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刀客加持我身 第213节

  “是是是。”

  县丞连连点头。

  他看到宋瑞背后的县令在使眼色,暗中比了个手势,让其放心。

  虽然两人关系一般,甚至还有竞争。

  但在粮食一事上,他们却出奇地默契。

  原因无他。

  大家都拿了。

  县令、县丞、县尉、主簿、三使……

  整个青天县的高级官员,全都在贪。

  你不拿,我不拿,太守大人怎么拿?

  太守大人不拿,上面的人怎么放心拿?

  只有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才会努力让这条绳不崩断。

  如今中塘郡算是被陈胜那一刀给引爆,宋瑞来是扩大爆炸范围的。

  但贪官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敢对官粮伸手,还伸那么久,自然是有一套完善的欺上瞒下手段。

  如青天县的县令和县丞,虽然没有预料到宋瑞会来他们的地盘,但他们也自信用以往遮掩的手法足以瞒天过海。

第232章查粮

  这个世界官府的粮仓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下仓,在地下挖出一个倒着的圆台状坑洞,额,就是横截面看着像个倒梯形的洞。

  挖出这样的洞后,夯实四周土壁和坑底,再抹上防潮的涂料,等晒干以后,就能储存粮食,上面再搭个遮雨棚,一座地下仓就形成了。

  而这种地下仓只适用于干燥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降雨丰富,气候潮湿就不适合这种储存方式,虽然防潮措施做得很好,但也不意味着能彻底防住,一场连绵几日的梅雨或者回南天,水汽渗透,很容易导致粮食发霉。

  这就要考虑到使用另一种粮食储存方式地上仓。

  地上仓,顾名思义就是建在地面上的粮仓,细分起来有小仓和大仓两种。

  小仓是由木板围成的丈高大木桶,上面再加个锥形的防雨盖,桶壁严丝合缝,还刷上了一层防水油料,内里比地下仓更加干燥,平时储粮就将防雨盖打开,人站在梯子上,把粮食往里倒。

  小仓的优点是建造快,密封性好,粮食保质期长,缺点就是储存量少,要建得建好几个,每次存粮运粮都比较麻烦。

  大仓则是木桶小仓的升级版,兼顾了地下仓的大容量和地上小仓粮食保质期长的优点,由砖瓦搭建的大仓库,不容易走水,粮食成袋成袋地堆积在里面,搬运都很方便。

  不过缺点就是占地太大,且造价高,一般只有在储粮重城才会修建此等地上大粮仓。

  在中州这不上不下的地方,朝廷对地方官员建什么样的粮仓储存粮食并没有什么硬性要求,怎么方便怎么来,反正要粮的时候你能给得出来便是。

  不过值得耐人寻味的是,中塘郡地处中州偏北,气候干燥,无梅雨回南天,按理来说应该全是地下仓才对,建造方便,还不咋占地方。

  可青天县,清一色的地上小仓。

  宋瑞眉头微蹙,知道这有猫腻,但却没法发作。

  毕竟建什么粮仓是当地县令的自由,只要能起到储存粮食的作用即可。

  “宋大人,梯子给您搬来了。”

  县丞将梯子搬了过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丝毫不怕宋瑞验粮。

  “哼。”

  宋瑞接过梯子,朝着一处桶壁外贴着“满”字的粮仓走过去。

  青天县调动过粮食支援朝廷大军,所以此刻这几十小仓粮食,有一半是空的合情合理。

  但要是这些贴着“满”字的粮仓也是空的,那整个青天县的官员就得被问责判罪了。

  “宋大人,您尽管上,下官帮您扶着。”

  县丞凑了上来。

  “免了,俺怕恁抽梯子。”

  宋瑞没好气道。

  “哈哈,宋大人您说笑了,下官怎敢呢。”

  县丞讪笑道。

  呵呵,是不敢,而不是不想,恁怕是巴不得俺死吧?

  宋瑞心里一阵冷笑,他看向陈胜道:“陈小哥,恁帮俺扶梯子吧。”

  “宋老先生您尽管上去,就算是掉下来我也能及时接住。”

  陈胜笑道,上前扶住了梯子。

  “恁就不能想点好的嘛。”

  宋瑞翻了个白眼,顺着梯子爬上粮仓,掀开了一部分粮仓盖,露出里面满满当当的粮食。

  他抓了把粮食放到鼻子前深深一吸。

  嗯,麦芽的香气!

  证明这批粮食比较新鲜,不是陈年旧粮。

  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到了临近保质期时,都会开仓低价出售,再从市面上购置新粮,这是很正常的更新流程,确保有灾情或者打仗时,人不会因为吃到坏掉的粮食而生病死亡。

  “宋大人,如何?”

