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第291节

  无论受到任何伤害,都不会死亡的仙丹。

  而且每死一次,都会更加强大。

  这种仙丹,乃是他结合葛洪的丹劫,异想天开之物。

  丹劫是火的极致,如果有人服用它没有死,便能结成金丹,生出阳神,算得上半个仙级人物。

  但是服用丹劫之人更可能被其中的火性焚烧,立刻化为飞灰,李志常之前便是感应到了丹劫出世,才知道葛洪早就练成了丹劫,只不过一直被葛洪以一种他也不明白的禁制,锁住了丹劫的气息。

  如今丹劫的气息,在他感知下,已经有了生命,看来已经有人服下了丹劫,并且没有死。

  丹劫只不过是能让人结成金丹元神,到达孙恩的境界,仍未足以成为肉身元神皆不死的人仙。

  而且除非有大机缘,不然服下丹劫九死一生。

  葛洪虽然练成丹劫,但也肯定没有找到去除这弊端的方法,不然也不会兵解而去。

  不然李志常之前也不会以为他没能练成这丹劫。

  因为炼制丹劫,要么成功白日飞升,要么自身化为一团纯阳之火,成就丹劫。

  如果有人能够白日飞升,李志常自然能够感应到。

  而事实上,李志常只知道葛洪在十多年前便已经兵解,入了轮回。

  有葛洪的丹道经验在前,这几十年李志常利用太乙教搜集药材,着实提升不少丹道经验,不过仍旧不足以练成那种旷世仙丹。

  毕竟此举太过逆天。

  离三灾的雷灾到来,已经不足二十年,李志常倒是练了不少能够迅速恢复精神和肉体损害的丹药,到时度过雷灾,应该问题不大。

  他的全部精力仍在于,练出一颗完美的没有任何副作用的不死仙药,这不是为他自己准备的,而是为了石清水准备。

  李志常轻轻叹了口气,太上忘情,其次无情,再次矫情,最次不及情,他终归难以做到有情不累。

  他纵然起了心事,仍旧负有天视地听的能耐,听到楼外的足音点起,悠然道:“荣智你来做什么?”

  荣智亦是太乙教的高层之一,也是教中少数能够面见他的人物。

  荣智是一个精瘦的中年道人,他上楼每一步的动作,都好似前一步的重复,足以表明他道功的精熟,已经融入到了日常之中。

  他每一次来面见道尊,都怀有激动的心情。其实无论是他还是江陵虚,太乙教每一个见过李志常存在的人都对李志常怀有无比的崇拜。

  因为在这个玄学深入人心的时代,李志常亲身展示什么叫做,仙道有凭。

  他的存在足以告诉任何人,仙道绝非虚无飘渺。

  荣智沉声道:“道尊所要找的寒玉髓,属下已经有了眉目。”

第五章 出刀

  李志常道:“什么眉目?”

  世间任何事物都分阴阳,他练得仙丹也不例外。

  而李志常需要的便是将极阴极阳的各种天材地宝,参合以内外的丹道,成就一颗浑圆无碍的仙丹,不会像丹劫一样,完全属于火性,走入极端。

  阴阳之间的玄妙,是很难掌握的。

  天道唯微,道心惟危,即使李志常丹道的成就已经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仍旧没有把握练成这不死的仙丹。

  寒玉髓正是仙丹需要的一种灵材,而且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

  荣智正色道:“据传逍遥帝君任遥得了一块万载寒玉。”

  李志常转过身来,若有深意的瞧了荣智一眼,负手卓然道:“你们是否已经到了跟逍遥教水火不容的地步?”

  逍遥教在江湖上是非常神秘的邪恶教派,势力也神秘莫测,太乙教纵然也是大教,在没有李志常的帮助下,仍旧不足以对付逍遥教。

  荣智神色坦然道:“我们有两个护教已经折在了任遥手中,而万载寒玉的消息,也是由这两位护教打探出来的。”

  淡淡的月光笼罩在李志常身上,照出他的恬静、逍遥、高雅的身心,李志常怡然道:“听说任遥出道以来,还没有人接过他十招,的确是一个值得我动手的人物,自上次跟孙恩一战之后,我已经许久没有动过手了,就让这横行北方的逍遥大帝除名,让你们办事也方便一点。”

