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356节

  几百万人返城,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空出来。

  所以,剩下的。

  毫无疑问,就有大把的时间和说不完的废话。

  他们整日游手好闲,蹲在胡同口马路边,一边抽着最劣质的烟草,吮吸着铁钉,一边侃着大山,官方给这帮人定义为“待业青年”。

  待业两个字,比失业好听,失业显得很绝望,而待业就充满了希望。

  邵维鼎前世虽然是个孤儿,但是他那死去的爸妈就是知青出身。

  在下乡的时候认识结婚的。

  所以,为了更多的了解他那对未曾谋面的父母。

  对于这段历史却了解的很清楚。

  这些待业青年的命运,运气好的,等个三五年能在街道混个学徒工、临时工。

  一个月虽然只能赚十五六块,但总比在家吃闲饭遭白眼好的多。

  运气不好,则需要在绝望中等待着期望的工作。

  这类人,才是大多数人。

  而闲散的人多了,乱子也就多了。

  这也就是83严打的由来。

  “还是要开放,还是要拿出更多的工作岗位。”

  “才可能,让更多人改变命运。”

  邵维鼎在心中如此说着,却不自觉说了出来。

  本来还有一些声音的车上,因为这句话,直接沉寂了下来。

  不管是荣继曾,还是何汉昌、宋裕民脸上都挂满了震惊。

  他们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是出自一个土生土长的港岛人口中。

  中国需要改革开放吗?

  当然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拥有更多的生产力,才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华民族,这个在历史上遭遇了无数磨难的民族。

  不可能,也不应该,一直贫穷下去。

  他们理应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荣继曾酝酿了几分钟,才张开了嘴巴:“邵先生,你说的没错,中国还要继续开放,继续发展。”

  邵维鼎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心里所想的话,竟然说出来了。

  “荣先生,不好意思,刚刚看外面看入迷了。”

  荣继曾坚定地摇了摇头:“是我抱歉了。”

  “我到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你在广东投资三个亿,会没有任何犹豫了。”

  “你很不一样,和我接待的任何海外华人都不一样。”

  邵维鼎点点头道,“咱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也能做到。只要坚持搞开放,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至于广东的投资。”他笑了笑:“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是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既然已经决定北上,他就做好了戴上爱国资本家的帽子。

  而且,他在港岛的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得依托于内地。

  毕竟他从事的行业,全都是和实业相关。

  而实业,是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以及辽阔的市场作为支撑的。

  当然,他也可以晚几年表态。

  但是,1981年的港岛和1985年的港岛,可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港岛。

  上一世,1985年英国早就完成了布局。

  李家城成为了英国人最大的白手套,收下了一系列的英资遗产。

  港岛的经济,彻底与房地产绑定在了一起。

  再拖下去,难不成他来取代李家城的位置,当那个白手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来了!

  (写的比较久,发晚了)

第405章 百倍于港岛,何谈无发展

  越发认识到邵维鼎的一番赤诚之后,荣继曾也放开了顾忌。

  毕竟如果邵维鼎变成了一名红色资本家,不但是一份天大的政绩。

  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也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

  毕竟邵维鼎是名副其实的“港岛首富”,对于稳定港岛经济和人心而言,有着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

  而且,邵维鼎以及他背后的邵氏家族,在整个港岛以及南洋,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TVB、邵氏兄弟等影视传媒公司,也有着相当的分量。

  荣继曾真诚道:“邵先生这番心意,我代表党和百姓,感谢你们这些爱国华人华侨对于祖国的帮助。”

  “客气了。”邵维鼎谦虚道:“对我而言,投资国内,不仅是出于爱国情怀,更是笃信咱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荣继曾点点头,坦诚道:“其实一开始中央在听说了你在广东的投资后,是打算以顶格的规格来接机的,主管经济的陈部长甚至还自告奋勇,不过最后还是被拦下来了。”

  “上面觉得,你在广东做的事情已经引人注目了,要是再这么高调的将你暴露在聚光灯下,怕是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港岛,现在还是英国人管着。”

  “所以,就派了我作为代表,希望邵先生不要介怀。”

  邵维鼎摇摇头道:“荣先生说哪里话了,我怎么可能看不出上面在为我考虑。”

  “而且要是陈部长真的来接我了,那才是折煞我了,非得上国际新闻不可。”

  内地一名分管经济的部长,来接机一名港岛商人。

  别说到时候新闻联播会报道,就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不得全部报道啊!