  县丞在底下问道,语气难掩得意之色。

  “拿钎子来。”

  宋瑞淡然道。

  县丞立马让人将钎子递上。

  钎子整体看上去是一根三尺长的铁棍,前头斜削尖三寸左右,尖头后有半尺长的镂空段。

  噗滋!

  宋瑞将钎子插入粮食中,足有一尺半左右的深度,再抽出来,钎子镂空处便将里面的粮食带了出来。

  这是为了防止当地官员以次充好,将新粮覆在坏粮上的检验方式。

  宋瑞仔细验查了一番,发现没有任何异常,底下粮食虽然比不上表面的新鲜,但也没有坏,只是陈粮罢了,是符合规定的。

  所以……青天县官粮真的没问题?

  这怎么可能!

  宋瑞可不相信一个连人命关天的案子都敢受贿的县令会没有动粮食的想法。

  自古以来,贪官的目标除了银子就是地和粮,尤其是粮,官仓的粮食朝廷也不是年年都派人来查,就算派人来查了,也不可能花费大把时间查透,当地县官但凡动动手指,就能贪墨大笔,风险极低。

  只要不爆出类似曹正杀良冒功,劫粮充库的大事,基本可以放心吃得盆满钵满,关键是可以一直贪,年年贪,是个长久的贪法。

  收人贿赂,你还得替人办事,而动官仓里的粮食,风险低,难暴雷,还方便。

  如此诸多好处,青天县县令能不贪?

  可事实就是如此。

  不信邪的宋瑞连查几个贴“满”字的粮仓,得到的结果全都是正常的。

  “宋大人,下官和主簿把这五年的官粮调运账本全都带来了。”

  三使带着一个贼眉鼠眼的家伙进门,身后跟着的差役推着一小车账簿。

  县丞立马贴心地让手下人搬来案牍板凳,笔墨纸砚,还有算盘。

  他毕恭毕敬伸手道:“宋大人,请。”

  “哼。”

  宋瑞冷哼一声,指着那贼眉鼠眼的主簿道:“你给我念账本,方便我计算。”

  “是,大人。”

  主簿拿起账本,等宋瑞落座后,就开始念了起来。

  “永盛26年,一月五日,县中粮价涨幅过大,开仓以平粮价,卖粮百石……”

  宋瑞的算盘拨得噼啪响,时不时停下来,让主簿将账本递过来,看其有没有谎报瞒报。

  结果主簿完全是照本宣科地念,一字不落,丝毫不差,主打一个问心无愧。

  这大大出乎了宋瑞的意料,他故意让这主簿念,就是看其会不会谎报瞒报,没想到……真是一点马脚都不带露的啊!

第233章算账

  今天,对于青天县县令来说是糟糕的一天,因为他制造冤假错案被钦差大臣抓个正着,注定要被夺去官职,成为一个后半辈子衣食无忧的富家翁。

  可对于县丞来说,是个好日子,县令倒台了,他是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县令的人。

  至于钦差大臣查粮。

  只会和以往上头派来的人一样,一无所获。

  都是千年的狐狸,做个假账什么的,轻而易举,保证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当一个县的县令、三使、县丞、主簿、县尉全都参与其中,这账,是假亦是真。

  “永盛26年五月二十三日,征收夏粮,入库……”

  随着主簿不断念出账本内容,陈胜仿佛又回到了前世上学时的英语听力早读,堂堂先天武者,居然感受到了一缕困意,倚靠在椅子上,一副慵懒乏味的样子。

  “停,先别念了。”

  宋瑞有些无奈地看向陈胜道:“陈小哥,恁若是感到乏味困倦,可以找个地方睡一觉,俺看着恁都觉得困了。”

  算账本就是一种乏味枯燥的过程,更何况是五年的账,主打一个催眠。

  “宋老先生,你不觉得这账本有些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吗?”

  陈胜打了个哈欠道。

  他刚听了没一会儿,就发觉这个世界的记账法太潦草了。

  单式记账,不分支出,记上一条是一条,上一条是调粮出库,下一条可能就是运粮入库,然后每年用这些信息总结一下支出数据,两者相减,看看和现有粮食是不是对数。

  这种记账法,不是专门给人钻空子用的吗?

  你好歹支出分开算啊。

  “哦?那陈小哥有何高见呢?”

  宋瑞好奇道。

  整个大乾都是这么记账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高见没有,一点小建议倒是有。”

首节上一节213/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