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 第2节

那名男生站起来,低头看了看桌上的笔记本,语气有些急促地说道:“我叫毕学成,是微电子专业1602班的学生刚才我注意到,在第二个故事中,邻居老汉曾提醒王大妈是不是丢了魂?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了。

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中,都有丢魂一说。甚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都有灵魂一旦离开、人就会死亡的说法。

刚才老师讲的民间传闻,实际上就是将这种说法加工成了具体的故事,其中的隐含义就是说,人丢了魂,如果找不回来,很可能就会死。听上去很荒诞,但也有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

毕学成的语速有点快,但语言表达得非常好,思维逻辑很清晰,他一边说还一边看课桌上的笔记本,显然刚才已经做了笔录归纳整理。丁齐很满意地点了点头,插话道:“那么这三个故事中第二个核心要素,说一句我看到了自己,就能多活一年,这又怎么解释呢?”

毕学成又低头在本子上划着什么,考虑了几秒钟,语气有些不确定地答道:“这是面对未知的恐惧,试图解决内心冲突一种手段。”

丁齐饶有兴致地追问道:“哦,你仔细说说。”

毕学成尝试着总结道:“自古以来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传说,人丢了魂就会死,甚至有些地方的传说更具体,说人在临死前能感觉到自己的魂魄离体,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闻当然不足信,但正因为其神秘难解,很多人的态度是将信将疑,甚至会感到莫名的压力与恐惧。假如它真的发生了,就是个人很难抗拒与解决的问题,但人们又必须要找到一种化解与内心压力的办法。

不论求助神秘仪式还是求助宗教,都是一种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尝试,所以故事在流传中就会发生变化,给了一个看似离奇却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说一句便多活一年,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消除内心中的冲突和不安。”

丁齐:“你的家乡有过这样的传说吗?我注意到,你刚才也举手了。”

毕学成点头道:“是的,我小时候听说过类似的故事,是我父亲单位看门的老大爷讲的。”

对于一个本科二年级纯工科专业学生而言,毕学成的回答几乎可以得满分了,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表达陈述能力都相当不错。丁齐却不禁露出些许促狭的笑容,想起了当年在另一个课堂上的经历。

当年导师刘丰就用同样的事例提问,而丁齐的回答几乎和眼前的毕学成是一样的。如今身份发生了变化,丁齐站在了讲台上,于是他又加了一个当年刘丰老师的题外之问:“那我们回到讨论的源头,民间传说很难考证真伪,如果我们假定这三个故事都曾以某种形式发生过,至少第一个要素看见了自己是真的,你又怎么分析呢?”

毕学成答道:“还是刚才的观点,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传说,可能是封建迷信,也可能是出于对生命、对和灵魂关系的思考,所以人们加工出了这样的故事。”

丁齐摇了摇头:“你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提问。你分析了民间故事出现的一种成因,用了相对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这是合理的。但是在我们不能真正确定的情况下,也不能排除事件本身最直接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真的看见了自己。”

毕学成微微一愣:“真的看见了?”

丁齐:“我不是说事实一定会是这样,但不能排除这种最直接的可能,这不是做社会调查和现象分析的科学态度。”

毕学成情不自禁地反诘道:“这不合常理啊!”

丁齐仍然面带微笑,酷似导师刘丰当年的笑容:“要么是因为错觉或幻觉,还有最后一种可能,就是真的看见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对个体来说需要做精神分析,对于群体来说,就要群体心理分析。”

毕学成却有点钻牛角尖了,又反过来追问道:“假如是错觉和幻觉,又怎么能算真的看见?”

丁齐感觉到讨论有点跑偏了,但仍然很耐心地解释道:“我说的真,是心理学角度的真。错觉不算,因为当事人能意识到自己错了。

但是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当事人的感官是真的看见了所对应的事物。要分辨这种现象,就要看主观体验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应。

假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身份的人都有过这种主观体验,我们就要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比如说是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暗示等等。

毕学成同学,你回答得非常好了,现在请坐我再做个跟刚才一样的调查,在座的哪位同学曾听说过或者能想起来,与这三个故事一样的民间传闻,请再举一次手。”

这次举手的人几乎是上次的一倍,丁齐在讲台上看着大家的各种反应,其实心里很清楚,有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听说过类似的传闻,但其中有不少人也不是故意要撒谎。

有人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无知”有人可能是见身边的人举手了,犹犹豫豫地也举起了手更多的人是自认为回忆起类似的传闻,但这并非是真实的记忆。

丁齐做了个手势道:“非常好,刚才是五十七人举手,现在是一百零二人举手。大家可以把手放下来了,现在把课本打开,翻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七节,社会影响中的从众、模仿、暗示与社会感染。”

002、人生的财富

下课后,丁齐走出西大门,前往境湖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今天下午四点二十,已有求助者预约了心理咨询。想到那位有些偏执与难缠的求助者,丁齐不禁苦笑,他随即就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心态不对,又调节呼吸并做了一番自我调整。

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具备专业的心理素质,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真诚的态度去接纳求助者,假如自己就有排斥心理,又怎可能避免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产生阻抗情绪呢?

