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第1256节

这不是萧敬的问题。

问题出在厂卫上头。

堂堂东厂督主,居然两眼一抹黑,你萧敬不嫌丢人,朕还嫌丢人呢。

“这……”萧敬小心翼翼的看着弘治皇帝:“陛下,这……这……”

弘治皇帝淡淡的道:“朕一直在想,这么些年来,厂卫弊病重重,可要整顿,却又不知如何着。”

“……”

萧敬哭了:“奴婢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国家重器,要的就是功劳,这侦缉四方的厂卫,难道只凭苦劳吗?”弘治皇帝若有所思。

萧敬不敢接茬了,只瑟瑟发抖。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这是你的造化啊,倘若方继藩是宦官,哪里轮得到你在此督掌厂卫。”

“……”萧敬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弘治皇帝,却似是心事重重起来。

厂卫是天子的爪牙和鹰犬,这是直属的力量,完全代表了天子的意志,若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将来……可是大麻烦。

只是……弘治皇帝对萧敬,又难以割舍,毕竟,是这么多年的忠仆。

再者说了,不让萧敬来掌握厂卫,那么,谁合适呢?

除了方继藩几乎没有任何人选。

弘治皇帝叹口气,觉得有些可惜了,若是方继藩可以分成几个,其一个入宫,也不失为一件畅快的事。

可随即一想,朕怎么可以这样想自己的女婿,太对不住秀荣了。

随即,排除杂念,便想到了那无数人想求自己球评的激动人心场面,弘治皇帝忍不住一挑眉,心里暗暗得意,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

…………

数万的劳工,冒着风雪,继续修筑着道路,路基终于合拢了。

其一个生员,在‘求索’之,发表了一篇土木工程的勘测法,这道路的勘测,是极重要的事,这生员本就天资聪明,否则也不可能年轻轻了秀才,此后,进入工程学院学习,新城开工之后,又常年在工地上实践。

再加上《求索》期刊的出现,使更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苦思冥想着论的事,根据平时的理论以及实践,他提出了导线点和水准点的角点的概念,这为地形的勘测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基础。

这篇论,很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个基础之上,勘测的理论开始慢慢成型,许多理论,虽还很粗糙,甚至……幼稚,更多的是,前人实践的理论总结。

可如此一来,测绘水平的提高,也该分段施工,提供了可能。

数万人,十几个工程队,在经过反复的试验之后,开始尝试着同时施工。

在大雪之,常威背着简陋的水准仪器,走遍了整个路段。

接着,做下标记,反复的在图纸上,修改方案。

这些工程队,哪怕只有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偏差,而有的偏差,可能使工程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些工程学院的生员们,就仿佛一群孩子,方继藩给了他们数不尽的银子,任他们在一张白纸上挥墨,前人虽然提供给了他们大量的土木经验,可这些零零散散,毫无章法的经验,从没有去总结过。

现在,凭着这许多浩大工程的开始,他们开始一次次的进行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花样翻新。

最终,路基基本完成。

在数万人的努力之下,他们冒着风雪,冒着寒冬,踩在泥泞里,一条宽敞的道路,自那新城,一直延伸到了定兴县。

接下来,便是快速的铺上水泥,地面找平,以及铺上沥青了。

这一道道的工序,繁琐,却是井井有条。

过年了。

可守在工棚里,常威看着外头漫天的大雪,缩着脖子,这等临时的棚屋,总是防不住风雪,以至于,不得不裹着厚厚的大衣,哪怕是睡觉,都不敢脱下。

热水过了片刻,就会凉,所以,许多工地上的人,只好喝酒,酒水入口冰凉,可进了肚子,却一下子火热起来,浑身才能带来暖意。

一盏油灯点起,五六个生员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和常威一道,盯着桌上的图纸,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尝试着解答,而外头呼呼的北风,却在嚎叫着,令人毛骨悚然。

………………

困了,睡觉,大家也早点睡,细水长流,明天,继续。

第八百九十八章:帝王之术

大年初三。

日讲起居注官的一份记录送到了翰林院。

翰林院里,当值的人寥寥。

可皇帝每日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却是需随时记录,并且送达的,这些档案,都将封存起来,将来编撰弘治皇帝实录时,都是重要的素材。

史官的传承,历经无数个朝代,到了大明,这更成了最紧要的事。

往往负责修撰实录的主要官员,一般都由内阁大学士来兼任,虽然内阁大学士未必亲自撰写。

文史馆新年当值的翰林,倒是觉得奇怪起来。

一般起居注并不记录宫中的私密之事,只有陛下公开的活动,方才记录,昨日是年初二啊,大年初二,怎么会有这个送来?

他不敢怠慢,忙是进行抄录。

“弘治二十年正月初二,帝夜临定兴县工地,探守路值守诸生,与之对饮,赞诸生苦劳,及至子时,乃还。”

这翰林一边抄录,一面心里倒吸了一口凉气。

陛下在大半夜,跑去探望一群修路的人?

首节上一节1256/1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