  荣智低下了头,拜服在地。

  他无需说明任遥在何处,李志常一定有办法找到他,这一点他深深明白。

  这一次道尊出手,击杀任遥,恐怕他们太乙教又能声势大振。值此乱世,争霸天下就像服用五石散一样,让人不得不着迷其中。

  这也是他们唯一对道尊不满的地方,若是道尊肯出手,太乙教一定也能在北方如同孙恩在南方那样,成为最强的教派,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教众,而不是此刻全面处于弥勒教的压制之中。

  竺不归冷冷笑道:“今夜诸位的目的都一样,大家也知道此人的厉害,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才能留住他,在此之前,希望大家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

  奉善依旧是露出温和的笑容,看不出他内心的想法,徐道覆更是洒然不羁,只是脚步移了移,正处于一个攻守兼备的位置。

  光这一下,就令竺不归有些凛然,因为徐道覆处于弥勒教众和阿难尊者之间的一个支点,成为左右胜负的一个关键。

  不过三方人仍旧没有给阿难尊者任何可以轻易离开的缝隙,他们都是武学高手,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阿难尊者伸出手,握住了刀柄,刀鞘是木鞘,纹理十分清新自然,还有淡淡的檀香味传出。

  他拔出了刀,刀没有出鞘。

  因为这些人还不值得他出鞘。

  刀在他手上,即使没有出鞘,天地仿佛也不同了。

  刘裕凭着月光,很清晰的看见阿难尊者的面孔,有些类似胡人,更多的像汉人,眉毛很浓密,面容很凶,两撇胡子,跟两把刀没什么区别。

  不过他的眼睛却流露出一种智慧的光芒,刘裕担保他一生都没有见过类似的目光。

  三人同时出手,在阿难尊者拔出刀的那一刻。

  奉善的掌力和徐道覆的剑,几乎从阿难尊者左右同时而至,更遑论一个更胜一筹的竺不归,气劲扑面而来,五丈之内充满暴虐狂猛的热浪,一重猛过一重,足以见得他的十住大乘功已经得了竺法庆的真传。

  三人皆是各自教派的杰出人物,放眼天下也少有对手,在三人联手之下,即便是教主级的高手,也得思量一下。

  阿难尊者在此刻只是用了一招类似横扫千军的刀势,简简单单没有任何玄妙的刀势。

  在三人精妙的武功下,显得有些不值一哂,甚至他身后的刘裕都忍不住大声呼喊起来。

  没有刀光,只有破空声让人听到。

  接着是劲气交击的声音,和三道沉闷的哼声,长剑断落在地上,发出匡匡的声音。

  徐道覆已经消失不见,而奉善半跪在地上,不复笑意。

  竺不归僧袍被割开一条长长的口子,袒胸露乳,当真成了一个小弥勒。

  只一招,便瓦解了三大高手的攻势,让三人重创,这还是阿难尊者没有出剑的情况下,达到的效果。

  连那位尼姑,都忍不住在美艳的面庞上,动容不已。

  尽管他们已经知晓阿难刀的厉害,也没想到能够如此匪夷所思。

  刚才那一刀并不精妙,却实实在在败了三个一流高手。

  阿难尊者道:“我不想破杀戒,你们走吧。”

  尼姑深深看了阿难尊者一眼,淡然道:“尊者手上的太平玉佩干系重大,即使我们此次放手,还有更厉害的人物找你,纵然尊者神通无量,也当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难道到了尊者这样的地步,还在意这些外物么?”

  冷清的月光披在阿难尊者身上,好似一身淡黄的袈裟,他道:“我从来不怕麻烦,小尼姑你走吧。”

  女尼知道已经无法用言语动摇阿难尊者,让人抬起竺不归,临走之前悠悠道:“听说天竺的菩提达摩大师已经到了北地。”

  余音袅袅,长街之上只剩下奉善、刘裕和阿难尊者。

  刘裕指着奉善道:“兄台,这道士怎么处理,他是太乙教的妖人,如果你不介意,我想将他带回军中。”

  奉善沉声道:“阿难刀果然厉害,但还称不上无敌天下。”

  阿难尊者却不理他,一把提起刘裕,瞬间就让刘裕动弹不得,好似小鸡仔一样,被阿难尊者提着走。

  道旁的景物急速朝他撞来,可见他此刻的处于何等的高速之中。

  转瞬之间,也不知道过了多少里地方,来到一处小树林之中。

  阿难尊者将刘裕放下,叹道:“你的命格贵不可言,还生就一身道骨,着实是天生的武学奇才,可惜中土乱世你也只能平定一半,将来也凶险重重,我有一门刀法传你护身,你就先跟我呆上几天。”