恰在这时,侧后方有个很好听的女声道:“小丁老师,这么巧!您这是去哪里呀?”扭头一看,正是刚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的孟蕙语。

学校西门外是各大快递公司的收发点,还有不少美食摊位、好几家主要经营钟点房的快捷酒店,学生下课后来到这里的很多。但看孟蕙语的样子显然不是恰好偶遇,她此刻虽已放慢了脚步,但呼吸还有些急促,看脸色明显有体温升高的迹象,就算刚才没有一路小跑,也是快步追赶了一段时间。

丁齐虽然看出来了,但也没想点破,微笑着答道:“真巧,你出来取快递呀?我去心理健康中心,下午还有一个预约。”

孟蕙语:“小丁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我们宿舍的女生都爱听呢!还有您的个子有多高呀?”

这话问得太突兀,前言后语缺乏逻辑联系,一点都不挨着,但也不能说她的思维散乱或者给一个“破裂性思维”的诊断。只能说明她表面上故作镇定,其实心里很紧张,而且问的是一个很感兴趣的话题,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了。

丁齐不紧不慢地答道:“也不算高,只有一米七八。”

“已经是很标准的型男啦”,孟蕙语尽量调整步幅,与丁齐并肩行走,语气有些害羞的说道:“我们宿舍有好几个女生都对您很感兴趣,想知道您有没有女朋友呢!”

丁齐呵呵一笑:“当然有了,她在北大读硕士一年级,我们打算明年就结婚。”其实他只要回答“有”就可以了,却特意多说了两句。

孟蕙语在掩饰着什么情绪,笑容有点不自然道:“哦,那要恭喜小丁老师了!您还在校医院做心理医生,真是好有才呀!”

丁齐:“确切的说是心理咨询师,我们与咨询对象的关系是求助者与被求助者的关系,而不是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这是一句他在日常工作中常说的话。

孟蕙语似是试探道:“我平时也有很多烦心事,有很多问题想不通需要找人开导呢,可不可以也去挂号预约、找小丁老师咨询呢?”

丁齐语气温和,尽量专业地说道:“其实你就算需要做心理咨询,我也不是合适的咨询师,因为我已经是你的任课老师。心理咨询是回避双重身份的,咨询师应该是与你没有其他关系的人。”

孟蕙语掩口笑了:“我就是跟小丁老师开个玩笑,您一次收费六百,我这样的在校学生可消费不起。”

丁齐也笑了:“学校也有心理辅导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调节,差不多是免费的。”

孟蕙语:“可小丁老师您为什么不是呀?”

丁齐岔开话题,以讲课的语气道:“心理咨询不是安慰开导,也不是教育指导,是应用心理学技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很健康的正常人,只要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和反应、对环境有合理的适应与改造能力、有稳定健康的人格,遇到问题通常都能自我调节。这也是人的正常能力,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岂不是早就乱套了?”

人们有心理问题是很常见的,也不一定都需要心理咨询。另一方面,其实每个人内心中都有困惑有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心理问题。人们通常都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不是吗?

孟蕙语微微低下头道:“说的也是哦,其实绝大部分事情,都是要靠自己去调整心态的。小丁老师一次约谈就收费六百,像我这样有什么事能自己调整好心态的话,那等于省了多少钱啊?”

丁齐也笑了:“那可是省了不少!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其实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这句话从来都不错。快递点到了,你去取快递吧。”

孟蕙语当然不是来取快递的,但此刻也不得不停下了脚步,做出很萌很可爱的样子招手道:“小丁老师再见!”看着丁齐走远的身影面带笑容,但眼神深处却说不上是失望还是别的情绪。

已经走远的丁齐当然清楚,这位大二女生对他很有好感或者说喜欢他。这种情况本身很正常,但既然意识到了,他就不会去助长这种情绪,也应尽量避免给对方暧昧的暗示。

其实从对方私下场合“小丁老师”这个称呼中就能察觉出一点端倪,这是在潜意识中刻意强调双方的年龄差距并不大,通常应该叫丁老师才对。

丁齐如今还不满二十六周岁,他不仅是在读博士、大学讲师、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他攻读硕士时的专业方向就是精神卫生,导师同样是刘丰。

首节上一节2/48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