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24节

  “走?那里虽然有辆吉普车,可一旦我们开动,肯定会被敌人的火箭弹打爆,可靠着一双脚走,咱们还没到,天上的直升机早就到了。”那名参谋蹲在花坛后的石头底下,低声的说着。

  “那你说怎么办,总不可能在这等死吧?”

  “再等等,敌人的直升机不可能一直开火,你看那几架不是就在空中盘旋没有发射弹药了吗?等他们把弹药打得差不多,把工事和反抗的人打得差不多了,咱们再慢慢的溜走。”那名参谋滴溜了下眼睛,小声的说道。

  “嗯?好,那就再等等。”

  于是两人就在花坛下,时不时的半蹲起身查看下冒着一个个烟雾的师部驻地。

  地面上抵抗的声音越来越少了,AK-47步枪的声音只有零星的几个了,而地上的哀嚎声却此起彼伏。

  等到有一小队士兵从不远处逃跑,天上的武装直升机都没有开炮阻拦,那名参谋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他拉起身边的上校,以半蹲的姿势跟在那队士兵后面吊着往营地外围走。

  而此时天上的武装直升机对于下方小队逃走的士兵也没有浪费机炮炮弹,任凭他们逃走。

  因为下方的人赤手空拳,仅凭双脚跑也跑不了多远,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后面赶来的步兵追上。

  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打掉敌人较为坚固的工事以及营团级指挥部,让政府军组织不了成建制的抵抗。

  现在这个师部的大楼和各营区修建得较为规则的建筑都被炸毁了,一些堡垒和哨卡也被打爆,就不用耗费他们所剩不多的火箭弹和机炮炮弹了,毕竟降落补充弹药也是比较耗费时间的。

  负责这处师部所在地的战斗的武装直升机编队看到任务完成,于是按照预定方案,留下4架还剩一半弹药的武装直升机在空中巡逻警戒,等待后面的装甲步兵赶来。

  其他的直升机中弹药不够下个任务的就回到后方去补充弹药和燃油,还有弹药的就继续往南,去协助其他编队。

  5分钟之后,8架运输直升机带着8个步兵班的全解阵士兵来到曼德勒的郊外师部,正式接管了师部。

  他们有的从直升机上随同带来的武器弹药和各种设备,组建起曼德勒战场的前线指挥支点。

  有的将政府军的轻重伤员进行简单的区分,轻伤员单独关押,给他们一些急救包让他们先自行包扎,重伤员就让投降的缅甸政府军士兵去帮忙抬到还没有倒塌的营房内,给他们进行简单的止血,然后等待后续医疗队的到来。

  接着又过了10分钟左右,一辆辆轻型坦克,一辆辆装甲运兵车开到了师部。

  他们有的只进行了短暂的停留,补充了点水就继续往南部的曼德勒市区进发。

  有的去各哨卡布防,今后这个缅甸政府军的驻地将变成全解阵军队的一个营区。

  此时曼德勒市区已经乱做一团。

  先是一波东北军区的溃兵乘坐63式装甲车轰隆隆的穿城而过,路过食品商店或者珠宝首饰店时会停下来强抢食品和金银珠宝,他们手段粗暴,一个金店的老板和老板娘一家拼死不让他们抢,被红了眼的政府军士兵乱枪打死。

  而还没等市民们从这群溃兵的粗暴行为中反应过来,又有一大波溃兵涌入城区。

  这些人有些带了枪,也是看到食品店和卖值钱货物的店铺就抢,甚至有看到好看的女的,居然拖着去发泄一番。

  城中的枪声此起彼伏,但是警察们都没有上街,他们也被突如其来的混乱搞得一头雾水,面对那些穿着军装抢劫的政府军根本不敢出来阻止。

  溃兵们一部分抢劫发泄完后就出城继续往南逃了,一个个怀里都塞满了,骑着抢来的摩托车或者自行车往南部逃命。

  一部分就躲起来,把身上的军装脱了换成抢来的衣服,打算混在普通人群里试图躲过北边来的敌人。

  当然也有一些家在曼德勒本地的士兵,他们几乎都选择了逃回家躲起来。

  就在溃兵们过去了十多分钟后,全解阵地面上的先头部队也到达了曼德勒市区。

  他们首先去占领市政府大楼,银行,邮局,医院,火车站,发电厂,自来水厂等市政设施,避免不法分子搞破坏和偷盗。

  这些设施和里面的东西今后都是全解阵即将成立的政府机构的资产,自然要保护起来。

  与此同时,负责宣传的随军宣传队也乘坐军用卡车在曼德勒市区的各街道巡回播报安民告示,表明他们是全解阵的武装。

  告示宣布曼德勒进入军管状态,市民只能在白天的某些时段出来购买食品药品等民生物资,其他时间只能待在家里或者住所。

  而各民生商店店主可去每条街上设置的全解阵临时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通行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证营业和通行各区域。

