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何雨柱,除了偶尔去农场视察一下,签一些文件,并没有掺和具体的事情。
也就是渔场那边多去看了几眼,其他上面,何雨柱都没去过现场。
渔场的几个鱼塘,农场这边其实也没有太过于看重。
这个行业的烦人地方,是在前期准备。
从鱼塘的消毒,以及水源的选择,还有育苗方面,那些才是重点。
而已然可以独立觅食的小鱼们投放进鱼塘后,技术员们该忙的事也算是忙完了。
其他时候,他们也就是偶尔巡查一下,看看水质的变化,看看鱼身上有没有生病啥的。
至于喂鱼那些,是直接在公社里面找了一帮小老头过来照管。
还有孩子,小学里面每个孩子上课前,都必须割一把野草丢到渔场,以方便喂鱼。
这不是何雨柱压榨那些孩子,而是这个渔场,合作方就是学校。
何雨柱做这个,他心知肚明,回报率肯定是不高的。
这个年头,也不可能像养猪那样,进行精饲料投喂。
所以只能把这个产业的投入成本,降低再降低。
饲料方面,农场方面能提供一些帮助,像是养猪场的猪粪,经过堆肥,就可以先培育一波蚯蚓。
还有鱼塘的生态,也可以用猪粪滋养。
等到这个上面利用完后,才是变成农家肥撒入田间。
但这点饲料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还有鱼草的种植。
这个上面,人工的使用数量,是一个大问题。
要是像养猪场那样,用各种正式工临时工,那成本就太高了。
所以何雨柱是直接跟村子还有学校合作,以农村那些上年纪的老人,还有那些上学的孩子,来填补劳动力的空缺。
这个上面有利益的交换,也有那些“劳动力”本来也就是无法下地干活的年纪,何雨柱跟着村里是设定出了一个工分交换,以及按照产出,年底三方分成的玩法。
简单来说,就是像是看鱼塘的几个老人,两天能算一个工分,那些孩子几天算一个。
等到年底鱼塘产出以后,按照出售价值,扣一部分农场对鱼塘的前期投入。
然后农场,村里,学校三方分成。
其中,村里是要抵扣农场给他们的农肥,也就是猪粪。
而学校,何雨柱跟那个校长商量过后,是准备把那笔钱用在学生们的午餐上面。
这个事里面,村里开头就不亏,毕竟农场的猪粪,他们本来是要花钱买的。
现在农家肥可是个紧俏货,想要地里产出多,那么肥料肯定得使足。那些老头在村里,原来干的就是拣猪粪那些活。
如今可以直接挣工分,可以为集体做贡献,那些年老体衰的老人,干的是一头劲。
至于学校则是稍微复杂一些,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鱼塘的产出不透明,要不是何雨柱前几年对学校的贡献,人家老校长能把“空手套白狼”的何雨柱直接扭送到公社去。
这个里面,也就何雨柱清楚,只要不出现什么大规模病灾,那么鱼塘的产出不会太差。
现在看上去,是何雨柱忽悠着学校那些孩子白给鱼塘使劲。但等到年底,鱼塘产出售出以后,估计学校的老校长也会跑过来给何雨柱磕一个。
能解决孩子们一顿午饭,那么愿意送孩子过来上学的家长,又要多出不少。
你不能指望每个家长都明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哪怕老校长每年为了让那些偏远地方的孩子能继续求学,把腿都跑细了。
但还是有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学那些没用的东西,不如留在家里多干点家务。
如果何雨柱这个计划能成,能给那些家庭孩子节省一顿午餐,那就有力的多了。
比如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在家里少吃一点,就等着中午在学校大吃一顿,那家里的粮食就节省了。
用一个挣不了工分的孩子,有人管着能供饭,还能学着认几个字,没有家长不愿意。
当然,那是家里孩子多的人家,不得不如此精打细算。
农民一直就是贫寒的,就算何雨柱给公社带来砖窑,但还是有很多偏僻村子,有很多吃不饱的家庭。
这跟后世的爱心午餐差不多,但那些东西,都是孩子们自己凭劳动所得。
何雨柱现在提的也就是一个午餐,但午餐只是保底,至于具体能不能把早餐晚饭也供上,更进一步,能不能隔三岔五让孩子混上一顿肉,那还得看鱼塘的产出。
这个上面,何雨柱自认不是做善事,而是无可奈何想出的办法。
随着鱼越长越大,现在每到喂食的时候,已然会成群结伴的浮出水面,肉眼可见。
学校的老校长过来看过几次之后,那嘴角都咧到耳后了。
没别的,他发现,他好像又挣了。
别的不说,就何雨柱今年实验的几个鱼塘,只要亩产渔获能有三百斤往上,按照大小拉个中间价,两三毛一斤,那一亩的收入,也有五六十。
