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122节

朱由检看了看很透明的玻璃烧杯问道。

“回陛下,会烧制琉璃的师傅倒是有,但西洋人这玻璃倒是还不会”,魏国公徐爵回道。

“这金鸡纳霜研制出来后,该着手去试试这玻璃的制法,这东西你也看出来了,可不仅仅是用来插花摆着好看,它抗酸抗碱,制药可是离不开它的,关键还是透明的,多想想办法。”

朱由检说着又建议徐爵按照自己的要求制作出色谱分离器来,即利用物质极性不同,添加碱性胶体可以达到生物碱的分离。

如果朱由检自然不可能给徐爵解释这些,他只能建议他如何做,碱性胶体材料倒也不能找,很多金属氧化物便是属于碱性胶体。

当朱由检离开工程院来到科学院时,诺大的工程院已经是济济一堂,方以智把张岱、傅山、吕留良、朱之瑜等人都召集了来。

对于科学院院士的选拔,朱由检是卡的较严的,至少学问要在当今世是有一定名望才行,除此之外还得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造诣。

不过这几位,因为实在是名望的确太大,朱由检自然也破格让他们成为了科学院院士,也算是为科学院搭建一个班子。

让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些一个个在后世鼎鼎大名的学者此时还都是翩翩佳公子,同方以智一样看见皇帝陛下朱由检到来也丝毫不见卑微之色,虽是谦卑地行礼却自带一股轻狂之意,甚至张岱更是毫不避讳地直接问着朱由检:“陛下,既让我等来这科学院,不知这科学二字是为何意,为何不是集贤殿或是礼贤居?”

“亏你张宗子也是名门望族出身,一篇《湖心亭看雪》写的西湖雪景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今却也问如此幼稚之问题,科学二字,不外乎是分科而学,飞禽走兽一科,日月旋转是一科,繁衍生息是一科,朕建科学院不过是让尔等格万物之理,求万科之学,至于为何不是集贤或礼贤,乃是因为你们暂且还算不是贤达之士,只是可造之材罢了!”

朱由检这话一出,让张岱和方以智等一时无语,但心里对于皇帝陛下朱由检并没有瞧得自己这些人而有些不忿。

朱由检见他们一个个面红耳赤的,也知道自己刚才那句话伤了这些天之娇子的自尊心,便不禁笑了起来,他知道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眼界朝天的,连功名都可以藐视,自圣贤的人,但朱由检要打击的是他们的狂,让他们好静下来把他们的高智商应用到研究自然科学去。

张岱六岁能机智对出“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的对子,方以智进士出身,唐甄乃后世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吕留良在原本历史虽落得个被字狱的下场,但却是享誉明清两代的大学者,不让这些人好好为自己服务,朱由检怎么都觉得自己是在浪费人才。

114.第114章 新帝国的萌芽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自然也发达。!

大明之盛,财富大半皆在江南。

而眼前这几位少年英才,朱由检也知道自己即便是当今帝王肯定在诗词章是不过他们的。

当然,朱由检也没有要和他们的必要。

“贤,有才者也,乃能干之人,对大明对天下黎庶做出过贡献者,方可以贤而称之,你们都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可你们有几人为天下立了大功,研究学问,可你们洞晓这鱼为什么不能离岸吗,为何人从高处摔下来会死,而鸟为什么却不飞,人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男女结合便可成人,这些需要你们做学问的人来为世人解释,只有你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才能称为贤者。”

朱由检说着顺手捡起刚刚飘落下的黄叶:“为什么这片落叶在枯萎后会是往下掉,而不是往飞,你们有没有想过原因,如若西洋人所说,我们脚下之地乃圆球,那为何球底的人不会掉下去,是不是有某种引力。”

朱由检的问题还真问住了方以智和张岱等人,生活叶往下掉和鸟会飞是他们都知道的常识,但他们从来没有细究过这方面的原因,最多童年时候有过好,待长大后都关注着修身之学与治世之学,连带诗词歌赋短都不过是闲时娱乐,因而此时谁也不知道,谁都不禁抓耳挠腮起来。

“朕让你们来这里,是要你们好好去格这些最简单现象的自然之理,当然闲暇时写写诗词章,朕也是支持的,我大明与建奴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化他们发达,而诗词便是化之一。”

朱由检很忙,他没时间与这些士子闲扯,在待了半个时辰后离开了大明科学院。

而因为他待的这个半个时辰,从此以后,科学院里没再有高歌朗诵之声,也没有觥筹交错的举杯谈志之声,整个科学院里的人开始变得异常安静起来。

方以智现在喜欢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树,没事把石头啊叶子啊往下丢。

被砸脑袋的小内宦很有怨言多次请求回宫,不愿意面对这帮没事干的疯子。

明末著名散家张岱现在不但好美婢好**好丹青,如今也好看自己小妾的肚子,摸了前面又摸后面,只差没有戴眼镜去看自己小妾的洞,嘴里直念叨着人是怎么出来,一听说吕留良的小妾要生了,跑得吕留良还快,吓得稳婆连忙骂当爹的太着急。

