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1414节

方正卿挠挠头,想了老半天:“或许我爹饿了吧。”、

有道理。

朱载墨点头:“我见了姑母,总也觉得饿。”

方正卿低头继续大快朵颐。

……

次日,朱厚照将章程,送至宫中。

弘治皇帝大致的过目了章程之后:“这是继藩拟定的吧?”

“是的,父皇。”

弘治皇帝身子微微后仰,上下打量朱厚照一眼:“科学院……乃是要紧的事,朕将他交给你,是望你们能够使这科学院,开历史之先河,做出一点模样出来,你啊……是朕的儿子……朕年岁越来越大,将来,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朕的天下,终究要传到你的手里,你可知道,朕为何现在让你去做自己的事吗?”

朱厚照想了想:“儿臣不知道。”

弘治皇帝道:“帝王之术,不学也罢,在别人眼里,你是不务正业也好,是其他的也罢,朕只希望,你无论做什么,只要能利国利民,就好了。何为天子,天子未必需要懂什么权衡之术,也不必懂如何驾驭群臣,最紧要的,如王卿家所提倡的那样,要有良知,王卿家所言的良知是什么,朕不管,朕的心里,作为天子和储君,其良知,就是要惠及天下人,这个世上,最难懂的是人心,可是……未必,这人心,就要你懂,你只需有良知,善待天下的百姓,百姓们,自当将你视为自己的父亲,这便是君父的道理。”

拜年了,大家新年好!

马上,旧岁就要结束,新的一年,开始。

在过去的半年里,老虎更了三百一十万字,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老虎在更新速度还算不错的同时,质量应该还算是有所保证的。

一个作者,最怕的就是忘记初衷,更怕的是耐不住寂寞。

幸好,老虎还记得,也耐住了寂寞。

我最亲爱的读者们,新的一年,我希望大家都鸿运当头,每一个读者,都能万事如意。

这本书,取得过还不错的成绩,嗯……真的很不错,均订三万,月票几乎都保持在男频全十,销量喜人。

这离不开主编锐利和编辑徐徐的厚爱,更离不开,亲爱的读者们,给老虎的支持。

老虎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其实和读者沟通很少。

可老虎的心,却是火热的。

无论如何,谢谢你们!

新的一年,恭喜发财。

新的一年,月票拿来!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为君之道

弘治皇帝慈爱的看着朱厚照。

这孩子,和自己一点都不像。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虽是知道,这家伙看似恭顺,可想来,十之八九,又将自己的话当做耳边风,左耳进,右耳朵出,可弘治皇帝却还道:“这些年,你历练的很不错,也立过不少的功劳。朕……也很欣慰!朕没什么可求的,只求你往后行事,需三思而行,做任何事之前,只需想,这么做,是否无愧于列祖列宗,即可……其他的,任着你的性子来吧。”

朱厚照便道:“儿臣谨遵父皇之命。”

心里却嘀咕,最近太不寻常了。

弘治皇帝旋即笑了,低头,看了一眼科学院的章程,颇有考较之意:“这里一个侍读,叫王文玉的,此人……是何人?”

朱厚照道:“是西山书院的生员,学的,乃是天文地理。”

弘治皇帝哑然失笑。

里头不少名字,他略知一二,唯独这个王文玉,他却闻所未闻,却是不知,此人到底有什么资格,进入科学院的。

他沉吟片刻:“天文地理,也是学问吗?”

朱厚照乐呵呵地道:“父皇,世上万物,都有其学问,这个王文玉,他自称自己有两个恩师,一个乃是王守仁,王守仁教授他新学,还有一个,却是徐经,说来也怪,徐经出去航海,此人也没有正式拜入进徐经的门下,不过……徐经这些年航海的无数图志,都存放于西山书院的图书馆,此人最爱研究的就是这个,自称是受他的教诲。”

“噢,对了,咱们脚下的大地,乃是一个圆球,这论文,便是他写的,彻底的否认了天圆地方之说。不只如此,他还观察天象,父皇,您知道,这航海,不但需要大量的地理知识,还需懂得观察天象,方才可以更好的辨别方位,不同地方,气象又有所不同,此人……成日写文,抨击……龙泉观……”

“抨击龙泉观,这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弘治皇帝诧异。

他若是记得不错的话,那龙泉观的李真人,也是方继藩的师侄。

朱厚照乐了,神采飞扬:“这才是神来之笔,在这西山书院里,没人去管你治什么学问,也放任他们说任何的胡话。此人认为,所谓的祈雨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世上根本没有神仙鬼怪,这不过是骗人的把戏……还说,天上有太阳,太阳产生了热量,就如蒸汽一般,会将地上的水变成蒸汽,而又根据儿臣所提出来的重力学,他认为,这些蒸汽,到了天上,可能被锁住了,于是,成了云朵,飘散于天外,等到这云在空中积聚之后,若是遇到了冷气,则凝结为了水,这才是雨水的由来。总而言之,这个家伙很古怪,偏偏,他有几篇论文,都登入了期刊,得了学职,此次他能入科学院,据说,也是书院内部权衡的结果……”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却又道:“只是,这天文地理,又有何用,倒不如,多用一些农学和工学的呢,哪怕是商学,也紧要一些。”

朱厚照立即道:“儿臣以为,工学才最紧要,其他的都次之。”

弘治皇帝别有深意的看了朱厚照一眼。

想了想:“不过,君子敬鬼神而远之,这也没有错。”

朱厚照连连点头:“是啊,也不错。”

弘治皇帝突然有了感慨:“夫子顺之时也……这番话,朕很有感触。”

似乎没有因为外人,弘治皇帝可以畅所欲言:“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朱厚照:“……”

弘治皇帝没有责怪他,却是微笑:“圣人之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在于它顺应了潮流,诚如程朱理学,能够畅行天下,不也因为,是顺时而行吗?这新学,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倘使在南宋之时,势必会被人唾弃。哪怕是在太祖高皇帝时,太祖高皇帝见了这些坏人心术的学问,非要将方继藩这罪魁祸首,砍了脑袋不可。”

弘治皇帝微笑:“盖因为,太祖高皇帝时,天下初定,最需安稳人心,要将天下的臣民,都安分起来,那些此前烽火四起时的群盗,既要用酷刑去打击他们,也需用一套礼法,去约束他们,遏制住他们不安分的私欲。因而,理学畅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弘治皇帝说到此,顿了顿:“可当今天下,天下臣民,无不以我朱氏为国姓,人们恪守礼法,不敢越鱼池一步,而当今天下的问题,不再是人心不定,而在于,土地日益兼并,豪强四起,百姓无立锥之地,而朱门酒肉臭,到了此等地步,若无视这些迫在眉睫的流民,天下迟早要大乱。”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朕登极这些年,一直都在寻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理学无法解决,君君臣臣之说,也不能让人饿着肚子,颠沛流离的人去恪守礼法。恰是新学,君子心怀良知,践行仁政,如此,方可缓解当下最主要的矛盾。理学的本质,是丧失进取心,一味去节流,在人心初定时,可用!而这新学,则为开源,在民生凋零,百姓们求饱食时,可用!”

首节上一节1414/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