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这两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先前还没有发觉,可现在仔细想想。
不管是从他们切身实际的工资收入,还是他们生活的便利程度。
都在与日俱增的提高。
在国际上,港岛的地位更是不断上涨。
去年的那场亚洲好声音,在红馆举办的年终盛典。
各国明星,登台献唱。
十几个国家,近一亿的观众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观看。
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
去年的港岛购物节,给每一个港岛人都带来了切身的利益。
与之同期举办的珠宝钟表展览会,确立了港岛钟表世界中心的位置。
还有今年才举办的港岛金像奖,才第一届,就隐隐有着成为亚洲第一大电影节的趋势。
这还是文化经济层面的。
在自身地位,港岛地位上,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出行南洋,更是走到哪都会被人高看一眼。
机场,一伙准备移民的家庭。
四五十岁的父母,拎着大包小包走在前面。
他们身后跟着一对儿女。
大的也就十八九岁的年纪名叫孙呈希,小的只有十岁左右名叫孙呈晚。
大的很显然一脸不情愿,在闹别扭。
小的却是懵懵懂懂。
正走着,前面突然有人在大喊。
孙呈希抬头向前看着。
就看见前面有几名年轻人拿着一份报纸,猛拍大腿,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说的太好了。”
“港岛现在到处都是机会,外来者都来我们港岛淘金。”
“不管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又或者是高新科技方向,哪哪都有就业机会。”
“可是去了国外,有什么?”
“英法正在闹改革,工人都走上街头,讨要工作,美国忙着税改,收割南美,全世界比较有前途的,也就是日本了,可去日本,我们为什么不留在港岛?”
孙呈希看着他们的穿着,像是大学生,上前问道:“学长,你们在聊什么?”
“喏,你看,朝阳日报今天的头版头条。”
年轻人打量了他们一家几眼,将报纸递了过去说道:“小兄弟,听我一句劝,留在港岛,比去外面有前途。”
“邵维鼎是港岛首富,他都没有移民的想法,我们这些小民倒是想着跑出去,可笑不可笑?”
他的言语里虽然有规劝,但是也有着鄙视和不屑。
孙呈希本身就不想走,只是家庭因素,所以此刻他只是看着报纸,全神贯注,没有一丝动摇。
【过去三百年,世界的中心都在欧洲,经济科技文化,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毫无疑问,在引领者世界的发展】
【但现在......毫无疑问,世界将它的聚光灯重新对回了亚洲】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日本迎来了飞速发展的三十年,这辈日本人成为“战后奇迹”】
【从六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韩国正在掀起一场名为“汉江奇迹”的经济崛起】
【1979年,中国正式对外进行改革开放】
【暹罗、吕宋、大马、印尼、星加坡,无一不在快速发展】
【在欧美经济萎靡的当下,亚洲正在进行着经济的腾飞】
【这当然是体量造成的差距,但是这又何曾不是一种希望与未来】
【我想,几十年后,回望现在】
【我都会庆幸,我活在亚洲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年代】
【抓住机会,就是现在】
最后的八个字,如同子弹一般,直接击穿了他的胸膛。
前面的父亲还在催促:“阿希,快赶不上飞机了,快过来。”
孙呈希抬起眼眸,此刻双眼之中满是坚定。
“老豆,我不走了。”
“我要在港岛读书,读电子工程。”
“我要留在港岛。”
(还是二合一,还有)
第607章 三人组再聚会,一己之力挽天倾
朝阳日报的这篇报道,含金量远超此前的任何一篇报道。
不但进一步稳固住了港岛第一大报的地位。
而且,还吸引了大量人群对于港岛未来的讨论。
这个时候进行移民,离开港岛真的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为了一个国籍,放弃了子女和整个家族的未来。
这值得吗?
不少人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而且,《让我活在亚洲最有希望的年代,就是现在》这篇报道虽然全篇没有提邵维鼎这个名字。
但是每一个事件都和邵维鼎相关。
斯沃琪和屈臣氏的崛起,各大品牌的推出。
提供了多少个工作机会,又给员工提供了基本的住房。
可以说,这两年的时间。
邵维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港岛的生活方式,和运作轨迹。
明报。
金雍读着这篇文章,忍不住击节赞叹。
“好,好啊!”
“真是一篇雄文。”
看着文章落款,写着的正是“方莉”二字。
他转过头看向明报的总编潘越生道:
“这个方莉之前是你招进来的吧?”
潘越生点头叹息:“是啊,当初我就是看她身上有一股子劲,没想到在我们明报待了才一年的时间,就被邵维鼎给挖过去了。”
说实话,他现在是真有些后悔了。
当初就应该再争取一下。
金雍倒是洒脱的笑笑:“朝阳日报的前身毕竟是东方日报,体量不下于我们明报。”
“换做是我,能够执掌一家大报社的话,我也会跳槽。”
“不过,咱们这些老家伙也得使点劲,不能被年轻人给抛下了。”
说着,他拉开抽屉,拿出了一份稿子道:“这是我这几天写的社论,你让人审核一下,没问题明天作为头版新闻。”
潘越生拿过来一看,双眼顿时瞪大。
文章的名字叫做《中英谈判在即,论港岛之未来》
开篇一句便把他给震住了。
【曾经有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挽民族之危难!】
【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辈后世之人,争一个太平盛世】
【当下民族复兴,港岛的未来,只可能在对岸】
【只可能,在中国】
.......
一系列的文章,一系列的报道。
以及不断上升的房价,和看得见的未来发展。
让原本悬浮不定,焦躁不安的港岛,慢慢的平静稳定了下来。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前往移民局的人突然变少了。
港币的汇率从6.79,回落到了6.43。
港岛本来有着崩溃迹象的地产大盘,竟然就这样奇迹般的稳定住了。
中环,陆羽茶室。
李钊基、郑宇通、郭德生三人又举行了碰头会。
郑宇通一进来,就看到两人脸色凝重。
笑问道:“怎么,是你们的房子不好卖了,没赚到钱?”
李钊基眉头一挑:“别说风凉话了,谁不知道你们新世界大发了一笔,卖出去一百多套房子是吧?”
郑宇通笑道:“彼此彼此,你们恒基在佐敦开发的楼盘也卖的不错。”
说完,郑宇通转头看向郭德生:“郭生,李兄一脸凝重我能理解,毕竟移民潮回落,他没法从那些老屋主的手上回收土地,少了一个大进项。”
“但是你为什么也这么愁眉不展?你们新鸿基不是发展的不错吗?”
地产大盘稳定,这对于任何一家地产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郭德生摇头叹息了一声,无奈道:“话是这样说没错,但是和人家邵维鼎赚的比起来,我们与他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郑宇通淡淡一笑:“前些年,四大洋行不也是如日中天,可现在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