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6节

  “这么一来,可能就要费点钱了。”

  “没关系!志明哥你按照我说的去盖就行,差什么跟我说,我想办法弄回来。对了,多叫几个人来帮忙,尽快搞定,吃饭就在我这里吃。”

  “那没问题!”

  现在村里谁不知道你家吃得最好?都很羡慕,但不眼红。

  “对了,你家横梁备有吗?”

  盖房子也就那么几种材料:石头、泥砖、木材、瓦片。

  石头是用来砌最下面的房基的,泥砖可以自己用模具去弄,风干就行。木材主要就是做门窗用的木板和房顶的横梁,瓦片得去瓦窑买。

  这些材料里面,要求比较高的,就是横梁。不是什么木头都能当横梁的,首先树干要直,木材不容易变形、开裂等。

  能当做横梁的木材,一般都比较值钱。

  周益民见爷爷摇头,便问道:“谁家有闲置的吗?”

  “大春家咯!他家有十几段木头都不错。”

  “行,我等会去他家谈。”

  周志明想了想,继续说道:“益民,你要是方便的话,搞点水泥、石灰回来。”

  石灰石也行,只要高温煅烧,就能成为生石灰,生石灰再加水,就可以变成抹墙的熟石灰了。

  “好,我来准备。”周益民揽下来。

  这些材料,顾师傅肯定都能备齐。

  “那就这么办吧!我先带人去找石头,村里就有闲置的泥砖,你去找老支书说一声,用了多少,以后还回去就可以了。

  瓦片不著急,等上梁之后,我再去瓦窑给你挑好的。”

  有专门烧瓦的瓦窑,就在周家庄不远,里面的工匠也被称为瓦窑工。别看瓦窑工辛苦,也是很多农民羡慕的工作。

  “那就麻烦志明哥了。”

  周志明摆摆手,他还得感谢周益民赏饭吃,吃的方面就不说了,肯定比村食堂的好,工钱也比去田里挣工分强得多。

  目送走周志明,周益民也跟著出门,直奔大春家。

  他不认识大春家,但没关系,来福他们来了,能带路。

  盖房子既然是他提出来的,自然就不能太劳烦爷爷、奶奶。

  感谢苏老迈兄弟的500打赏!

第22章 换木料

  大春家位于周家庄比较偏的位置,坐落在山脚边上,屋檐下还躺著一根直溜的木头,让其自然风干。

  来福三兄妹不走了,因为这家有狗。

  听到狗吠声,周益民也很诧异。这年头,人都没得吃,养狗不是增加负担吗?

  那是一条看起来很瘦的狗,但眼神有点凶狠。

  屋内探出一个人,鸡窝头,不修边际,眼角还有眼屎,正是周大春,辈分同样比周益民低一截,得喊他十六叔。

  “十六叔呀?什么事?”

  周大春挥手,将守在门口的黑狗赶走。

  里面又传来一个声音,是骂周大春的。

  “不知道请你十六叔进来的呀?一点礼数都没有。”

  鸡窝头周大春只好跟周益民说道:“十六叔,进来坐。”

  周益民带著来福三兄妹进屋,看到屋内的情况,有点吃惊。半屋子的木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家的人是砍伐工。

  屋内,除了鸡窝头的周大春,还有他老子周志成,同样不修边际,胡子拉嘎;以及周大春的弟弟,看起来很整洁的一个人,跟这屋子有点格格不入。

  这一家就三父子,周大春的娘前些年才走的。

  “益民坐,有什么事吗?”周志成问道。

  “志成哥,我家想加盖房子,差房梁,听说你这里有木料,所以来买点,可以不?”周益民掏出烟,分出去。

  周大春将分给自己弟弟的烟拿走:“你也不抽,给我。”

  “嗯?”

  他老子“嗯”的一声。

  周大春只好将那根烟给了他老子,有点郁闷。

  周志成满意了。

  “嗯!”

  然后,他跟周益民说道:“木头是有,也可以给。不过,我家不要钱。”

  “那要什么?”

  “粮食,有吗?”周志成用盼望的目光看向周益民。

  他要粮食,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家填饱肚子。

  妻子虽然过世,但他也会时常去照顾老丈人一家。老丈人没有儿子,当初他答应自己妻子,以后要给两老养老的。

  此外,他还要给儿子大春找个婆娘,姑娘都相中了,姑娘家也说要粮食。

  但这时候,青黄不接的,让他去哪里弄粮食?

  “要什么粮食?大米、面粉、玉米、土豆,还是红薯?”周益民追问。

  别人很难弄到粮食,对他来说,还不是手拿把攥?

