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厂子筒子楼单间有个三十平,就算大的了。
这年头四九城房子越来越紧张。
普通人想要住大房子,除非祖宗传下来的。
何雨柱自然有说法,按照何雨柱说的,就是他们这批房子,因为两侧被别家厂子的筒子楼给夹住了。
所以采光上差了一点,所以只能面积大一点。不然住进去的人不就亏了么。
其实也是胡扯,何雨柱当初让建筑队安排地基的时候,就考虑过采光问题。
前面一排没影响,后面一排最下面一层,可能秋冬两季,会比别处晚个把小时见到太阳。
影响肯定有点,却没何雨柱说的那么夸张。
何雨柱知道,现在还想着分房子的人。
要么就是刚工作的小年轻,才结婚生子,想着独立。
要么就是像老赖家一样,夫妻俩生活稳定了,想着把乡下老人接过来。或者已经接过来了,那种祖孙三代住着二十平的房子,挤的慌。
所以房子大一点,真能解决不少问题。
何雨柱也不会说漂亮话,他是说不出那种~“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着给别人撑把伞”的煽情话,
但想法却是差不多。
因为何雨柱知道,未来二三十年,这间筒子楼可能就是这批工人得到的最后集体福利了。
真进入改开前后,像是赖五这批小年轻成年,不论安排工作,还是自谋出路,那时候的居住环境会更加紧张。
像是后世冯姓相声演员演的,为了有住的地方,把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围进了房子,并不是开玩笑的。
有那种房子,真就是偷着乐的事情。
让他们住的好一点,何雨柱心里也舒服一些。
真要添人进口,挪移空间也大一些。
就像是露出去的一截窗台一样,当初何雨柱动心思的时候,还开过好几个诸葛会。
请了好些有建筑经验的老师傅,商量怎么凭空加出那么一米的距离。
后世自然可以混泥土钢筋全浇。
但现在大多还是支撑横梁竖栋浇一下,红砖水泥砌墙,预制板分层。
后来为了长久居住,还是整出了一排“凸”型楼。
看着面积不大,但伸出去一米多,要屋子有个三米宽,那就是多了三个平方,都可以隔一张单人床出来了。
何雨柱说的是为了晒东西方便,但人家搬进去,愿意做什么用,就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了。
何雨柱想尽办法,在这些小事情上下功夫。
也幸好,现在都是集体,以单位意见为主。
所以有点小违规,街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防盗啥的,现在倒是没这个问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老人妇女在家,又经过前两年那些事,小年轻基本上没闲着在街面上晃悠的。
要么就是进厂了,要么就是下去了,要么就是如同棒梗那样进去了。
至于改开后的事情,何雨柱也管不上。
总归是走一步看一步呗。
虽然何雨柱搞得这些房子,在街面上被嘲笑是小家子气,何雨柱也被说成了捡破烂的。
但玩具厂工人们是实打实的得了实惠。
有外厂工人嘲笑玩具厂的工人们是傻子,这种房子要是他们就绝对不会要。
玩具厂工人也不争,也不吵,当面笑嘻嘻的说着是~“没办法,厂里安排,就这种房子。”
回过头,总归是轻骂一句~“傻*”。
不是个例,而是这两年分房的工人,都是如此应付外面。
总归得了实惠的是他们。
别人不管是笑还是羡慕,也是他们过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可以想象,玩具厂工人对何雨柱是什么情感就是了。
就是杨瑞华,刚才她跟人家小媳妇说起这个,也是羡慕的不行。
也就是刚才话语得罪了易中海,这才想着踩玩具厂一脚,把话往回拉么。
像杨瑞华这种人,早就偷摸着跟着玩具厂工作的熟人去那边房子看过了。
说实话,杨瑞华都规划出那些房子该怎么隔断,该怎么安排一家几口了。
这里的一家几口,不是说闫家,而是代入了分房子那户人家。
何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像是今年玩具厂交付出去的房子,竟然搞了个集体供暖。
这就是别的筒子楼比不了的事情。
这也不全是何雨柱的功劳,只能说科技发展。
实质上还是锅炉供暖,不过就是小型化了。
何雨柱一开始安排的是建房时把暖气管道接了进去,因为他知道四九城总有一天会市区集体供暖的。
具体时间他不记得了,毕竟前世四合院没搞那玩意。
到时候,要是再铺设管道,再多花一笔钱,厂子出还是个人出,那就是扯皮的事了。
还不如趁着现在厂子小金库充足,直接把管道铺好,什么时候全市集体供暖,只需要在总阀门那改一下就是了。
结果搞好了之后,住户却是盯上了那种土暖气,并且愿意平摊烧煤费用,轮流照顾炉子,厂里只要定时派人做个安全检查就行。
这也是因为玩具厂收入的确是高,不在乎这点小钱。
那没说的,办呗!
