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1980:野蛮时代 第208节

  “谢谢张生了。”罗齐鸿欣喜说道“张生应该也在日元上面赚到了不少钱吧?”

  张涛涛微微一愣,道“是投资了一点,1千万上下,我不是罗生,根本不敢使用杠杆,不然会大赚一笔。”

  “冒险杠杆有冒险的好处,平稳投资也有平稳的好处,赚钱的机会还有很多,也不差这一次。”罗齐鸿拍了拍张涛涛的肩膀说道。

  “你为什么这么早抛售?是不是日元要回跌了?”张涛涛担心问道。

  现在的1千万日元投资可以赚5百万,要是回跌,恐怕会亏损本金。

  罗齐鸿笑道“不用担心,依我看,日元升值还会继续,只是我个人需要发展资金而已。”

  “这样啊。”张涛涛稍稍放下心来,“罗生又想投资什么项目?”

  “打算买入一些电讯公司股票,本金是5亿。”罗齐鸿伸出一个巴掌,呵呵笑着。

  加上德安证券公司的那5亿元,一共是10亿元。

  “嗯,电讯公司的股票的确买得过,公司的经济专家预计到了年末,电讯公司的市值会超过5百亿港元,涨幅在40%上下。”张涛涛瞥了一眼罗齐鸿,“罗生不打算杠杆买进吗?”

  “我倒是想杠杆,可惜90亿的总量很容易引起异常反应的。”罗齐鸿抿嘴笑着。

  “可以以2倍杠杆买进的,到了年末也有差不多4亿元的利润。”张涛涛怂恿说道,罗齐鸿的杠杆越大,他的佣金越丰厚。

  “也可以,那就来个2倍杠杆吧。”罗齐鸿笑了笑,反正亏不了。

  “好。”张涛涛拿起电话,让属下去做合同。

  “罗生觉得日元的涨幅还有多大?”张涛涛也想改换投资,跟着罗齐鸿。

  “不会有太大的涨幅了,如果有好的投资方向,可以撤了。”罗齐鸿说道“张生可以投资电讯公司嘛,40%的收益比日元好很多。”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

  签字合约之后,罗齐鸿和张涛涛聊了个十分钟,便告辞了。

  紧接着罗齐鸿又来到梁博韬的公司,商量永安集团的收购事项。

  梁博韬是证券和收购专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香江已经很有名气了,与其师傅杜辉廉并称香江收购双杰。

  梁博韬对永安集团的收购案不是很乐观,认为郭志梁的防范不会像上次那般松垮,股权股票收购至10%左右,便极有可能被发现。

  即使有小股东的15%股权,也仅仅是25%而已,与郭氏家族的40%相差甚远,很难收购成功。

  罗齐鸿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便让梁博韬想想办法,收购案是不可能退回去的。

第370章【最大的收购战即将来临】

  事实上,永安集团的收购案已经不能做成狙击案,不然罗齐鸿也会背上一条‘股坛狙击手’的恶名。

  狙击案的那几千万元利润,罗齐鸿实在看不上眼,对他来说,永安集团旗下的物业更为值钱,更有前景。

  经过一个月的折腾,华人策略公司对廖创兴企业的狙击接近尾声,刘銮熊已经开始抛售股票,回笼资金。

  按照罗齐鸿的预计,华人策略公司可以获取3千多万港元的利润,仅是廖创兴企业公司正常市值的十一分之一,不过比起刘銮熊的大多数狙击案都要赚的多。

  一周之后。

  德合地产公司与信和地产公司签署收购合约,并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金钟财经广场以18亿3千万港元出售给德合地产公司,第一期需要支付6亿港元。

  这项交易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让德合地产公司正式进入香江大众的眼中,让香江市民知晓这间未上市的大地产公司。

  记者向来对这些新闻很敏感,于是免不了深挖一番,才知道德合地产公司旗下的物业资产如此丰厚,如金钟德合广场、尖沙咀新太阳广场、中港城50%的权益。

  估计德合地产公司的资产值超过60亿港元,比市面上大地产公司的市值都要高出不少,可见德合地产公司的厉害。

  “罗大亨好像还不到30岁吧,身价已经超过了150亿元,比很多老一辈富豪都要多身家。”

  “150亿只是保守估计,我觉得罗大亨的身家已经超过2百亿,是香江数一数二的华人富豪,可能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让罗齐鸿预想不到,一单交易竟然引起了这样的风波。

  长江实业公司李家成办公室

  洪小莲坐在李家成的对面,汇报工作说道“据可靠的消息,德安证券公司正在大手买进电讯公司的股票,罗齐鸿本人也在汇丰银行以2倍的杠杆,共计10亿元买进电讯公司股票。”

  李家成停下手中的动作,瞟了一眼洪小莲“你的意思是说罗齐鸿想要收购电讯公司?”