  周志成听周益民这么说,顿时放心了。也对,人家是钢铁厂采购员,粮食容易接触到,给村里都弄来那么多红薯跟土豆。

  “土豆跟玉米吧!你要多少根木头?我帮你挑吧!当房梁绝对稳。”

  “十二根当房梁,但门窗之类也要,多备三根粗点的吧!不够的话,后面再来找你。”周益民说道。

  要用多少木料,之前周志明已经跟他说了。

  “没问题!晚点我和大春给你扛过去。粮食……”

  周益民也爽快:“一根木料换10斤玉米粒,或者30斤土豆,怎么样?”

  他看了下,商店里的玉米粒5分钱一斤。

  “好!那我要100斤玉米,150斤土豆。”周志成决定道。

  到时候拿五十斤玉米去给儿子提亲,亲家那边明说要五十斤粮食,玉米面也行。然后磨二十斤玉米面和三十斤土豆给老丈人那边。

  剩下30斤玉米,以及120斤土豆,留著自己家吃。

  “粮食明天我给你送过来。”

  谈完交易,周益民也不逗留,还得去找老支书,跟他要泥砖呢!

  送周益民他们出去后,周大春兴奋地搓手:“爸!我明天就去找小芳。”

  “急什么?是你的媳妇就跑不了。先把玉米和土豆换回来再说,我去挑木料,你等一下给我扛过去。”

  周大春的弟弟提醒:“大哥,你还是把头发剪一剪吧!”

  这话其实也在告诉他老子。

  就这样子,还想去提亲?

  “嗯!今晚你帮我剪一下。”周大春反应过来。

  他弟弟又说:“爸!要我说,干脆将姥姥、姥爷他们接过来我们这里住。送粮食过去,都不够喂小姨那家人的。”

  姥爷一共三个女儿,他娘是大女儿,二姨嫁得有点远,没什么来往了。小姨是嫁给他们本村的,经常回娘家打秋风。

  反正他是早就看顺眼了。

  周志成皱眉,手指敲了敲椅子的扶手,不确定地说道:“我跟你姥爷他们商量一下吧!”

  小姨子一家的德性,他也是了解的。以前妻子还在的时候,就没少跟小姨子吵架,甚至打起来。

  “还商量什么?我姥姥、姥爷的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他们肯定是不想过来拖累我们家的。”

  周志成一摊手:“行,那你去劝你姥姥、姥爷。”

  他躺平了,干脆将任务丢给一向有主意的小儿子。

  ……

  周益民拿出三块龙须糖,分给来福三兄妹。

  “快吃,不要让人看到。”

  三个小家伙第一次见这样的糖,一看就很好吃,小鸡啄小米地点头,赶紧把龙须糖塞嘴里,还做贼一样环顾四周。

  龙须糖其外观洁白绵密、细如龙须。

  由小麦精粉、麦芽糖等原料精制而成,具有色泽乳白、细丝万缕、层次清晰、营养丰富、入口即松、回味甘甜等特点。

  据说,正德皇帝游历民间时,发现民间竟有此味,入口极香、口感特别,因而对此物产生好感,于是下旨带回宫中,取名“龙须糖“,也被称为“龙须卷“,为宫廷御用点心,及后再传入民间,一直是深受臣民们喜爱的食品。

  但也有传言,龙须糖是雍正年间才名声大噪的,说雍正皇帝设满汉全席,宴请文武百官。当御厨现场制作该酥时,雍正皇帝见其手法娴熟,似游龙舞凤,手中糖丝雪白、纤细,如祥龙之须,遂龙颜大悦,赏赐众嫔妃臣子,并特封此糖为“龙须酥“。

  “大哥,这糖好好吃。”来才习惯一吸,又把快到嘴边的鼻涕吸回去。

  周益民骂道:“以后鼻涕要擤出来。”

  这臭小子,太不讲卫生了。

  “哦!大哥,我知道了。”

  来才捏著鼻子,猛地一擤,然后往地上一甩,再用地上的尘土擦了下手上粘的鼻涕。

  周益民赶紧拉著来芳那丫头就走。

  真的没眼看!

第23章 上报

  周益民找到老支书,说了下自己的打算。

  “可以,用多少搬多少。”老支书点头。

  不是什么大事,那批泥砖,之前是盖村食堂之类留下的。按理说,是村集体的财产,但周益民只是先行用,后面会补回去,谁都挑不出毛病来。

  要是这么点小小要求,都满足不了周益民,他这个老支书也没啥用。

  见周益民加盖房子,老支书内心反而是欣喜的。

  人家这么干,说明还很在意周家庄这边,以后会经常回来。

  这对他们周家庄是好事,毕竟相当于有个人脉在钢铁厂,而且还是位采购员,以后说不定有大作用。

  再加上周益民这两三次对村里的照顾,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得帮周益民。

首节上一节16/2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