反正不用何雨柱出钱,厂里的钱,不用白不用。
何雨柱在这个事上面一点不亏心,他做的贡献已经够多了。
本来就是厂里该得的利润,花到工人身上,他心里觉得挺好。
这玩意有比较,像是轧钢厂现在小金库也不小,所以吃吃喝喝就多起来了。
而何雨柱在玩具厂,这上面却是控制的相当严。
何雨柱可能当不了什么锐意进取的领导,但跟着他混的人,至少温饱不愁是肯定的。
在这个年头来说,能温饱不愁,就真的是不错的单位了。
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票,收藏,谢谢厚爱,谢谢支持。
第1097章 坏心思与恶毒
再说到秦淮茹,像是手搓煤球这种事,看着专业的人做起来容易,但谁要是自己做,那就拉垮了。
秦淮茹也不是傻子,她知道自己不懂,所以加黄土的配比,只能一点点的试。
所以这几天提心吊胆的不止是贾家四口,就是整院邻居也是跟着提心吊胆。
像是解放前往前倒个两三百年,四九城的摇煤球行业都是被冀北农民承包了。
一到秋收过后,拖家带口,然后到四九城寻个活路。
这肯定是挣辛苦钱,混点嚼谷。
但要是一点技术含量没有,也轮不上那些农民靠这个混饭吃。
也有聪明人一看就会,却是不乐意干那个,太累。
黄土添加的多寡,水加的多寡,晾晒的干湿,都影响煤球的燃烧效果。
传统相声里就有一段描写这个行业的,~《摇煤球》,马先生跟郭桃心都说过。
秦淮茹肯定是不懂,
所以贾家有时候浓烟滚滚,有时候半夜炉子灭了,又是冻得贾家老小哭天抹泪的。
各种意外,贾家受罪,院里邻居也是不得安稳。
别的不说,秦淮茹跟一对女儿都是一脸黑灰。
这下易中海就更确定秦淮茹跟许大茂没关系了。
这也说明易中海的心思缜密,哪怕已然早就确认了这个事情,还是一直悄摸的观察着秦淮茹。
直到这个时候,易中海才完全放下心来。
这儿又要说一下四九城百姓的福利了,按理来说,正常人家一年四季的煤球,都是有煤球票。
凭着那个票去买现成的煤饼,肯定比秦淮茹自己做划算。
但秦淮茹家住的是倒座房,本来就是阴暗潮冷,再加上秦淮茹也接一些缝补洗涮的活计,需要热水多了些。
这个上面易家也是煤饼消费大户,街道发的那点票肯定不够,易家手里有闲钱,自然是鸽子市上找人换点煤饼票。
也就秦淮茹这样朝不保夕的人家,才会想着买煤块自己做这个。
但凡她身后有个爷们,也不至于如此。
易中海倒不至于对秦淮茹还有什么怜悯心思。
在易中海来说,事情回头去看,要不是贾家婆媳的连累,他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这儿又要说到小人物的心思了,像是易中海恨别人么?
恨,他恨何雨柱,也恨许大茂,连最后不愿意拉他一把的郭大撇子也恨。
包括街道王主任,虽然给了他一条活路,但当初王主任对上他的时候,一脸不屑的威胁,他如今想起来,也会躲在家里画个圈圈诅咒那些人。
但也就敢心里暗骂几句而已,真在街面上碰到了,易中海笑得比谁都灿烂。
一口一个感谢,就差把那些人恭维成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
惹不起么!
但对贾家婆媳,他却是想着报复的可能。
按理来说,他就是不报复贾家婆媳,秦淮茹她们也够倒霉的了。
这有点像是易中海吃饱了撑着,想着没事找事。
也的确如此,他现在人生已然没有指望了。
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儿子,不可能再有安逸的退休生活,也没有养老保障。
所以他心里的怒气,真就没法发泄,秦淮茹她们又正好在他身边晃悠,易中海想着欺负一下能欺负的,也就是正常了。
这要套用个经典的话,就像是阿Q调戏小尼姑一样,别人他惹不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