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刀行 第309节

  却也是个精明之辈。

  李衍心中冷笑,脸上却是毫无表情,“如果我没猜错,他们早将线索抹除,那些百姓心存怨恨,贸然上门也问不出什么。”

  “不如找到根源,直接镇杀!”

  好大的脾气!

  吴德海见状,心中已有些不悦,但还是微笑道:“李少侠言之有理,不知道本官如何配合?”

  李衍沉思了一下,“我怀疑,丹阳书院与此事有关,先找他们前来问话。”

  “丹阳书院?”

  吴德海听罢,心中不惊反喜,点头叹了口气,“也好,书院之人,本官可招惹不了,但有城隍庙的命令,他们应该会配合。”

  “来人,去请书院几位教习前来!”

  李衍见状,心中更加确定。

  这吴县令和书院,肯定闹得不愉快,想借助自己的手敲打。

  当然,他也不怕得罪什么书院。

  这次上门,就是来搞事!

  ………

  就在李衍大张旗鼓进入县衙的同时,消息也从各种渠道,进入有心人眼中。

  而王道玄和吕三,则乔装打扮出了城。

  二碑湾村子在江北,需要乘船渡河,但岸边还在举行法事,此时过河太引人注目。

  望着滚滚江水,王道玄心中也有些忐忑,“吕兄弟,你说的方法真能行?”

  “能行!”

  吕三也不废话,直接来到江边,掐动法诀,拍着水花,口中发出鸣叫。

  没一会儿,江面上就冒出一具具枯木般的身躯,正是众多猪婆龙,摇着尾巴向他们游来…

  感谢盟主bobby1994打赏,今天来不及,明天加更一章

第234章 县衙对峙

  “道长小心…”

  在吕三指点下,王道玄战战兢兢踏入水中。

  这些猪婆龙都是凡品,根本无法负担一个人的重量,但吕三却有妙法。

  他和王道玄,分开两脚,各踩着一头猪婆龙脊背,加上其他小猪婆龙相助,就变得稳稳当当。

  随着一群猪婆龙摇动尾巴,二人顿时进入江中,远远望去,好似在踏浪而行。

  江风拂面,王道玄心中畏惧减轻,也开起了玩笑,“乘鳄渡江,却也是一番雅趣,吕三兄弟,这些小家伙在想什么?”

  “它们饿了。”

  吕三的话,让王道玄心中一紧。

  好在,吕三紧接着摇头道:“道长放心,这些猪婆龙性格温驯,不会伤人,不过是因为河怪惊走了鱼群,它们找不到吃的而已。”

  王道玄闻言,面色变得严肃,“那头河怪,也不知会不会跑来秭归县。”

  “暂时没有。”

  吕三摇头道:“河怪体型颇大,但也终究是畜生,食量颇大,秭归县鱼被惊跑,而且人少船少,所以才跑去宜昌那边。”

  王道玄若有所思道:“说起这河怪,贫道也想起一件事,路上夜晚翻看那本《幽玄谈》,得知有秦汉方士有豢妖之法,用于镇守水下墓道,后来又传给一些玄门匠人。”

  “那河怪尾巴处有锁链,看上去与那法门很是相似,说不定是从哪个墓穴逃出。”

  吕三皱眉,随后鸣叫几声。

  领头的几头猪婆龙,顿时喉咙抖动,发出猪叫声,但却响亮高昂,且抑扬顿挫。

  听到这古怪叫声,王道玄并不意外。

  猪婆龙这东西,会在雨天鸣叫,又喜夜鸣,犹如击鼓打更,江淮地区称之为“鼍鼓”或“鼍更”。

  《诗经》中便有“鼍鼓逢逢,瞍奏公”。

  然而听到猪婆龙鸣叫,吕三眼中却闪过一丝震惊,“那河怪,最早是在秭归县出没!”

  王道玄哑然,“竟有此事?”

  吕三点头道:“这些猪婆龙对那河怪很是畏惧,秭归县原本有不少族群,如今被吃的只剩它们这一支,平日躲在泥洞里,才得以逃脱…”

  王道玄若有所思,“难不成这秭归县有大墓?”

  秭归县这边江面并不宽,说话间,二人已然过江,连忙踩着礁石上岸。

  “吼!吼!”

  见他们离开,几条猪婆龙顿时大急。

  “它们在叫什么?”

