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刀行 第306节

  “但像‘煤精’这种东西,取宝的方法却是固定,咱们若能学会,再碰到此物,也不至于干着急。”

  “是我失误。”

  李衍也有些后悔,“当时忘了询问赵驴子兄弟,回到宜昌城再看看能不能找到。”

  山中夜行,少不了一些野兽孤鬼。

  李衍不时施展《北帝护身咒》,顿时野兽逃散,孤魂野鬼藏入地下。

  终于,又一天凌晨,他们爬上山坡。

  晨光雾霭中,一座土城矗立于下方平原上……

  从开书到现在,一天没有休息,状态有些下滑,更新有点狼狈,为保证质量,两更到周日,攒稿子调整状态

第232章 秭归疑云

  江岸旁,大大小小船只停靠。

  岸上香火缭绕,伴着锣鼓作响,几名身披红袍,头戴冠冕的端公,正跳跃做法。

  他们翻身、旋地、穿梭,配合眼花缭乱的手诀,气氛神秘庄严,不时还有各色糕点抛入水中。

  此为端公舞,源于楚宫廷舞。

  端公舞分上坛和下坛。

  上坛祭奠死者、超度亡灵,动作严肃庄重。

  下坛驱鬼避邪、祈祥纳福,动作轻盈洒脱。

  眼前这个,正是下坛端公舞。

  与此同时,还有几位身着儒袍的男子,峨冠高戴,手持经书,站在江边苍声吟诵: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

  围观百姓众多,皆肃穆不语。

  其中不少,都是船夫和渔民的打扮。

  当然,也有人窃窃私语。

  “那东西还在?”

  “嗯,听说在西陵峡毁船吃人,已经请了法师做法降妖。”

  “不会跑到咱们秭归县吧?”

  “谁晓得,不过往宜昌那边是没人敢去了,今日请端公做法,就是希望去蜀地的船平安…”

  李衍等人也在人群中。

  周围人的交谈,有些是土话,干脆听不懂,还有些夹杂着官话,勉强能听出意思。

  就在端公舞进行同时,江面上也有几艘船。

  船头挂红布,放着香炉,还供奉着一尊神像,船工们齐齐祭拜,抛洒纸钱和五色糕点。

  “是排教的人。”

  沙里飞低声说道。

  李衍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看来河妖作祟的事,也影响到了这里。

  岸上的端公舞还在持续,听周围人的意思,要进行三天三夜,而排教的人却已经扬帆起航。

  船头撑起竹篙,高声唱道:“起锚喽!”

  周围船工则喊起了口号,“嘿哟嘿哟~”

  “拉纤走喽!”

  “嘿哟嘿哟~”

  “船要开喽!”

  “嘿哟嘿哟~”

  “把稳舵喽!”

  “嘿哟嘿哟……”

  伴着浑厚有力的长江号子,船工们各司其职,井井有序,操控着庞大的货船往巴蜀之地而去。

  此时江雾浓重,很快就消失在众人视线中。

  “排教的人,胆子就是大。”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一直困着不下水吧…”

  就在这时,鸟叫声响起。

  似乎是被岸边的热闹所吸引,一只布谷鸟从山间飞来,落在树木枝头上,梳理着羽毛不停鸣叫。

  “子规鸟来了。”

  “清明时节,眼下却怪事不断,水妖出没,唉~不祥之兆啊…”

  “哼,三闾大夫会收拾他们的!”

  “嘘,你不要命了…”

  百姓中,不少人面带悲愤。

  偶有低声议论,都是小心谨慎。

  “走吧。”

  李衍微微摇头。

  待离开人群后,沙里飞嘀咕道:“这秭归县的气氛,明显有些不对劲啊。”

  “衍小哥,咱们是直接进村,还是先去秭归县落脚,打听一下消息。”

  李衍沉思了一下,“此事闹得不小,人心惶惶,多方都在关注,作祟的妖人肯定也有准备。”

  “若贸然前往,说不定会打草惊蛇,村中壮劳力被关在宜昌府,肯定心怀怨气,不能打着城隍庙的名义。”

  “咱们先打探一下消息,再换个身份去!”

  众人一听,顿时皆点头赞同。

  ……

  秭归县县城,为归州古城。

  因临近长江,境内河道密集,往来者既有本地汉人,也有众多土家人。

  因靠近蜀地,操巴蜀口音者也不少。

  众人从江岸山上下来,又绕了个弯,从侧面来到码头,抬眼望去,便见一座古城依山而建。

  城不大,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古意盎然,敦实浑厚,半山小而下方大,看上去就像个葫芦。

  王道玄抬头抚须道:“来之前,贫道还特意打听了一番,此城来头不小啊。”

  “昔年关圣身死,刘玄德亲率七十万大军自蜀中东进伐吴,在此撮土筑城,所以又叫刘备城。”

  “秭归县城原本在对岸楚王旧城,后来天象异变,大雨数日,城池塌陷,江水倒灌成为湖泊,便搬来此地。”

  “原本是土城,几经修缮,成了如今模样。”

  一旁的沙里飞毫无兴趣,左右瞅了一番,低声道:“道爷,管他张飞还是刘备城,我只知道这里有点不对劲…”

  却见从岸上来了一个小商队,全部是操着巴蜀口音,骡马拉着几辆大车,上面堆满杂物。

  而在远处,几名衙役正牵着猎犬走来。

  “有问题,先离开!”

  李衍也早已发现不对劲,拉着众人就走。

  “站住!”

  他们刚退到路边,便听得一声大喊。

  并非是叫他们,而是其中一名差人忽然拔刀,拦住了那帮蜀人商队。

  “差爷,怎么了?”

  “检查!”

  “这…您通融一番。”

  商队领头者,是一名中年汉子。

  个头不高,身穿破旧粗布衣衫,白布缠头。

  “川西男女白缠头,此俗相传念武侯。”

  这是蜀中汉人服饰特点,相传是纪念诸葛武侯,一直流传到现在。

  虽是平民打扮,但无论从其体型还是步态,都能看出是个练家子。

  他一脸谄媚,操着巴蜀口音官话,连忙上前说好话,还偷偷从怀中取出几两银子,想要塞给差人。

  然而,几名官差却丝毫不给面子。

  啪!

  为首的官差挥手打掉他手中银子,怒骂道:“你们鬼鬼祟祟,一看就有问题,排查,都给我老实待着!”

  说着,打了个眼色。

  两名手下当即上前,一人端起手中长枪,另一人则牵着猎犬,在几辆大车旁边绕来绕去。

  “汪汪汪!”

  忽然,猎犬对着其中一辆木车狂吠不止。

  持枪的官差二话不说,直接上前一捅。

  木板大车下方应声碎裂。

  哗啦啦!掉出了许多白色块状物。

  是食盐!

  李衍看到后,丝毫不觉意外。

  他方才便察觉不对,暗中运用神通,已闻到后方车队内大量食盐的味道。

  这帮人都是私盐贩子。

  大宣朝盐政,前期是开中法,如今是纲法。

  所谓“纲法”,便是将持有盐引的商人编为纲册,没有入纲的商人,则不许经营盐业。

  而且,还必须到指定盐场,不得越界侵销,运输过程中,各种查验手段极其严苛。

首节上一节306/10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