  当然有紧急情况,需要全解阵提供帮助的,可去街道办事处寻求帮助,至于那些紧急情况可以,后面会发放告知书,里面会列举一些事项。

  全解阵北线部队在完成消灭东北军区武装力量,占领曼德勒市后,只留下了一个团的轻步兵,其他部队则在空中武装直升机的开道下继续南下。

  空中运输飞艇也不断的向曼德勒送物资补给以及基层干部。

  这些植入了脑机芯片的全解阵基层干部一个个都能说好几种缅甸方言,都下载了基层事务的处理记忆包,能非常熟练的处理基层事务,快速的搭建起基层组织,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至于乡村地区的管理,就要等到下一阶段,等全解阵将政府军消灭的七七八八再来进行了。

  与此同时,南部的仰光市也被第二重装合成旅拿下。

  虽然仰光军区的盛温将军没有被D-300导弹打击,但在后面指挥部队抵抗时,却被多枚火箭弹打到指挥部。

  而当他所在的师部被武装直升机打爆之后,原本还抵抗得非常坚决的政府军开始溃逃。

  而此时仰光的大雨算是间接的帮助了这些溃兵。

  空中的武装直升机编队很难发现那些零散逃跑的敌人,于是大部分仰光军区的士兵都从前线逃跑了。

  当然仰光市区也一样遭受了溃兵的抢劫和暴乱,部分保护自己财产的仰光市民被打死打伤。

  等到下午1点左右,大雨稍歇,全解阵的南部战线的部队完成了对仰光外围军队肃清和战略要点的占领,才开始进入仰光市区去占领各重要设施。

  其中在占领使馆区时,全解阵的士兵还遇到了英国使馆卫兵的抵抗,随即他们一发枪榴弹打破他们使馆的大门,英国使馆才老实起来,非常顺从的配合全解阵军队的检查。

  而随着南北两座城市落入全解阵的手里,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就都知道了缅甸也发生了武装动乱。

  全解阵对此不发表任何声明,在仰光的使馆区,负责军管的全解阵部队按照出发时的要求,对各国使馆人员都按照统一的口径回复,并让他们按照全解阵的要求去做,不接受讨价还价,也不回答其他任何问题。

  9月1号晚上,继北部的曼德勒,南部的仰光都落入全解阵的掌控之后,对密铁拉和东吁这两个军事重镇的打击也随之开始。

  密铁拉在内比都北部80多公里处,东吁在内比都南部100多公里处。

  这两个军事重镇是除了南北两个军区外,军事力量最强的两个军区了。

  这两个地方原本就驻扎了各两个步兵师和各一个装甲团,各自拥有60多辆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还有一些英制“彗星”坦克(二战遗留)。

  炮兵部队也不少,有苏联D-30榴弹炮20门、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40多门。

  此时这两个军区已经搞清楚了敌人来自哪里,同时开始做好防守的准备了。

  而两个军区首长也知道了国防部和其他几个军区被敌人斩首的战法,已经做了一些针对性的防御。

  因此接下来的战斗就不可能像白天那样轻松了,因为敌人开始有了统一的指挥,不再是一盘散沙。

第248章 统一之战 续

  1984年9月1号深夜11点,全解阵北方战区的第3重装合成采用摩托化行军的方式到达了密铁拉外围。

  到达之后立即开始更细致的侦查。

  2架夜间侦查无人机从随军的两辆军用卡车上发射升空,它们在小型火箭助推器的助推下,快速的飞往前面的敌军阵地。

  升空之后,多功能摄像头开始工作,除了有红外摄像功能,将敌人所在的位置识别出来外,还有微光摄像功能,雷达测绘功能。

  这两个功能能将敌人所在的阵地的形状,一些武器装备的情况拍摄下来。

  此时密铁拉市区外围,两个师的缅甸政府军官兵已经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急匆匆的构筑了一条比较牢固的防线。

  战壕在两个师2万多名士兵的拼命挖掘下,挖了大概7000多米,一些要点附近还挖了多条战壕,形成一定的纵深。

  当然因为雨季刚到尾端的缘故,战壕内非常泥泞,挖出来的土也非常的松软,堆放在对敌一侧的泥土即使使劲拍打,也还是很容易被子弹击穿。

  士兵们虽然只能待在泥泞的战壕里,但也幸好此时密铁拉没有再下雨,不用在野地里淋雨。

  其中的炮兵部队在防线后方12公里左右的位置设立了3个阵地,有两个阵地各放置了6门122毫米重炮,另外一个阵地放置了8门苏联D-30榴弹炮,

  这些重炮都用一些树枝和毛草覆盖,做了一些伪装。

  可这些伪装在全解阵的夜间侦查无人机的侦查下无所遁行,被一个个标记到生成的电子地图上。

  另外他们的坦克部队也开出了营地,在几个比较关键的交通要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他们采用的方法还是二战时期的方法,将坦克半埋在泥土里,上面覆盖树枝和茅草。