  “不是!我怀疑罗齐鸿会有其他的后手或者阴谋。”洪小莲觉得罗齐鸿不会做无用功。

  “放心吧,英国大东电报局不会放弃电讯公司的,49%的股权不容许任何人挑战。”李家成语气有着不容置喙。

  洪小莲见李家成如此肯定,便不好再说什么,转移话题道“罗齐鸿先后买进中环大量物业和地皮,这是想要挑战置地公司的位置,不知道他哪来这么庞大的资金?”

  “置地公司的地位很难挑战成功的,即使楼面面积超过置地公司,商厦的价值也赢不了,不过要是我们收购置地公司成功,之后进行拆分,罗齐鸿必然取代置地公司的位置,成为中环最有实力的地产公司。”李家成的嘴角有着笑容,似乎对此不是很在意。

  “其实,地产投资不是罗齐鸿最擅长的,他最擅长的是证券股票投资,这几年的时间以来,此人在证券市场上获利已经超过1百亿,甚至达到了2百亿之数。”

  “这份能力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也是我对他一再忍让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此人,电灯公司早已是我的囊中之物。”

  “他旗下的联邦地产公司供股集资收购了置地公司旗下的铜锣湾怡东酒店和世贸中心大厦,是不是有阻碍我们收购置地公司的企图?”

  “可能有吧,不过他不敢有大的动作的,他不顾忌其他人,也要给两分面子郑裕彤,所以置地公司的收购案不会有太多的意外情况发生。”

  “还有一件事,德合地产公司正在搜集加拿大坎特拉能源公司的资料,似乎有收购该公司的企图。”洪小莲汇报说道。

  闻言,李家成终于蹙起眉头,深思起来。

  坎特拉能源公司的事情他连洪小莲都不曾告诉过,罗齐鸿还是对其下手了,难道真的这么巧合吗?

  可惜他也不能明着阻止罗齐鸿,不然势必要和罗齐鸿结仇。

  “算了,让他去收购吧,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为好。”李家成在心底还是希望罗齐鸿放弃收购坎特拉能源公司的。

  到了11月中旬

  太古集团为应对港龙航空公司的步步紧逼,选择让国泰航空公司在联交所挂牌上市,以加强其香江公司的形象。

  国泰航空公司在招股书中申明,此举将令国泰航空与香江更密切,并使得国泰航空在处理香江的国际航空事务上更加生动,获得更直接的裨益。

  虽然国泰航空公司上市,但是太古集团仍然持有55.8%股权,牢牢把控国泰航空公司,外人根本不可能挑战其地位。

  由于港府的偏袒,港龙航空在拓展业务上仍然遇到很多困难,如无法染指旅客数目最多的港京、港沪定期航班,只能申请经营香江至成都、宁波、大连等14个大城市的航线。

  如此的困境让港龙航空公司的股东信心非常不足,已经有人动了转让股权的念头,不过是碍于脸面,尚未开始行动。

  其实,罗齐鸿很想帮港龙航空公司一把,但考虑到曹光彪的做事风格,不禁按捺了下来。

  他可以当军师,却不想站到台前,可惜曹光彪一心想要胜算更大,遵循谁出主意谁参与执行的原则,使得罗齐鸿颇为反感。

  在罗齐鸿深思之时,白谨言很兴奋的走进来,嘴里喊着“阿鸿,置地公司已经宣布将全资附属的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

  牛奶国际公司是置地公司在72年收购而来,当年因触及50%的持股底线而展开了全面收购。

  如今的牛奶国际公司已经大不如以前,旗下的地皮已经换成新世界不值钱的地块,只剩下牛奶供应以及制冰厂这些产业。

  罗齐鸿发愣的一会,才道“是置地公司发现了李家成那帮人的收购案?”

  白谨言轻轻摇头“不清楚,我猜应该不是,可能是解除互控的一个环节。”

  “还有一件事,置地公司内部流传文华东方酒店也要分拆上市。”

  这行为摆明是想将置地公司化整为零,既可以降低负债率,也可以减少公司的资产,降低对华资公司的诱惑。

  “不,西门凯瑟克一定是发现了什么,不然怎么会如此大张旗鼓的分拆上市。”罗齐鸿猛地站起来,眼神变得异常犀利,“我们持有多少怡和公司、置地公司股权了?”

