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197节

方继藩的脸不由自主的便拉了下来。

徐经跪着,低下了头:“恩师,学生……学生……”

方继藩虽然也知道,说不定皇帝还真就喜欢这等‘高论’,可是……其他的门生,都乖乖的依着自己的想法答了题,你徐经是什么意思,反了你还?

徐经一看恩师面上不喜,顿时落泪了。

他嚎哭道:“恩师的教诲,学生是一句都不敢忘啊,只是学生又害怕考得差,到时被恩师责罚,学生会试和师兄们相比,实是不堪入目,给恩师丢人了,心里只想着,殿试上,无论如何也要给恩师争一口气,学生以为,恩师固然是见识广博,非寻常人可比,可这毕竟只是考试,并非实际,所以……所以……”

徐经是个爱耍小聪明的人。

这一点……方继藩觉得并不太像老实本份的他,方继藩扫了欧阳志等人一眼,欧阳志也拜下,道:“是啊,恩师,徐师弟也是为了给恩师争一口气,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恩师……”唐寅等人一个个拜下。

方继藩不得不说,这家伙,拜入门墙之后,似乎几个师兄都被他给笼络了。

此人的性格……方继藩却冷哼一声,龇牙道:“在这跪着,跪三天三夜再说。”

其实,最终殿试的成绩,方继藩也是拿不准,可他不喜欢徐经耍小聪明,虽然方继藩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可内心深处,却是三观奇正,当然,这或许也可能是徐经的优点,只是这又如何呢,我是你爹,啊,不,我是你的恩师,让你跪,你就跪着。

徐经倒是不敢顶撞,悲愤地朝方继藩磕了个头:“学生……谨遵师命。”

唐寅诸人,噤若寒蝉,倒不甘再求情。

…………

潼关,这里乃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而今大明一统,这潼关除了在明初时进行了修葺之外,历经了百年之后,这里的关隘和建筑早已斑驳,不过因为经常有商贾出入,因而沿街倒还算热闹。

却在此时,关门竟异常的开了。

以往的时候,关门只开一个时辰,要出入关门的人,都需事先在关隘前等待。

除非……遇到了特殊的情况。

只见,今儿这关门一开,瞬间一匹飞马入关,却不停歇,而是直接沿着中道,笔直的穿越关城。

与此同时,那马上的人大喊:“大捷,大捷,贵州大捷……官军杀贼五千余,拔寨无数……”

这是自西南急递铺的快报。

为了紧急传递消息,他们沿着驿道,自云贵入川,再出汉中,入关中,一路向着京师日夜不歇的狂奔。

一般情况,寻常的捷报是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除非……事先有所交代。

远在贵州的巡抚王轼早有交代,这一路,为了振奋军心民气,沿途若遇到集镇,需唱报捷讯。

“大捷了……”

许多人听罢,个个低声议论起来。

贵州的事,距离潼关实在太远,可这捷报传来的讯息,却还是足以在这里泛起一些浪花。

而很快,那快马却已远去,消失不见踪影。

………… 次日一早。

弘治皇帝在卯时前,便已早起,今日他穿了朝服,摆驾暖阁,坐定之后,刘健三人便到了。

三人向弘治皇帝行了礼,落座。

弘治皇帝抖擞起精神道:“三百多个贡生,策问答卷俱都在此,朕与诸公同阅吧。”

刘健颔首点头:“陛下出此题,恐有什么深意吧?”

弘治皇帝却是苦笑摇头道:“本来朕倒是想借此机会,问一问这干旱的事,不过朕所担心的是,让贡生们轻易猜出了考题,可思来想去,若是随意出题,却又不妥。眼下贵州的叛乱已持续了这么久,可谓是尾大不掉,朕心里也委实不安啊,这样拖延下去,不但朝廷靡费无数钱粮,任由云贵糜烂,迟早怕会引出更大的麻烦……”

弘治皇帝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云贵的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虽是麻烦,却也并不致命。

而致命之处就在于,贵州的叛乱需要弹压的同时,却因为冬季的漫长,以及各处的河水泛滥以及干旱所导致的粮食减产一同爆发,最终拖垮了朝廷的财政。

弘治皇帝倒是又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道:“好好阅卷吧,倒要看看,这贡生之中,是否当真有经世之才。”

刘健等人也不禁振奋起精神,对于晚生后辈,他们也有着极大的兴趣。

更何况,陛下提及到了云贵的叛乱,也令他们心里沉甸甸的。

君忧臣辱啊。

暖阁里安静了下来,一封封的策论,由君臣们交叉的检阅。

不过……这些卷子,大多并不出奇。

其实这也难怪,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实际上呢,绝大多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们,却将自己的半生都放在了八股上,毕竟,只有八股作的好,才有机会一路过关斩将,策论,这是殿试的事,其实太过遥远了。

相比于会试时的八股文,这策论的答卷,许多的答案都是惨不忍睹,这些贡生,其实无一不是优秀的读书人,可因为思维的局限,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着圣贤书,所以除了卖弄文采之外,里头的策问,多是假大空占了多数。

因而,大家各自看了十几篇策问,就有些提不起兴趣了。

其实历来的策问,大多都是如此,弘治皇帝曾对此也不满意,不过却也知道,朝廷八股取士,导致这样的后果,本就是理所当然,所以他虽觉得有不妥之处,却也没有深究。

且不说这是祖宗之法,而是八股取士,自然也有八股取士的用意。

只是这些文章,看得实在是乏味,大多数人是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却连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实情都不了解,就更遑论用兵了。

还有人,直接站在高处,居然从这平叛讲到了之所以有叛乱,是因为朝廷吏事的问题,接着就围绕着吏事,大发一番感慨。

弘治皇帝看到这里,真真有点懵逼,这……过份了啊。

却在这时,另一边的刘健处,传出了一个略显讶异的声音:“咦……”

在这乏味的暖阁里,一个发出惊奇的声音,足以让所有人打起一些精神。

众人便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刘健。

首节上一节197/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