鱼塘都是村里的砖窑取土坑,这个上面就省了一大笔。
扣除前期农场投入,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关键是前面公社还有城里那些单位都不看好鱼塘,所以何雨柱才拉着他们学校“参股”的。
以后有产出了,谁要想着上来分一杯羹,老校长能领着学校上百个孩子,去对方单位,闹个天翻地覆。
这也是因为何雨柱的工作变化,产生的新变化。
自从何雨柱决定搞电视机产业链,农场这边交出去,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去年答应何雨柱愿意合伙搞养鱼塘的几个单位,今年过后,就没了声音。
如此,何雨柱才把主意打到了村里跟学校身上。
也幸好只是让人家出点力,以何雨柱在公社的面子,这点忙大家还是肯帮的。
而何雨柱搞这个,也就是想着事情既然由他开始,也必然要收个好尾。
感谢大家的支持,订阅,月票,收藏,推荐票,谢谢厚爱,谢谢支持。
第1163章 心知肚明的信任
随机应变,从这个上面也可以看出,何雨柱已然有了一些成功管理者身上该有的品质了。
至少遇到别人的背刺,面临不利的局面,何雨柱想着不是破罐子破摔,也不是想着跟那些单位死皮赖脸的祈求。
而是立马就能想到备用办法。
并且看上去,还有那么一些小优点。
别的不说,如果一切顺利,明年能把学校的“爱心午餐”执行。
那么何雨柱就是功德无量,这算是无意的就往自己身上披了一层光环。
而且现在学校老校长,已然想着写申请上去,要在四九城周边公社,都给学校安排这种“校办企业”。
虽然还跟后世的某某工程挂不上关系,但也算是有那个雏形了。
这儿毕竟是四九城,像是这种大善的事情,却是很容易就传到上面去。
在何雨柱不知道的时候,就有市里教育口领导,偷摸着下来看过了。
上面一动,公社等地方领导,也是闻风而动。
也就是何雨柱这段时间心思不在这些事上面,所以虽然听到下面一些汇报,但现在鱼塘没产出,何雨柱也懒得烦这个事。
现在何雨柱还只是画饼,想着饼能填饱肚子,还是得等到鱼塘收获的时候。
不然,说的再漂亮,也是毛用没有。
何雨柱这段时间也就在家里陪到老婆孩子的时候,才没那么烦。
市里去各个地方考察的人都回来了,而何雨柱他们顾问组的意见,也是提交上去了。
何雨柱是足足写了几十页的发展前瞻规划,可以说,何雨柱上学时写的字加起来,也没这次报告浪费的废稿多。
何雨柱想着事情能成,他在这个事上面是下了心血的。
但事情能不能成,他也就只能做到这儿了。
其他事情,还要各个大佬开会研究讨论。
等待肯定是纠结的,何雨柱不知道四九城市府要讨论到什么时候,又会不会错过明后年最大的两个发展机会。
这些事,他都是出不上力。
毕竟他只是个小人物。
明年,小球社交,咱们重回大家庭。
后年,阿迈瑞卡大当家访问咱们家
要是能趁热打铁,正好凑上那两个节点,那何雨柱规划的电视机外贸之路,就会顺利许多。
要是错过了节点,那事情就说不定又会出现变化了。
世界上的事都是如此,小成功靠谋略,大事业靠天时。
但这玩意,首先是何雨柱不能说,所以只能煎熬,只能等待。
其实何雨柱光挖坑不填的事还有许多,比如像是何雨柱在农场曾经想着搞的种子研究。
老李那边就给何雨柱搞过来两个研究人才,但随着何雨柱工作重心的变化,这两个人才根本就没法获得何雨柱的支持。
现在是成了周边公社大棚种植的技术员。
何雨柱去农场几回,都是没见过那两个技术员。
听说人家是忙得不亦乐乎,每次周边公社请他们过去指导,都是好酒好菜的招待。
这个上面,那两人也有点安于现状的样子。
毕竟从原来在苦寒之力干体力活,现在调到四九城周边搞本职工作,人家也是乐意。
所以这个上面,何雨柱也没想着强制安排什么了。
总归农场现在正式工临时工一起都有三五百人,也有自己的大棚,他们愿意搞点小研究就搞,要是不愿意搞,农场也不算养闲人。
总有用得上他们的地方。
这就是何雨柱目前的一个生活状态,每天一进家门,何雨柱就把他操心的那些“国家大事”,全抛在了脑后。
眼里就只有他的老婆孩子,妹子外甥。
但只要一到农场,他就不可避免的心烦了起来。
因为这不光是何雨柱的努力,还有港岛那边的前期铺垫。
郭书苗去港岛后,除了跟着谭雅丽后面熟悉各种公司事务,学习港岛的社交礼节以及人情世故之外。
这个电视机市场的摸排,就是郭书苗调用大量社会资源独立完成的。
要是这件事半途而废,对郭书苗在谭雅丽公司的地位,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这也说明了郭书苗在谭雅丽面前很受重视。
谭雅丽只是带了郭书苗小半个月,就发现了小丫头天生就该是混商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