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武侠赋 第512节

如此,倒不用利用道德了,百晓生完全可以把那种一言九鼎之说灌入人的骨子中,成为道德准则。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他这里的人,也可以缓缓改变外人的想法。不过法律也不能丢,毕竟这出现的法律是大势,逆势而行,不是上策。

可完全靠法律,却也是下策。不要忘了,即便在现代,法律也不能管到方方面面,许多东西还是要靠道德的。

只有道德建设的好,才会真的对人的行为做出约束,又不使人觉得无所适从,被完全禁锢。像古代那什么三纲五常的,就不能拿来用,那完全是禁锢人的思想、灵魂,那种君权至上的东西若被弄出来,百晓生还不成众矢之的。

“tnn的,怎么走都得小心翼翼啊,真tmcd。”暗骂了一句,百晓生使劲甩了甩头。这方面真够让人不爽的。

上了大路,百晓生离开了终南山范围,往中原腹地而去。他想要看一看,如今的中原是什么模样的。

这念头,还是诸侯各自为政,虽名义上有一个大王,实则那也是最强大的部落而已,并不似后代的王朝一般,生杀予夺。

这一点,百晓生觉得是可取的,若加上禅让制度,那就更好了,有点美国联邦的意思。可惜,这很难,谁又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利呢?

为什么人喜欢当皇帝,就是为了那种为所欲为的权利,不管你是明君还是昏君,都逃不出这一点。

百晓生想要做出有关的改变,难!不过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在终南山附近改变。以前,他大多是放任不管的,后来有了书院,一般就是书院管事。实则也没有多少事,可发展多如今,却也不能不管了。

这终南山附近的村民,早已被划给了终南山,实则就是百晓生自己。只是他没有动,一直保持着。可如今看来,却需要明确一番了。

有了明确的统治权,他做起事情来,别人也说不了什么。

走入一个部落,百晓生眉头顿时一皱,这空气中的味道,太难闻了啊!随地大小便,素质啊素质!

仔细扫视着四周人的生活壮阔,百晓生微微摇头。这部落里的人生活的实在不怎么样。与他那里根本无法对比。

可以说,这里的人只能活着!

又往中原走了一段。百晓生看到了一座比较大的城池,这里就繁华多了。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现象,就如当年的中国。越往大的城镇走,就越繁华,而那些偏远的山村,自然生活困苦了。百晓生那里,是特例罢了。

在当今也出现了不同,那就是各种土特产与景区的出现,使得农村与城镇结合了起来。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农村的出路。不过想要达到那种异常富裕的程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发展多了,大家也就腻了。

走走停停的百晓生逛了不少地方,也看到了许多人族好的东西与坏的东西,发展中的那种破坏,实则让人触目心惊。

最浅显的一点,就是田地了。

耕地需要开拓,不然人多了,粮食就不够。开拓的首先就是草地,连带着树木一起给掀了。这样耕地大了。可草原少了,树木也没了。有的地方一眼看去,全是耕地,似乎很漂亮。却让人担心。这关中千里之地,不就是因为这般发展,成了黄沙遍地之处吗?

用现代话总结。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太慢。除非百晓生能够大大的解放生产力,让一亩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不然这种开荒是无法断绝的。

在他那里,农具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亩产外面的两倍还多,想来如今也传了过来。在靠近的几个部落,他就看到了不少田地里用新式农具的。只是,那也是基于人自身的农具,是用人使得,有用畜牲使得,却非常少,毕竟这年代畜牲比人值钱多了。

唯一个大范围流传出来的,就是水车了。农田需要水,可有的地方水不够,怎么办?这就是水车的作用。不管是水多的地方,还是水少的地方,它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所以水车快速推展了开来,大的农田外,都有这种工具。

其他的如锄头、铁锹一类的,却不行,因为这里的冶铁工艺远远算不上成熟,别说冶铁了,便是铜都不曾大范围扩展开来,更多的还是木制的。好在此时木头更坚硬,许多木头的坚硬程度更是超出冶炼的金属工具。

可这些木头,人类也无法利用,因为他们无法雕刻成形啊!

说白了,这两者是相护发展的,不能推广开来,实在可惜!