  可是红外摄像头以及雷达测绘将这些英制“彗星”坦克全部找了出来。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也从营地车库开了出来,在阵地后方3公里左右的树林边缘埋伏着,看样子应该是想着打败全解阵的进攻后再用这些装甲车搭载着士兵反攻。

  因为此时密铁拉军区的首长还是低估了全解阵的军力,认为他们能攻下曼德勒和仰光,靠的是导弹斩首战术和偷袭战术,硬碰硬还不是他手下两个师的对手。

  “旅长,敌军阵地全部侦查完毕,敌军总数26000多人,拥有英制“彗星”坦克共计16辆,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86辆,炮兵阵地上有12门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8门苏联D-30榴弹炮。

  敌人的指挥部也找到了,他们还不懂得电磁战,所以指挥部所在地的通信天线很密集,电磁信号非常强,并且没有其他的伪装信号。

  它们的位置都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您可以在脑海中用电子助手查看。”负责战场侦查任务的小分队队长向第3重装合成旅的旅长汇报。

  “很好,侦察机继续在空中监测敌阵地,一旦开打,要随时更新地图和敌军的兵力,武器位置。”旅长命令道。

  在让空中侦查持续进行后,旅长一边在脑海中查看上传到密支那总部电脑的地图,一边跟旅部的参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大概10多分钟后,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后,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上传到位于密支那的指挥中心。

  王建昆他在密支那的指挥中心内的行军床上小睡了几个小时,当时南北两个战场,部队主要是在行军和抓捕溃逃的政府军,所以他也就没有一直盯着电脑看。

  此时北部战场的部队抵达了密铁拉战场,都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了,他就点开计划看了看。

  作战计划显示这次为了锻炼下各部队的实战能力,采用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战法。

  对面的政府军阵地上有炮兵,坦克和装甲车。

  而重装合成旅也有相应的装备。

  此前第一合成旅在进攻曼德勒时,只有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出了一些力,地面部队都没捞到什么仗打,插完油的炮管都没开封过。

  这次就让这些武器都在战场上开开火,给战士们增加一些实战经验。

  虽然这些技术兵种都植入了脑机芯片,并且下载了从波斯战场和非洲战场收集来的战斗经验包,可这些人的肌肉和躯干神经没有经历过,所以实战效果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

  彭总在收到第3合成旅的作战计划后,也第一时间用脑波控制头盔进行了阅读,然后几乎没做什么更改就同意了第三重装合成旅的作战计划。

  1984年年9月2号凌晨1点,北部的密铁拉战场开始正式打响。

  首先开火的是全解阵一方的155毫米重型榴弹炮。

  第3重装合成旅总共携带了12门,分属3个重炮连。

  重炮连的士兵们不需要纸上作业,脑袋里的脑机芯片带的电子助手根据共享的电子地图,以及天上的导航卫星给他们进行的定位坐标,在2秒钟内就完成了炮击参数的计算。

  虽然是要练兵,但是不是让士兵们用敌人的方式,而是用全解阵自己训练的那套作战方式。

  3个重炮连刚好各自分到一个敌人的炮兵阵地。

  在统一好开炮时间后,3个重炮连各自打响了第一炮。

  轰~,轰~,轰~,连续3声炮弹出膛的声音在缅北的夜空中响起。

  炮弹瞬间消失在夜色中。

  7,8秒钟之后,远处被黑夜笼罩的大地上,3团绚丽的火焰在夜色中绽放,那是第一枚校射的炮弹落地的地方。

  3团火光闪过之后,才传来低沉的爆炸声,那是因为落点的位置距离发射阵地解决20公里了。

  而当炮弹爆炸声传来2秒后,3个重炮连的其他3门炮微调了下射击参数,然后陆续开火了。

  此时全解阵的重炮阵地上,12门炮发出的轰鸣声连绵不绝。

  整个炮兵阵地在炮口火焰的照耀下非常的清晰。

  地面上潮湿的水汽被炮口火焰的高温下气化,燃气带着水汽,将这个阵地笼罩。

  每门炮在发射了6枚炮弹后就立即停下,然后在炮兵和卡车的拉动下快速的移动位置到下一个预备阵地。

  虽然他们相信在己方精准的炮火打击下,敌人根本不可能反击到他们。

首节上一节224/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