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233节

  与此同时。

  李家城手上也有一份《东方日报》,他面目阴沉,神色间似有戾气。

  李家城这个人,从小寄人篱下。

  十一岁,就被父亲带到了港岛以避战乱。

  李家城的父亲叫做李云经是个读书人。

  原本瞧不上作为妻舅的庄静安,因为庄静安是个行走商人。

  可到了港岛之后,他们全家能否在这里站稳脚跟,却全依赖在这个他曾经瞧不上的“商人”身上。

  庄静庵却也是瞧不上这个姐夫的,起初他还偶有探望,但是后来探望的次数却是越来越少。

  仅仅不过几年的时间,李云经这个文弱书生便因劳累过度,染上了肺病。

  再加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圣诞节前夕,港岛英军向日军投降。

  港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李家生活愈加困难,唯一的青壮李云经还病倒了,就在这种情况下。

  庄静安仍然置若罔闻。

  两年后,李云经病逝。

  此时的李家城已经十五岁,辍学已经一年多。

  临终前,他把李家城叫到床前,轻声告诫他“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这三句话。

  而在此期间,庄静安从未露面。

  后世的传记是怎么写的呢?

  说庄静安其实一直在关心李云经一家人,也知道李家城的困难。

  但是,他也知道,如果李家城的生活过于顺利,那么对于他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想成大事,就必须历经磨难。

  嗯,纯属放屁!

  看着自己的姐夫病死,年幼的侄子辍学去打工。

  之后在意潮州商会的一些口舌,才将李家城接回家,安排在他旗下的钟表店做着最底层的杂工。

  要是李家城甘心一直在庄静安的中南钟表店做着杂工,那他一辈子都是杂工。

  可是他没有,仅仅一年后,李家城就离开,去了一家五金厂工作。

  具体工作内容,就是向客户推销五金用具。

  用港岛话来说就是“行街仔”。

  可以说,也正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

  让李家城早早的就看透了世态炎凉。

  在金钱面前,亲情算个屁。

  在港岛这个地方,有钱才能有尊严。

  甚至于娶庄月明,可能都是他报复自己这个舅舅的一种方式。

  这也就不难理解,李家城这个人,心中为什么没有家国天下的概念了。

  因为,这些,都没有他自己来的重要。

  也因此,李家城在看到“港岛首富”这四个字时,内心的悸动与喷薄欲出的野心才如此难以遏制。

  他,不甘于人下。

  尤其是这个人,还是邵维鼎。

  平复了一下呼吸,李家城闭眼深吸两口气,将李业广喊了进来。

  “现在我们手上有多少屈臣氏的股份?”他首先问道。

  这段时间,他一直通过私人途径和股市,收购屈臣氏的股份。

  李业广作为经手人,是最为清楚这里面的细节,“老板,截止到今天为止,我们手上已经有一千三百万股屈臣氏的股份了。”

  “这也就是1.3%了。”李家城点点头,语气坚定道:“继续吸纳,有多少,我们就买进多少。”

  李业广有些担心道:“老板,现在屈臣氏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它的市值已经有些泡沫了,就在刚刚我收到消息,屈臣氏今天的开盘价突破了12.7港币,距离超越汇丰集团,只剩下不到0.5港币。”

  0.5港币是什么意思?

  就意味着,屈臣氏的市值要超越汇丰集团,不过是弹指之间的事情罢了。

  “不要管这些,继续买入。”李家城沉声道:“港岛首富的分量,可比你想象的要重。”

  “今天,港岛股市,怕是要涨疯了。”

  .........

  此时,港交所一楼大厅。

  人声鼎沸,刚刚开门不久,但是这里却聚拢着几千人。

  所有人都面色潮红,一脸激动地看着不远处黑板上的某个数字。

  嘴里面喃喃自语:涨涨涨。

  开始是一个人在喊,而后两个人,三个人。

  一百个人,一千个人。

  所有人都在喊涨。

  声音越来越大。

  穿着红马甲的股票经纪人,同样无比激动,被上千人所注视,在【涨】的呼声下。

  他颤颤巍巍的在标注着【HK00700屈臣氏零售集团】的黑板下面写上了一行数字。

  【13.3】

  顿时之间,所有人都在鼓掌,大喊。

  港交所,彻底沸腾!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

  屈臣氏市值,突破133亿,已经超越英资所属汇丰集团。

  正式成为港岛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第264章 燕京之行,众人震惊

  燕京。

  不同于以往,大街上穿着高跟鞋、喇叭裤、尼龙衫,烫了头发,手腕上戴着电子表、石英表的人越来越多了。

  很多人已经不再执着于写入党申请书,也不再讲究勤劳奋斗。

  更多人,谈的是南方。

  是练摊,是投机倒把,是钱。

  莫斯科餐厅,非常可乐这些外来玩意儿,成为了一众人追捧的新鲜玩意。

  今日的燕京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却也有些不同。

  今天,是港岛代表团回港的日子。

  荣继曾紧紧握着鲍玉港的双手道:“鲍公,感谢你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这一趟,鲍家父子可是出了血力了。

  不但拿出一千万美元捐赠了一座饭店,而且还投了一亿港币在家乡宁波大学上。

  更为关键的是,环球航运与大连造船厂的合作。

  不但盘活了大连的造船业,而且还给港岛一众富商树立了一个极好的合资样本。

  鲍玉港谦虚道:“这一趟,我也是抱着考察内地的投资环境,为国家做点事情来的。”

  他这句话并不是虚言。

  他出生在宁波,从小就接受的是爱国教育。

  来到港岛后,他们父子俩最初从事的就是进出口业务,但后来由于内地的政策发生变化,他们的生意无法继续进行,不得不考虑改行。

  于是进入了海运业,在与汇丰银行相互扶持下,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船王。

  这一次来内地,他深刻意识到内地对于经济改革的决心。

  再加上他从邵毅府身上,看到了邵维鼎对于内地市场的重视。

  于是,直接押宝,上了重注。

  荣继曾听了鲍玉港的话,欣慰道:“从鲍公以及诸位身上,我就知道,港岛还是爱国之人更多。”

  “感谢诸位这一次远道而来,希望大家能将内地的诚意传达到港岛。”

  说着,他面向鲍玉港、金雍、邵毅府等一共十八人,深鞠一躬。

  鲍玉港和金雍等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

  荣继曾不提先祖显赫的家世,就是现在,中信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同时身上还担着官身。

  这样位高权重之人,对他们行如此大礼。

  这些港岛人,还真不敢接。

  “荣主席,大家都是中国人,这一个月我们也清楚内地是什么想法,你放心,只要保证港岛的经济发展不动摇,我们这些人,需要为国家出一份力的时候,肯定不会退缩。”

  霍正英一脸正气道。

  荣继曾听后,微微一笑:“话就到此了,祝大家一路顺风。”

  说着,众人就开始上车。

  准备前往机场。

  邵毅府在人群当中并不突出,他坐在后排和金雍相邻而坐。

  看着窗外,心中感叹。

  内地果然和阿鼎说的一样,这一趟收获是真大啊!

  这里虽然封闭了二三十年,但是人才土地都远胜于港岛,孕育出的文化也是港岛万万不能比的。

  就比如说自己偶然在收音机上听到的评书,这在粤语地区称为“讲古”的表演艺术。

  他感觉里面的故事,比如单田芳讲的《包公案》《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等历史文化故事,就很适合改编成电视剧。

  而除了评书之外,他还和中影达成了合作。

  由邵氏主投,李翰祥拍摄,中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投资三分之一,北影协助拍摄《慈禧传》五部曲。

首节上一节233/5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