回到终南山,百晓生写下了七策,基于附近发展,他第一策就是收权,把权利收到书院之中。这一点,谁都说不出什么,甚至大家觉得这是应该的,因为书院的威望太高。

第二策,乃是对商的解释,有道德,有法律,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道德商法,规范、约束这里的人,也通过那座新城向外传播。

第三策,是贫富的解释,百晓生引用了对礼的阐述,说了人的劣根性,说了礼的本源之意,并做出了一定规范,其中有对外人的约束,也有对富人自己的约束,并以善行之德,加在富人身上,形成道德约法。

第四策,是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农具的推广。他把自己外出游离时的见闻说了,那种开阔荒地的行动被他大家批判,认为这是毁坏自然的行为,不可取。他觉得,开拓荒地没错,可盲目的开拓不行,要有规划,且荒地增加无非是为了粮食,那么提高产粮才应该是正途。他还拿自己治下与外面进行了对比,阐述了血淋淋的对比数字,点出这就是农具应有的结果。

第五策,说的是土地肥力,也就是除农具外另一个关乎粮食产量的办法。他利用森林才阐述这一点,带出了人肥的理念,并主张收集人肥。

第六策,讲述的是人的素质、礼节。并相似阐述了基本道理,也阐述了此点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出警告之言。

第七策,他说了人自身的发展。他觉得,人自身就是一个宝藏,外物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可若想延长生灵,就要靠自身的修炼。说白了,他点出了武的理念,也就是修炼。这一点,他也给出了各种例子,就是以终南山治下之民为基础的。

此七策,就是他荡涤红尘俗世的七策发展条令,他让人雕刻成碑,放进四周村子、城镇,并让书院学生一一解读,细说各种利害。

这是他基于人与自然平和发展的七策条令,结合了他后世的历史,绝对远超当今人的认知。在终南山附近,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为他早早就点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只是在新城那里,却有了一些波澜。

人都讲趋吉避凶,在利益上也是如此的,他们喜欢那个农具的推广,却对暂停开荒不可置否。这一点,明显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只是你来了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即便这新城不是百晓生所建,可也属于他的领地,不遵守规矩,就别想进来。

百晓生,也利用上了暴力!这一点,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未完待续。。)

...

543 深意

百晓生突然插手人族,在修仙之辈看来是昏招。封神之事已经传了开来,与四大教派有关系的人都知道了,此时搀和进人族的事情,不是找事吗?

放在以前,百晓生也不会管,可镇元子的一句话却让他醒悟了过来。身在这个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的人,若想跳出去,就必须走进去。百晓生不曾走进来,如何跳出去?这一次他行动,并不是基于义愤,而是有所考量的。

发展人族,教化人族,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他要做的。同样,对于封神他也不惧,因为他会死死抱住阐教的大腿。

有了这一点,足够了!

西城洞外,七道流光降下,全真七子缓步走入洞内,躬身行礼道:“弟子见过祖师!”

百晓生点头,道:“我吩咐的事情都做好了?”

“是,祖师七策已经完全遍布了下去。”

百晓生满意道:“好!尔等可是有所疑问?”

“不敢欺瞒祖师,吾等却是有不解之事。敢问祖师,此七策于人族大善,可以我等所学发现,七策所行,似乎过于缓慢了。”

百晓生道:“你们能看到这一点很好。我颁布的七策,不只是过于缓慢,还有意压制人族的发展,并摒弃了不少的东西。你们之前所学,却对人族有好处,可其中弊端,也是不少的。这一点,我那七策之中也是相对的。但你们要清楚,好坏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分为正反两面。如今,货币出现了。姬泽。货币之患,你可清楚?”

姬泽面色一犹豫。道:“是!弟子七人曾商讨过。货币出现可以大大刺激物品交流,繁荣市场。可同时,也会使得人类贪欲大增,这与老师教导不符。”

“哼!何止是不符吗?”百晓生冷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我教导的那些礼节是屁话吗?我教导礼节就是为了规范人族的作为。这种规范范围并不大,看似繁杂,其实都在人生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学个两三年,便是习惯,并不碍自身行事。这一点。你们不也曾经提出过吗?我的礼节偏重天地之礼,在于敬畏人心。可货币却是一个相反的东西,他的出现会让人缺少敬畏。这些东西,只要你们小心观察,必定可以看到。多余的我也不想说,你们可以自己讨论,并观察人族中的变化。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明白的。”

七位徒孙对视了一眼,齐齐道:“是!”

百晓生最后道:“你们要记住。天下大势不可阻拦,只可顺势而行。只是顺势而行并非什么都不管,而是附和天道自然之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对人族、天地的好处。好了。你们下去吧!”

看着七位徒孙的背影,百晓生摇了摇头。虽然有百晓生教导他们,可这些人还是土著。眼光受到限制。他教导的许多东西,七人都是有所怀疑的。他的这种教导方法,就在于他们的怀疑。这一点是百晓生乐于见到的。只是怀疑多了,却也不是好事。

首节上一节512/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