第七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谢安泛舟在秦淮河水之上,望着几许画舫的灯火,心中有些伤感。

  他再也不是年少的时候,可以携名妓,东游海上,任凭漫天风浪,也不会动色分毫。

  淝水之战的胜负,并不是他此刻最关心的事情,没有人比他更明白谢玄在军事上,那非凡的才能。

  如果谢玄不是出身在谢家,而是在北方,那担保此刻统一北方的人,绝不会是苻坚。

  而世事没有如果。

  此时谢安最忧心的事情,却是桓冲之死,朝廷必然会借此机会消弱桓家的权柄。而桓玄是绝不可能对此妥协,以他的性情,如果朝廷不接受他继续领导荆州的实情,那么接下里便是一场绝对不可以发生的内战。

  无论成败,大晋都必然在这关键时刻,走向覆亡。可叹司马道子却看不到这一点。

  在这件事他唯一的选择便是支持桓玄,避免分裂的局面,接下来谢家恐怕也会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谢玄正如他所料那样击败不可一世的苻坚,谢家将会步入万丈深渊。

  人生的道路是那样难走,偏偏他又对局势是那样洞悉,纵然他仍旧对外人摆出一副轻松的神态,可是内心的疲累,却难以骗过自己。

  这是世家子弟的不幸,必须在家族和国家之间做出选择,偏偏他又不能忘记对国家的忧虑,成为一个纯粹的政客,也不能如此旷达,继续隐居在东山,现实的矛盾,更加深了他此刻的彷徨。

  这时候他想起支道林说的那位高人,你究竟是谁,竟然能如此体会谢安的处境。

  小舟荡荡悠悠,留下一道道水痕,在秦淮烟雾中,如梦似幻。

  小舟靠岸,谢安带着亲随宋悲风朝着秦淮楼而去。谢安止步楼中的雨榭台前。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

  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

  这副对联最令他动情,故而每次来时,都会驻留片刻。

  而谢安又突然露出奇怪的神色,似欣然又似赞叹,更有些惘然。

  跟随在谢安身边的宋悲风,乃是谢安的亲随,谢安身边第一剑手,功力炉火纯青,他目力之下,便看见梁柱上,刻着一行小字: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他久久跟着谢安,文略不差,自然读懂这句话中的意思,有些感怀,却又有些豪迈,虽不成文,却有逸气,不知是谁留下,但一定是一个高手。

  因为这一行字不是用手指刻上去的,而且一气呵成,首尾相连,好似一套连绵不尽,教人无可抵御的剑招一般。

  用手指在梁柱上刻字已经分外难得,况且一气呵成,绝无滞碍,里面又蕴含上乘剑意,建康城何时出了如此了得的人物,他居然丝毫不知。

  谢安怡然道:“前次来,梁柱上尚且没有这行字,悲风可看出是谁写的?”

  宋悲风才具皆足,以他的武功放在外面也是一方霸主,而甘心在谢安身边,却是为了报答谢家的大恩,以及敬佩谢安的为人,因此他和谢安倒是亦师亦友居多。

  宋悲风沉吟道:“这句话不成格调,却文气斐然,更难得是从刻下的这些字,足以体现出对方武艺的超卓,当今天下能如此允文允武的人或许有些,可是建康城中,自玄帅走后,在下却想不出第二个人来。”

  谢安忽地叹道:“悲风,跟在我身边委屈你了,这次玄侄回来,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宋悲风动容道:“大人我在你身边,哪都不去。”

  谢安拍拍宋悲风的肩头,用着极为疲惫的声音,有些伤感道:“悲风,我们谢家马上就要雨打风吹去哩,你若是离开,创下自己的基业,或许将来还能照拂我们谢家的后人一二。”

  宋悲风心里难过得紧,他跟在谢安身边,更能体会朝廷本身对谢安的防备,正如常言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他本身才略俱佳,这几日谢安也对他说过的心中隐忧。

  可以想象如果和符秦战事了解之后,谢安面对的将会是如何艰难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境下,他又如何能够舍谢安而去。

  楼上传来轻妙的琴音,淡淡的忧思,萦绕在琴音中,缠绵不绝,亦足以表明琴声主人高妙的琴技。

首节上一节291/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