  那他邵维鼎在全球都要出名了。

  而很显然,这种名声,对于他一个商人而言,有些太过灼目耀眼了。

  “陈部长还真来了。”

  车里,荣继曾突然一句话,将其他三人全都呛到。

  “什么?”

  何汉昌都猛地回过头,看了过来。

  邵维鼎也满是诧异:“陈部长现在在哪?”

  荣继曾笑道:“陈部长虽然没有亲自来机场,不过现如今已经在燕京饭店等着各位了,他说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一定要为你们接风洗尘。”

  听到这个消息,邵维鼎有意外,却并不惊喜。

  在他看来,自己这一行,必然会有高官接待。

  不是陈部长,就是李部长。

  反正就是那几位负责经济的实权人物。

  一路无话,一行人很快就到了燕京饭店。

  八十年代,燕京饭店是除了大会堂和钓鱼台之外,国内最为顶级的接待外宾场所了。

  选在这里,也是图一个低调。

  这一次邵维鼎表露出来的态度,引起了中央极大的重视。

  所以,特地将地方安排在了这里。

  此刻,燕京饭店已经被包了场。

  等候在门口的,无一不是副部级领导,有文化部的,有商业部的,甚至就连电影局的人都有。

  “欢迎邵先生,一路辛苦。我们这里的条件比不上港岛,条件落后了一点,但是在吃的方面,你可以尽管放心。”

  商业部的副部长上前,亲切的握着邵维鼎的手说道。

  其他人,都老老实实站在身后,露出笑容。

  电影局毫无疑问是为了《少林寺》和港岛的合作前来,文化部则是因为《话说长江》在内地和港岛两地造成的轰动,特地前来感谢。

  至于商业部,自然不必言说。

  “赵部长,你客气了,几十年前港岛的条件比燕京还要差,现在不一样发展的很好吗?”邵维鼎笑了笑,他从荣继曾的介绍中,已经知道对面这位叫做赵克东,是商业部的副部长,手上握有实权。

  赵克东听后,双眼一亮,笑道:“邵先生,你认为内地也会和港岛一样,发展起来?”

  “当然,这是肯定的。”邵维鼎毫不犹豫道:“大家都是中国人,内地有十亿同胞,有建国以来发展完善的工业体系。”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这下面有多少自然资源。”

  “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不是港岛可以比拟的。”

  “可以说,只要内地下定决心,大家一起为了经济建设而发展,别说是港岛了,日本,美国才是中国要比肩的目标。”

  “邵先生,不是在说笑?”

  赵克东身后一人突然道。

  “您是?”邵维鼎问道。

  “鄙人文化部副部长谢军。”谢军再次道:“邵先生,日本和美国的经济百倍于我们,说是有道鸿沟都不为过,你刚刚那话,未免有些太过想当然了吧?”

  邵维鼎笑了:“连我这个港岛人都对国家有信心,您作为文化部的领导,反而没有信心?”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国外,很多人都有一种自卑的情绪。

  但是邵维鼎没想到,连这种级别的人,都是如此。

  “比肩日本美国,这中间差距太大了,国内五六十年内都很难达到这个程度,我只是实事求是罢了。”谢军也不慌张,淡淡说着。

  “这句话我听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邵维鼎淡淡笑道:“不过依我看,也用不了五六十十年的时间,十年,中国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年,就能在国际格局中展露头角。”

  “三十年,中国的GDP一定可以超过日本。”

  这话落下,别说是谢军了,就是赵克东都有些不敢相信。

  “邵先生,这不太可能吧?”

首节上一节356/5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