  “不多,4%上下。”白谨言被吓了一跳,脸色有些发白。

  “继续买进,要更加谨慎。”罗齐鸿希望有机可乘,尽管希望不大。

第371章【好东西不多了】

  翌日下午。

  置地公司又宣布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酒店分拆上市,所筹得资金皆用以偿还置地公司的债务和发展。

  如此确凿的证据表明了置地公司想要化整为零,对付华资公司的暗中收购,打消华资公司的这一行动。

  可惜,在华资公司的心里,无论是牛奶国际公司,还是文华东方酒店,都是添头,真正的主角是置地公司本体。

  置地公司是华资地产公司心中的魔障,凭借其在中环的11幢商厦便足够引人注意,市值远超120亿港元。

  这些资产便是原罪,加上置地公司与怡和公司之间的互控破绽,更是引得华资公司垂涎三千尺。

  如果可以,罗齐鸿会果断舍弃兆安地产公司,拿下置地公司,然而他却知道这一切不简单,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以及长时间的市道好,根本很难坚持收购到成功。

  置地公司如此频繁而怪异的动作自然引起了外界的猜测,怀疑置地公司正在进行什么大动作。

  面对记者的逼问,置地公司高层回复,怡置公司准备重组,置地公司此举是为了筹集资金,在未来或许会重新私有化这两家公司。

  这一回答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有见识的记者当然不相信是如此简单,便进一步追问,是不是有人想对怡置公司下手?置地公司被迫做出反应?

  高层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直接狼狈结束了采访。

  于是,关于怡和置地公司被收购的消息满天飞,两家新上市公司的股票没有太受欢迎,反而是置地公司的股价涨了2成。

  华资联盟公司依旧没有动作,非常沉得住气,不过私底下的股票收购也没有停止。

  这也是股价暴涨的原因之一。

  到了12月。

  怡和、怡和证券以及置地共同注资成立一家‘香江投资者有限公司’,又将其与怡和证券公司合并成立‘怡和策略控股有限公司’,意在将怡和与置地公司的互控关系转变成怡和与怡和策略的互控关系,并由怡和策略直接控制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三家上市公司。

  “这一手玩的很精妙,怡和策略并非上市公司,可以有效阻挡华资公司的联合收购。”白谨言感叹说道。

  一旦完成重组,怡和将持有怡和策略34.6%的股权,而怡和策略持有怡和公司55%股权,很难再对市值仅有30亿元的怡和公司展开收购。

  但仍有破绽,便是怡和策略仅持有置地公司26%的股权,仍然可以对置地公司下手。

  “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大的困境,小看西门凯瑟克了啊。”罗齐鸿也不免叹气。

  “不过置地公司的收购案还有机会,西门的困境还没有完全摆脱。”

  “怎么办?万一李家成这些人心力不足,想要套现获利离场,怡和策略对置地的持有势必上涨至全面收购的底线附近,我们很难再有下手的机会。”白谨言着急问道。

  “那就全面收购。”罗齐鸿抿嘴冷笑,与凯瑟克家族打收购战,哪能畏手畏脚的,只有放开手脚,才有获胜的可能。

  “咕噜!”白谨言热血澎湃的咽了咽口水,心虚问道“那可是需要2百亿港元现金流的,我们哪来这么多钱?”

  罗齐鸿摆了摆手“不用2百亿,150亿足够了。”

  “在72年之时,置地公司用换股的方法吞并了牛奶国际公司,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能节省不少的现金支出。”

  “万一不成功呢?你想和包玉刚一样,在置地公司董事局跟凯瑟克家族争夺?”白谨言忧心忡忡的问道。

  这可是150亿元的现金流啊,比市值150亿元的上市公司还要恐怖。

  万一产生了亏损,旗下的公司都会出现问题的。

  当初的包玉刚在78年从李家成手中接过九龙仓30%的股权,并不是一开始便将九龙仓收入囊中,而是索取了两个董事席位,与鲍富达等人展开了一年多的明争暗斗。

  最后在79年末、80年初,包玉刚才下定决心,问汇丰银行借贷20亿港元,对九龙仓发动最后一战。

  要知道当时普遍的地产华资五虎将的市值才20多亿元,而包玉刚也持有了30%的九龙仓股权,那20亿元只是收购了20%出头的股票。

  可见包玉刚的决心有多大。

  “那也未尝不可。”罗齐鸿丝毫不退缩,打就打,反正吃亏不了。

  话音落下,办公室安静了下来。

首节上一节208/25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