  王道玄有些好奇。

  吕三摇头道:“这些家伙饿坏了,又不敢伤人,我答应帮它们找些吃的。”

  说罢,伸手一挥,鹰隼顿时振翅而起,在旁边山林附近盘旋,很快就开始鹰舞。

  “道长且稍等。”

  吕三交代了一声,便快步冲入山林中。

  王道玄闲来无聊,便在河边眺望,并且拿出罗盘,看着上面跳动的指针,喃喃道:“地气稳定了,但仍有搪针,难不成附近水下真有大墓?”

  “此地楚王城,为楚王先君熊绎受封之地,算是古国祖地,难不成是楚墓…不对,那《幽玄谈》说镇妖顶多活三百年,随后便会化为兽魂…”

  “两百年前还是大兴,但此地没听说有皇族受封啊,真是奇怪…”

  就在他思索间,吕三已扛着一头肥硕山猪,从林中走出,挥动匕首,将山猪分割成小块,抛入水中。

  一时间,江面水浪翻涌,血花四溅。

  吕三拍了拍一头猪婆龙的脑袋,转身道:“道长,那双碑村距此地不远,咱们先干什么?”

  王道玄看了看罗盘,望着远处沉声道:“想操控木魅作祟,必搭建法坛。”

  “如果贫道没猜错,附近山林中必有布置,他人找不到,但吕兄弟应该没问题。”

  “好,要找什么?”

  “目标不会太大,缠绕红绳的木头、特殊布置的石像,挂在树上的草人木人…找到类似的就告诉我。”

  …………

  丹阳书院,位于归州城南门外。

  据《归州县志》记载:秭归虽为三闾大夫故里,但多年来地瘠民贫,原无书院,人才散失。

  大兴年间,始在南门外捐置房屋十余间为诸生肄业所,以期“得一有道德而能文章者,为之提倡宗风,熏善类”。

  经过多年发展,富户捐资,已是几番修缮。

  书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石雕窗棱,还有高大的马头墙。

  周围栽竹林,院外小桥流水,颇有雅趣。

  “你说什么?”

  此刻,院内气氛很是压抑。

  望着堂内几名差人,一名黑袍老儒生双目圆瞪,白须都气得乱颤。

  大宣朝各地书院,制度几乎相同。

  山长为书院首领,通常由本地德高望众的儒门高士担任,多半还在官场混过,有不小人脉。

  教书者,分为教授、讲席与助教。

  后勤则有监院、掌祀、书办和司库。

  说话者,正是丹阳书院山长宋明枢。

  老头显然气得够呛,面色阴沉冷笑道:“县尊大人却是有趣,不去拿作乱的妖人,却来书院滋扰,难不成以为是我们书院搞鬼?”

  堂上还有几名教授讲席,闻言皆是愤怒。

  “简直是胡来!”

  “查案查到书院了!”

  “别以为他吴德海能一手遮天,我等定要联名上奏,看他能得意到什么时候!”

  几名差人平日里嚣张跋扈,但面对这些个儒生,也只得弯腰低眉,满脸讨好道:“山长误会了,只是前去问话,而且此事是城隍庙派来的人提出,并非县尊之意。”

  “城隍庙?”

  山长宋明枢冷哼道:“城隍庙的人不保一方安宁,怎么反倒和吴德海勾连一气。”

  “去就去,老夫倒要看看,他们要如何栽赃陷害!”

  “我们也去!”

  “同去同去!”

  书院学子大多出自本地富户。

  县令吴德海自上任,将秭归县弄得乌烟瘴气,众人平日里早有不满,只不过碍于对方背景,不敢明着对抗。

  这次二碑湾的事,也算让他们抓住了机会,再加上有书院山长撑腰,哪还会退让。

  一时间,书院内群情激奋。

  山长宋明枢性格刚硬,本来就是要把事情闹大,又岂会阻止,顿时带着众人离开书院。

  一时间,书生们浩浩荡荡走入城中。

  他们气势汹汹,顿时引起不少人围观。

  周围百姓议论纷纷,有好事者胡乱打听,很快就谣言四起,还有不少百姓跟在后面去看热闹。

  人群中,一人掀起斗笠,若有所思。

  如果李衍在,就会发现此人正是抢走一把神火枪,被朝廷通缉的白若虚。

  望着眼前混乱人群,白若虚并未跟着凑热闹,而是压低斗笠,转身进入其他街道。

  他不紧不慢,似乎在打量周围店铺,实则每走过一个巷口,都会仔细观察。

  很快,一个标记就映入眼帘。

  那是个螺旋图案,歪歪斜斜,就像是孩童用小石子随意乱画,看上去没什么稀奇。

  然而,白若虚却不动声色看了看周围,见无人注意,便直接拐入小巷。

  小巷内,都是秭归县普通民居。

首节上一节309/10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