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武侠赋 第543节

坚定了决心,百晓生直接封闭了西城洞,发出最后诏令,宣布了自己的闭关。他把自己积存的灵果、丹药都拿了出来,用来恢复自身,并再次借助系统之力,回忆、总结他一生所学,观摩身体变化,以求破而后立,更进一步。

只是到了他这等境界,想要更进一步何其难也。

时间的脚步不会因为百晓生闭关而停下,外面的是是非非也不会少了他便停止,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东北的匈奴大军进攻汉朝了,打的汉朝大败。欠下了城下之盟。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甚至可以用恶心来形容。因为自人族诞生后。还没有出现蛮夷打扮中原人族的情况,这是第一次。当年的秦国。扶苏百万大军打驰骋草原的景象,在汉朝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汉家耻辱,也是所有中原人的耻辱,这个耻辱一直都延续着,直到汉武帝时期。

不过这些只是人族自己的事情,大多修士不会参与,他们在乎的是道统,就如进入朝堂的道家中人,便不曾在这场大战的发力。这一点。道家诸人做的似乎不好,起码对那些死在匈奴人手中的汉人是如此的。可就整个局面来说,这是好的,因为大家还保持着规矩,不然修士随意插手人族,不大乱才怪呢。

道家慢慢在汉朝扩散了开来,佛教也跟在在西方延伸出了一角,站稳了脚步。

对于势大的佛教,明白背后奥妙的人自然不敢跟他们争。可这个世界大多人是不懂的,所以也有一些道家的人进入九阴山西北之地,进行传道,与佛教争锋。

你别说。许是受百晓生的影响,那里的人虽多牵走了,可还是留下了一些。在他们与道家有意无意的配合间。佛教竟然被道家打的大败,他们立下的一些寺庙甚至被人被掀了。

这几乎成为了一个笑话。让许多屈服于佛教大势的人大肆嘲笑佛教。只是佛教也够忍,就是按耐着不动。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点点传教。没有的地方,我派人去;败的地方,我去夺。这种沉默的抗争,给观看的人带来一种压抑感,让人不自觉对佛教弟子产生了一种畏惧之情。

俗话说,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爆发与死亡如何,不用去想,沉默才是可怕的,因为沉默中结果,你无法预测。这就如佛教的传道,他们看似没有露出獠牙,可谁能确定他们不会露出獠牙呢?这种隐忍,是让人无法预测的。

西方教,大家都知道。佛教,大家也都知道。对许多人来说,两者是一回事,只是门庭换了。可是,东西隔绝,真正了解其中奥妙的,又有几人呢?

可以说,大多数的人是不懂的,只是因门庭的不同,道家的人自然而然的对佛教升起了排斥感而已。这种排斥感正是佛教不能马上进入东方的原因,那会激起无数人同仇敌忾的心。所以佛教要缓缓传道,先把手伸过来,给大家看,让众人了解佛教。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传道的基础,不然一个近乎完全陌生的东西,一下子挤了进来,谁不怵啊!

所以这无数观看佛教传道的人,都在默默的吸收着佛教的知识。也许多数人不会接受,可始终会有接受的人。当接受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传道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是阳谋,无法阻止,除非道佛开战!可惜,道家圣人欠了佛教圣人因果,佛教大兴亦成大势,开战不可行了。

终南山,七子再次聚集到了一起,一个个神情严肃的看着前面的小人影,她手中捧着一本经书,正在细细观看。

陡然,精卫合上了经书,道:“这佛家的经书还真有点的意思。怎么样?坊市那些人如何说?”

七子相继苦笑,道:“许多人都颇为欣喜,奉为微言大义。师父,祖师他老人家放开经书限制,真的好吗?”

精卫眉头轻皱,一幅小大人模样,道:“师尊他老人家当自有用意,我也无法揣度。你们七个家伙就不要想禁止了,那些看了经书的家伙恐怕也不乐意。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正大光明的看呢。对了,师尊交给你们七个的事如何了?”

七子同声道:“已经准备好了!”

“这样就好。”精卫点了点,露出一个纯洁的笑容。(想知道《金古武侠赋》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qidianzhongwen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

573 经书广传

道、佛,经久的两大派别,你说谁高谁下,无法判断,可就一些方面来分析,佛家比道家更适合红尘俗世。

什么高大上的一面就不说了,我们就说传道。在这里,道是口口相传的,更注重师徒间的关系。佛家当然也是如此,可佛家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经书的传播。不管你是俗人,还是修士,只要入了寺庙,有了这方面的要求,寺庙就可以让你遍览经书。

这一点,道家做的都不够。道家**不可轻传。

说来,百晓生的学院已经开了先河了,他这是书院,也类似佛家的寺庙,只是没有确认师徒关系罢了。只是,他影响的始终是华夏一地,在更高的层次,他还影响不同,顶多就是就给人传道展现了一条路子。可成果,并不大,因为没有多少人会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看。