吕留良为此还大骂了张岱,以为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

傅山剑术高超,一颗木块被他劈得薄如蝉翼,但他还是没看清木片下到底是什么构成的,为什么还是会有纹理。

唐甄很残忍,他把一只鸟的翅膀砍断,一只只留一只翅膀,一只则拔光了翅膀的毛,还有一只则被拆掉了翅膀骨架,为的是找出为什么鸟能飞。

朱由检知道后是很兴奋的,至少他们没有像王阳明一样只是呆呆地看着竹子。

大明制造学堂的孩童们大都是附近各县过几年学的寒门学子,认得字却还不能走举业之路,朱由检去军械所经过这里时便看见汤若望在这里给这些孩童讲着算术。

“按照陛下的要求,这新式学堂以后分科而教,现在暂且分为算学、国学、化学、格物、生物、体育、音乐、史学、地理、外等科,且分为小学、学、大学三等级,每一等级又有初、、高级三个阶段,初级小学只授算学和国学,越到后面再增加新的学科,学结束后再分为各科教育。”

朱由检听了宋应星的禀报后,不由得笑了起来,暗想自己这么一搞,等于是把大明制造学堂变成了从幼儿班到大学的综合学校。

眼下大战在即,整个大明朝廷只能把注意力大部分放在军事,不过朱由检也觉得等到明年过后也得让礼部搞搞改革,把大明的教育从新变一变。

不能只培养一批做官的人,要想真正做到民0族觉醒,得打破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做到全民普及,但这样的话,需要大批的师资力量和更多的财政支撑。

朱由检现在也只能一步步来。

大明第一兵工厂已经开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崇祯十四式火器的生产。

整个厂房重新进行了构建,从铁矿冶炼到最后的组成检查,都有许多的工匠参与其间。

整个生产过程是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熟练而又老成的工匠负责,朱由检只看见火器一捆一捆地被小推车推了出来,总装备处的人会一一点验,待油后用牛油纸包好,放在铺有稻草的木箱里,会有工人去钉木板,直接抬送到河边装船运往淮安。

不仅仅是火枪、其他还在用的三眼铳以及虎蹲炮等也在陆续启运,连带着长矛和倭刀也是如此。

朱由检问向暂领大元帅府总装备主任的史可法:“现在已经近卫军第一二三军各军装备采购如何?”

“加这一批,五日后,各军三个甲种步兵营的火枪都已经装备新火枪,不过乙种步兵营只能暂时用鸟铳代替,得到明年二月初才能换装完毕,微臣已经命人继续去浙江、江西等地招募流民准备继续扩大规模。”

朱由检听后便道:“尽量快点,眼下最不缺的是无家可归的百姓,只要给他们一口饱饭,几块银元能让他们辛勤干活,不过也不能出人命,宁愿多招些人也不要长时间加班,煤矿和铁矿那边也要看紧,不能因为抓生产而苦了老百姓,另外,东厂要严查会不会有建奴等敌人细作混入进来。”

朱由检说后亲自进入大明第一兵工厂的车间,所谓车间更像是一片大工地,除了屋顶是用的竹篾加茅草搭的顶能挡挡雨外,整个车间是不能挡风的。

好在车间里煤火烧得旺,再加大家都在来回活动,也不那么冷。

如今堂堂大明皇帝陛下朱由检进入了这里,更是让底下各个阶层的人都忘记疲惫和寒冷。

不过,宋应星之前已经严明纪律,即便是朱由检来了,他们也不能停下手的活,因而这些人都只能看一眼,朱由检也同样只能在旁边看着。十几个锦衣卫挡在他前前后后,使得他有时候还得踮起脚尖才能看见自己的子民是如何地在劳作。

当看见这些人大都皲裂的手时,朱由检朝史可法吩咐道:“朕听说驸马都尉巩永固是做布匹生意的,让他来见朕,这么冷的天,再加又是这种常常接触锐器的地方,怎么能没有手套。”

115.第115章 成立海军部

在崇祯十八年的春节到来之前。

朱由检再次启程前往淮安,即近卫第一二三军新兵训练基地。

虽说长江下游没有冰冻期,但浩淼的江面也泛起了一层薄雾,笼罩得御舟犹如步入蓬莱仙境一般。

白鹭会偶尔发出清亮的一鸣。

首节上一节122/5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