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二十万,三十万。
所有报摊,一直给明报总部打着电话。
喊着的全都是“加印,加印.......”
一天下来,直接创下了三十六万销量的记录。
要知道日销量在10万份以上的中文报纸只有5家。
港岛五百多万人口,但是报社几百家,普遍四五个人买一张报纸才是常态。
三十六万日销,这是从未有过的记录。
港岛报业沸腾了。
现在是谁都能看到,当今的热点是什么了。
星岛日报、信报、东方日报纷纷进行跟进。
只是与星岛日报、信报、明报这些挺邵维鼎的报纸不同。
东方日报很会找热点突破口。
知道别具一格的社论,才能够更容易吸引眼球。
再加上他们本来就和邵维鼎不对付,经常发表针对邵维鼎的文章。
早就有了一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读者。
而且都是一样的新闻有什么意思?
东方日报直接站出来唱对台戏。
“不可否认,斯沃琪集团的迅速成长。但是要说到邵维鼎一人,就能振兴港岛制造业,就有些过于夸张了。”
“如果细数斯沃琪集团的成长历程,就不难发现。这家公司市值的膨胀,无一不是踩着同行的尸体,破坏行业规则,以及进行无良炒作发展起来的。”
“宝成实业收购战还历历在目,时之廊的门庭若市与现如今港岛钟表行的冷落形成了鲜明对比,多家钟表零件厂被宝成厂直接吞并。”
“斯沃琪集团是在发展,但是它是吸了整个钟表行业的血发展起来的。”
“至于说斯沃琪集团,可以一改以往我们港岛制造业在海外的形象,个人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现如今钟表市场,日本三大表仍然统治着整个行业,高端还有瑞仕品牌。斯沃琪现如今不过是在港岛我们自己的城市热销,远没有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
“就如此大放厥词的表示,可以代表港岛品质形象,未免太过天真。”
《东方日报》
一时之间,围绕着邵维鼎,围绕着斯沃琪集团,整个港岛媒体掀起了一轮新的骂战。
但是奇怪的是,双方对骂的越激烈,《明报》和《东方日报》的销量就越好。
越来越多的媒体参战。
不光是纸媒,无线台、丽视都进行了报道。
没办法,现在的邵维鼎热度太高了。
邵毅府的幼子,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放着偌大的家产不去继承,反而退学回港创业。
创业就算了。
回港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对南洋巨富下手。
生生上演了一场蛇吞鲸的壮举,拿下了宝成实业,以及黄家在港岛的全部资产。
干完了这些还不够。
借壳上市,成立斯沃琪集团,推出自己的原创钟表品牌。
搅乱港岛原先的钟表市场。
又是自创《时尚芭莎》造势,推出时之廊,又是收购环球机场免税店。
现如今屈臣氏百佳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零售百货,都被他收入麾下。
邵维鼎行事又高调,《东方日报》又天天盯着他,蹭他的热度,编造各种绯闻八卦。
港岛人对他太熟悉了。
甚至可以说,现如今的港岛。
话题不带上“邵维鼎”这三个字,别说报纸卖不出去了,就是在茶馆你不提他,也没人接你的话茬。
但是,很快,就有人开始想,斯沃琪集团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邵维鼎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就是要去全球市场和日本三大表硬碰硬。
但是......能碰的赢吗?
又怎么在全球市场上,打赢巨人一般的日本三大表呢?
要知道光是精工一家的市值,就已经超越了七十亿美元。
换算成港币就是三百五十亿港币啊!(1980年港币兑换美元5比1,1983年跌至冰点9.6比1,83年后港币与美元挂钩,稳定在7.8比1)
有人觉得是自不量力,有人又期待事情的发展进程。
【邵维鼎的下一步动向预判,并购外延】
这一次是《大公报》
第84章 不可思议的奇迹,一系列连锁反应
“港岛,作为全球范围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上有内地、湾岛作为市场支撑,下是日本连接南洋诸国的跳板。”
“做贸易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如果只做贸易,那无疑会出现一个问题。”
“我们无法把控产品质量,是会被卡脖子的。”
“所以,但凡在港岛的贸易巨头,无不贸易实业两手抓。”
“如郭和年先生的嘉里集团,鲍玉港先生的环球航运、霍正英先生的霍正英集团。”
“而在港岛,要想进入实业,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港岛是轻工业为主的城市,制造业发达,但是多以代工为主。”
“代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做最辛苦的事情,赚最少的钱。”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港岛制造业在港岛GDP占比年年下滑,就像是李家城先生这样的人,也弃制造业而走地产,行金融这条路。”
“世界船王,弃船上岸,拥抱的,也正是地产与金融。”
“难道,在港岛,实业家们要想突围,就只有这么一条出路吗?”
“面对这种窘况,邵维鼎先生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他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Swatch。”
“他打造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零售渠道,不依托于外力,一力承担起了生产、销售、品牌建立的全产业链链条。”
“而要想继续发展,走出港岛,走向世界毫无疑问是必由之路。”
“但是面对世界霸主级别的日本三大表,又如何进行对抗,想必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但是别忘了,港岛制造业基础还在,而且身后还有着更加庞大的内地,再加上港岛这个自由贸易港,生产力从来就不是问题。”
“而在此时的瑞仕,那里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品牌,因为经营不善走向衰落甚至倒闭。”
“经过我们对全球制造业进行全盘分析,邵维鼎又且只有一条路可走。”
“并购外延。”
“通过收购,在短时间内拿下众多瑞仕钟表品牌,完善生产技术和市场品牌,在全球钟表市场竞争中迅速占据主动。”
《大公报》
“写这篇文章的人是谁?”
邵维鼎屏气凝神。
他惊了。
因为这篇报道真的预知到了他之后的计划。
“大公报,什么时候有这种人才了?”
不可否认,这篇文章鞭辟入里的分析到了港岛实业衰落的本质。
但是,他后续计划要去瑞士收购钟表品牌,是怎么被看出来的?
不过现在要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后续意图被曝光。
而是,应对之后的一系列变化。
他这只蝴蝶,给港岛产生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前世从未有过的报道,这几天疯了一般陆续出现。
而且每一篇质量都这么高。
这是个人才。
邵维鼎瞳孔微缩。
不管怎样,一定要从大公报把这人挖到手。
不光是目光精准的问题,仅仅是对全球制造业进行全盘分析,就能看出这么多。
足以说明,这人的眼界和格局,远胜于此时港岛的大多数人。
他前世不过是个迪奥代理,这辈子能够如此风生水起。
一靠的是他对于后世的先知先觉。
二靠的是邵毅府之子的这个身份。
三靠的就是身边涌现的各种人才。
安东尼如是,欧克林如是。
宋毅、宋尧、查克菲尼、罗伯特。
甚至是方协文、徐浩文这些在后世连事迹都没留下的人,在这个时空都可称得上是个人才。
对于自己的定位,邵维鼎从始至终都很清晰。
就是统帅,是战车上的指挥,做到把控方向即可。
具体的事情,还是得交给手下人去做。
而眼下这位大公报笔者,很显然足以让他抛下橄榄枝。
他一贯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很多,欠缺的不过是个平台。
对于这篇报道,邵维鼎已经足够给予重视了。
但是他显然还是小看了《大公报》这篇文章的影响力。
潘迪声看完这篇文章,如同醍醐灌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