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师傅开始揉面,也没有等多久,就把肉包子做好,然后放上蒸炉,开始蒸。
包子并不需要蒸多久,大概二十多分钟,便把包子给蒸好,随即吩咐道:“包子可以端上去。”
“好的,简师傅。”一个帮厨回应道。
为了保持包子最佳的食用的时机,帮厨是一刻也不敢耽误,拿著一双劳保手套,就直接端看一展包子前往包间,
包间之中,周益民等人在讨论电饭煲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以一个后世人的见识,虽然他也不太懂懂其中的原理,但是发表一下意见,还是没有问题。
但是研发科的人,对于周益民的这些言论,都惊为天人,要知道这时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到底应该怎么去改进,但是周益民随口就能指出,电饭煲未来应该怎么发展。
研发科的科长真心道:“益民,要不然你留在这里,我这个研发科的科长的位置让给你。”
这个是他真心的想法,他也知道周益民的能力比自己要强,能当上研发科的科长,是在矮个子挑高个,厉害的人都去执行秘密任务,都隐姓埋名去了。
陈厂长没有想到王科长会如此的果断,他跟副厂长也是想给一个科长的位置,想把周益民留在电饭煲厂里,这样他们的好处也是又不少。
就按照研发科这些人的神情就知道,周益民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不然也会让研发科的人,如此佩服,就连王科长,都想把他的位置让出去。
他肯定是不能让王科长这样,这样也会寒了老员工的心,他们可是有更好的安排。
就在这时候,包厢的房门被打开,只见一个人提著一屉包子进来。
周益民转移话题道:“我们还是先吃东西,长命功夫长命做啊!”
而且还是他心心念念的狗不理肉包子,就想对比一下,到底跟后世吃到得有什么区别。
那就先吃东西,吃完东西再聊。”陈厂长也知道,不能操之过急。
周益民有点迫不及待的意思,急忙拿起一个开始吃起来,一咬开,就发现跟之前吃到过的狗不理包子,根本就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首先是皮薄馅厚,而且皮还非常的喧软,而且肉汁还有很多。
第276章 机器故障
周益民赞叹道:“不亏是津门驰名中外的狗不理肉包子,果然名不虚传啊!”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天津的一道闻名中外的传统小吃,该小吃以一道由面粉、猪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其始创于公元1858年,有100多年历史,
该小吃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
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伟人有一次和大家谈到了天津的美食,特别想到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生活管理员为此还专程到天津,给主席买回去了“狗不理”,伟人吃后特别高兴。
“益民,你喜欢就好,要是你喜欢,可以叫简师傅,多做,保证让你吃的过瘾。”陈厂长开口道。
正愁没有好的机会让周益民能留下来的理由,人只要有弱点,那就好办,只要专供弱点就能成功。
“那就多谢,陈厂长的款待。”周益民道谢道,
周益民就这样,足足吃了三个,真的是快饱上喉咙,才停止进食,生怕一个不小心,打一个隔就会吐出来。
吃饱喝足后,研发科一整科的人,又拉著周益民讨论起来,
因为不知道周益民能在电饭煲厂待多久,为了不浪费时间,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讨论,看能不能有什么灵感报复,设计出第二代,或者是别的产品。
周益民也没有像现在有一些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想法,要不是后世很多东西,自己都不懂得其中的原来,恨不得一股脑都掏出来,好让祖国能更快站在世界之巅。
一行人就又回到会议室,开始新的一轮讨论,周益民对于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不耐烦,还很乐在其中,要是能帮组到祖国,他也是很有满足感。
王科长带领研发科的员工,跟周益民不知道讨论了多久,就在这时候,
会议室的大门被推开。
一号车间主人方勇,急冲冲走了进来,然后急切道:“王科长,一号车间的一台机器出现问题,能不能派个人过去维修?”
研发科并不单单是研发,还有技术开发,还要负责厂里机器出现问题后,及时的维修。
“小李,你跟著方主任去看一下。”王科长随即开口道。
也知道这个是他们科室的分内工作,所以并没有因为跟周益民讨论,而忘记本职工作。
一个年级跟周益民大小的人,只不过身体瘦弱,好像一个大风刮过来,
就会吹走一样,站起来回应道:“好的,王科长,我现在就过去。”
这种事情,他都不知道修了多少会,不能说车间里的机器,百分百都能维修好,但大部分的问题,还是能修得好。
他现在只想快点修完,好继续回来讨论。
要知道在这里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可不像错过这个几乎。
小李去维修机器,并没有打断研发科们的热情,还是在激烈讨论当中。
过去一个小时左右,王科长才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过去这么久,小李还没有回来。
就在这个时候,小李终于回来,不过开口第一句就说道:“科长,机器的问题,我解决不了,要你亲自过去看一下才行。”
王科长点了点头,表示知道,正准备起来,准备出发去一号车间。
“要不然我们都去看一下,正好当休息一下。”周益民体验道。
要知道他已经坐了好久,现在的椅子可不像后世,有那种人体工学椅,
可以久坐不累,现在的椅子,顶多就是能坐,要说有多舒服,肯定是骗人。
王科长也觉得有道理,要是周益民已经是最好相处的专家,要是这种小要求,都不能答应的话,那就真的说不过去。
之前来的那些专家,哪一个不是鼻孔朝天?别说是交流,连多讲解一点都不行。
如果是一些老大哥的专家,就更加难相处,不仅要吃好喝好,而且维修机器的时候,不仅仅要将整个车间的人都赶出去。
在维修期间,不能有外人进入,所以想偷学一点技术,可以说是难如上青天。
得到王科长的允许后,会议室的人都前往一号车间。
这个阵仗让方主任都懵了。
难道机器真的出现了什么大问题,要这个研发科的人过来维修,要是任务完成不了,整个车间的人都会失去奖金,要是严重一点,车间主任还要被领导给臭骂一顿。
急忙上前小心翼翼询问道:“王科长,机器的问题,能不能修好?”