佛家当然也舍不得了,你看武侠小说中,那些典籍少林寺会给别人看吗?当然不会。他们给别人看的,是记载微言大义的经书。一般人想要自经书中悟出修炼法门,根本就不可能。可你也不得不说,就这一条,道家便落于下风了。

在现代,我们知道很多道家的典籍,可在这里,此时又有几册呢?少的可怜,甚至大家都不曾听过。可你佛家传教的地方,那些经书都铺展了过来了,即便许多人都没有看过,却也听过,这就是进步。

为了防止佛家对华夏的侵占。百晓生早就思考了一系列针对佛教的办法,其中有一条便是经书的传播。为此。他闭关前让七子去练习那些所谓的全真外门子弟,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一一总结成册。大肆印刷,建造藏经阁,供给天下人遍览。

而且他比佛教更进了一步,他利用格物致知的手段,来引导众生解读道经,即便不能引导他们走上修炼之路,也会把微言大义揉碎了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有所领悟。

这是与佛教争锋相对的手段,百晓生也说不上好坏。可佛教做了,你不做,就落后一步。如此,他也只能做。

他这样的做法,颇有些震撼性。

微言大义,对一般人来说根本就没用,他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酒喝。可对一些向道的人来说,却是至宝。而对修士言。其中种种感悟,更是引领他们修炼的一种路径。简言之,这是一种经验。你看了,会有所悟。便不能顿悟,也会明悟。

所以,藏经楼一建起来。华夏国内的修士就一一涌了进去,一册册的典籍被他们随意的翻看。各种声音也开始往四周扩散,引来了诸多外国的修士。

不过这种风潮也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这里的经书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而是一种浅显的人生道理,是结合了道家理念的人生经验。对一般人来说是宝,可对修士而言,只是一个验证罢了。所以大家看了,会高兴,会有所悟,却又不会计较太多。

反倒是在普通人中,兴起了比较大的风潮,其连续性也更强。

昆仑山中,云中子哈哈一笑,对身侧的广成子等人道:“师兄,我这位道兄可是好手段啊。”

广成子道:“这一手是不错。佛教既然可以广传经书,我道家自然也可以。现在正是我道家兴盛之时,我看我们也可以立藏经阁,广传经书。只要人手一本经书,我看佛教如何传教。”

他这话有些赌气的意思,让四周几人笑了笑。但不得不说,他这法子不错。若人手一册道经,即便佛教传了进来,大家也会有所对比,那么盲从的人就会减少,等于变向的削弱佛教的传播力。除非佛家利用手段禁道,不然就只能与道家争了。

“对了,姜子牙师弟如何了?”云中子问了一句。

这些年他执掌昆仑,看似大权在握,可苦楚也就他自己知道。姜子牙封神,元始许了他仙道,更承若把昆仑山交给他。可这么多年了,那家伙也不争气,一直出岔子。

广成子摇头道:“他已经准备重新转世了。唉!因果结的太多,许多事都身不由己啊!”说着,广成子竟是忍不住一笑。

封神中走了一遭,他们这些人也都遭了难,可如今心情却不错。当时,几人是有些接受不了的,不然那几人也不可能叛道入佛了。可这些年了,几人也都有所领悟,自然明白那是因果的关系,便是圣人也无法逆转。

明白了这些,广成子等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反而只能怪自己不小心,惹下了因果。你看现在,他们一般就缩在洞府中,很少出去惹事,就是怕惹下大的因果,重蹈覆辙。

“师弟,这事还要与师尊交代一声。”广成子又道了一句。

云中子点头,道:“我明白!”

因百晓生的小翅膀,道家经书著作提前出来了,阐教、人教一起发了力,诸多微言大义传入人族之中,不说洛阳纸贵,却也让无数人疯狂。

面对这种变数,佛教的人都暗自皱眉,只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动作。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发生了,便无法阻止,那又何必多事呢?难道你以为只凭这点手段,就能阻拦佛教大兴吗?

再言,说不得这对佛教是好事呢?

西城洞内,盘膝打坐的百晓生周身气劲震荡,黑白之色尽显,一幅硕大的太极图在其背后呈现,缓缓而动。

他的突破在于窍穴凝神,元神化实。他**能量耗尽,本是一场灾难,可重新修来,领悟太极阴阳之道的百晓生却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神在体内,神、法齐动。说白了,就是利用元神的力量,打磨**的力量,加快窍穴凝神速度。

以前,百晓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的**、元神还不是太极模样。可他遭难时,**中已然有了元神能量,元神中也有了**力量。如此,便可借用这两股力量,达到**、元神的反转。

首节上一节543/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