这些日子,他虽还是像从前一样,却是显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以至于屯田卫的弟兄们都不敢过份靠近他,唯独是屯田的时候,张信的话才会多一些,看着搭建起来的暖棚,还有种植的万年老参,张信的脸色才恢复一些血色。

他一瘸一拐地走了几步,这是前几日一不小心绊倒之后落下的毛病,大夫已给他上了药,止了血,只是走起路来,不免有些蹒跚。

突的,他道:“快去,请新建伯来,今日要采收南麓地里的老参,这是第一次采收,得请百户在场,周总旗,你还得去龙泉观一趟,昨天傍晚的时候,龙泉观的庄户叫了人来说,那儿的水渠像是被人断开了,可能是附近不知是谁截了我们的水……这个节骨眼上,万万不可少了灌溉的水源……”

一通吩咐之后,大家便忙碌地各行其事。

而方继藩在接到禀报后,也急匆匆的赶了来,其实方继藩也很急,都快降霜了,现在天气变化快,这番薯也不知何时能彻底结果,于是在听到了张信的音讯后,便心急火燎的骑马而来了。

翻身下了马,方继藩便对迎上来的张信道:“结果了?”

张信早就翘首以盼,今日的日头还不错,太阳一出来,便暖了几分!

张信点着头道:“这两日都试着采摘过,南麓那儿长势快一些,料来结果了。”

说着,一行人匆匆的赶到了南麓。

只见在这里,一大片的薯叶密密麻麻,覆盖了方圆数千亩土地。

沿着田埂,张信在前打头,他手里依然拿着竹片,方继藩则在后头,看着这个婆娘跑了的可怜家伙,发现他的背有些佝偻,这家伙……似乎受的刺激挺大啊。

尤其是他沉默寡言的样子,挺让人心疼的。

寻了一块地之后,张信深吸一口气,似乎等待方继藩确信的眼神。

方继藩心里有些激动,也蹲下:“我亲自来挖。”

也不嫌脏,方继藩直接用双手去扒泥,没多久,一个硕大的暗红色果实便自泥里露出了一角。

第219章 喜从天降

第一颗番薯终于露出头来了,说是硕大,是因为它大抵有寻常孩子的小臂粗。

这自然不可以和后世的那等巨型粗壮的番薯相比了,方继藩渐渐刨开土,犹如莲藕状的长条番薯便完全暴露在眼前。

呼……

几个校尉睁大着眼睛。

其实此前,他们不是没有刨过。

只是那时候,大多番薯还未成型,只是刨开用来记录观察其习性罢了。

这是一颗。

继续刨……

在这一株蔓藤之下,与这颗番薯相连的,又一颗番薯显出了雏形。

这个番薯……看起来更像土豆,若是将其比拟为人类,那么大抵它和第一棵长条形番薯,更像人中潘老师。

方继藩安慰自己,潘老师也不错,毕竟浓缩就是精华。

待第二棵完全裸露出土,接下来还有……

一株苗,便是一大串,虽然不如葡萄一般,一株可以结出数十颗果子,可这一株苗,却是生生结了五个番薯。

有大有小,还有一颗,甚至比鸡蛋还小,这孩子……呃,显然是没救了。

可大的,却有莲藕粗,足有一寸多长。

方继藩目光炯炯,将它们一道捧了起来,大呼一声:“秤!”

校尉们自是早有准备,带了秤砣来的,于是忙取秤砣一称。

努力地调整着秤砣的校尉,眼里闪着光,道:“百户,有三斤。”

三斤……

若是后世的番薯,几个番薯下来,怕是不下五斤吧。

可方继藩还是乐了,这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

这一大亩地,可是足足有数百株啊。

于是,所有人大眼瞪小眼,方继藩脑子也懵了,他从前计算能力还算不错的,可是……现在却需不断地换算单位,最重要的是,情急之下,有点激动,头脑不清呀,于是他咬咬牙道:“算!”

“一五作五、二五作十……”

校尉们不敢怠慢,纷纷地掰着手指头,开始掐算起来。

倒是在这时候,有人将自己背上的背篓取了下来,激动地道:“我带算盘了,我带算盘了。”

从背篓里取出了算盘,噼里啪啦一阵。

首节上一节280/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