“方主任,你放心,我们会尽全力,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肯定会尽快修好。”王科长回答道。
在小李的引导下,很快来到出现问题的机器,一开机,就发现声音有点不对。
“王科长,机器的声音是不是有点问题。”周益民问道?
王科长思考一下回答道:“机器的声音的确不对经,估计是传动系统出现问题,没有想到周专家,你对于机器还有研究?”
处理的方式,也是很简单,首先就是检查传动链条或者是齿轮是否因为磨损,导致位置不对,才对于异响的发出。
王科长一边把拆解机器,一边讲解原理,出现这种问题,一般是什么情况导致。
在场的人,都竖起耳朵仔细听,王科长的讲解,要知道这种机会可不多,基本上都是出现一些大问题,才能让王科长出马,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机会,不然大家都想处理一下,也不会讲解。
导致简单的问题,没有难度,但是一些大问题,一点经验都没有,难度太大。
毕竟现在机器这么宝贵,不可能让你拆了。就是讲解一下原理,所以很多人维修人员,能拆解机器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致歉
前面那一章重复上载了,已经改过来,大家订阅过的,可以回头去看一下,不用重新订阅的,非常抱歉!要不是编辑提醒,都没注意。
上一一章目绿录
第277章 安全准则
王科长很快就把机器都拆解了一部分,立即发现其中的问题,有一个零件被磨损得毕竟严重,所以才会发出异响。
“方主任,你叫谭工把这个零件加工出来。”
方主任听到后,为了不妨碍到生产,急忙寻找谭工。
谭工是电饭煲厂为数不多的八级钳工。
现在的八级工很稀有,每一位都是厂里面的宝贝。就算是厂里的领导,
说话也要客客气气,生怕惹怒谭工,人家选挑子不干。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他们可加工形状复杂和高精度的零件。
技术熟练的钳工甚至可加工出比现代化工具机也无法加工的形状非常复杂的零件,如高精度量具、样板、开头复杂的模具等。
当然,那种存在很少。
而且,速度远远比不上经济工具机,人工是很难跟机器比的。
有些八级钳工还会设计、制图、排工艺,他们都是机械行业的设计和制图的高手,掌握各种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切削性能和各种刀具的制作改进修复。
方主任找到谭工后,急忙道:“谭工,麻烦你最快把这个零件给加工出来。”
“好的,方主任。这种零件不复杂,只是精密度要求略高,给我点时间。”谭工接过零件,看了几眼,很自信地点头道。
在他的眼里,只有不存在的零件,就没有他加工不了的零件,只要有图纸或者是尺寸,就都能加工出来,
有一些人,也是凑热闹上前围观,而有一些人则是寻思能不能偷学点技术,毕竟每提升一个级等级,工资都能上涨不少,而且还能更加受到别人的尊敬。
谭工看见这一幕,也不没有驱赶,平时就算有人来请教,他也会毫不保留教。
他是个觉悟很高的人,清楚高级钳工越多,对于国家就会越好。
不过钳工太吃天赋,没有天赋的人,估计一辈子也成为不了高级钳工。
方主任焦急等待,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
“好了。”谭工松了一口气道。
方主任惊喜道:“好,好,不愧是谭工,这么精密的零件,一次就成功。”
周益民询问道:“王科长,机器经常出现问题?”
他看见处理方式已经如此熟练,便猜测这种事情应该是没少发生。
王科长叹气道:“没错,由于技术落后、设计缺陷、材料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导致了机器的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并且容易出现故障。
我们这都算好的,机器不是太老旧..
由于技术限制,机器的加工精度和效率都较低,难以满足高精度加工的需求。
其次,设计缺陷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导致结构不合理,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振动等问题。
王科长把心里的不痛快,一次性都说了出来。
周益民闻言点头,他当然也明白现在国内跟国外的差距。
就算是国外已经淘汰下来的机器,还是要比国内先进不少。
不过,也没办法,我们不缺乏能人,缺乏工业基础。现在国内的工业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大家听到王科长的话后,也只能默默低下头。
就在这时候,方主任拿著刚刚加工好的零件赶了过来,然后说道:“王科长,零件已经加工好。”
王科长接过零件后,用卡尺测量一番后,惊叹道:“不亏是谭工,做出来的零件,竟然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