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500节

  江弦便把自己演了唐僧的事儿给江怀延和盘托出。

  江怀延笑的不停,“行,这样吧,也别去北影旁听了,我有几个朋友,是北影的教授,我跟他们说说,你直接上他们家里去。”

  “那也行。”

  后世老听说小鲜肉上北影教授的家里听课,江弦没想到自己有天也能享受到这待遇了。

  “唉,小鲜肉算个屁啊。”

  “好歹我也是个副厅等的干部!”

  一眨眼到了五月。

  娱乐行业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无非就那么几件事儿。

  一、电影《芙蓉镇》。

  二、小说《你别无选择》。

  三、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北大校园里,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又输了?”

  “是啊,日本棋手小林光一执黑中盘胜中国棋手邵震中。”

  “这是第几局了?”

  “第八局!”

  “本来是1比5,咱们领先4分来着,现在小林光一把比分扳回3比5了!”

  “这邵震中也太不争气了,江铸久一个人就连赢5局,他一分也啃不下来?”

  “你懂不懂围棋?那可是棋圣小林光一啊!日本超一流棋手,邵震中才八段,两个人实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是啊,说是连赢5局,其实跟田忌赛马一样,人家日本的‘上等马’棋手还都没登场呢。”

  “咱们不也有国手聂卫平?”

  “唉,哪有那么容易。”

  学生们说着说着,情绪都有点低迷,毕竟在如今,日本围棋象征着世界巅峰水准。

  中日围棋之前就有过交锋,那是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方对弈30盘,赢下27盘。

  30盘输了27盘,这不算最丢脸的,因为还有更丢脸。

  那就是“日本老太太横扫中国棋坛”事件:

  1961年,54岁的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来到中国,下了8盘棋,8战8胜。

  作为围棋故乡的中国,竟然连一个54岁的日本女棋手都赢不下来。

  后面接连6年,中日两国共举行了12次围棋友谊赛。

  12次,中方棋手全都输掉了比赛。

  为此,酷爱下围棋的某位忍不住感叹:

  “国运盛,棋运亦盛。”

  “国运衰,棋运亦衰。”

  时至去年,因为饿两国对弈具有极大的话题性,于是日本棋院向中国提出了举办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想法。

  可惜如今的中国棋坛,仍旧是“外战外行”。

  中国棋院担心被日本棋手“一杆清台”,想要婉拒这场比赛,但几位围棋国手都想试一试,觉得哪怕技不如人,也要争口气。

  最后在各方的促成下,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去年年底开办了。

  比赛以打擂形式进行,双方各派8名棋手参赛,各设擂主一名,副将一名,棋手排定次序出场,连胜者就继续守擂,直到失败为止。

  比赛在两国轮流举行,声势浩大,还找来了几家日本大企业的赞助。

  中方派出的阵容是擂主聂卫平九段,副将马晓春九段,其后依次是曹大元九段、刘小光八段、邵震中八段、钱宇平七段、江铸久七段和先锋汪见虹六段。

  这8个人,就是如今中国围棋界的全部家当。

  与之相比,日本队的阵容堪称豪华。

  主帅是棋圣藤泽秀行九段,副将是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九段,其后是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九段、赢过聂卫平的石田章九段、片冈聪九段、淡路修三九段、小林觉八段和先锋依田纪基五段。

  就说这个连拿两局的小林光一,这其实只是日本队伍里排行第三的存在,甚至不是主帅和副将,但对中国棋手来说他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且最夸张的是,以如今日方的围棋实力,这样的围棋阵容他们至少还能组出5个队!

  所以北大学子们不看好中国队伍不是没理由的。

  因为赢的希望真的极其渺茫。

  围棋擂台赛之前,日本的《围棋俱乐部》周刊公布了一项民意测试,在三千多名投票者中,只有27个人认为中国队会胜。

  这27个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国留学生。

  而在中国,《围棋天地》杂志也做了同样的测试,最后公布的投票结果显示,只有20%的围棋爱好者认为中国队会胜。

  而事实上,在江铸久爆冷连赢五场之前,社会各界并没给予这场比赛太多的关注。

  因为要考虑影响。

  就像后世国足的比赛,为啥央视有时候不转播呢?懂的都懂。

  江铸久带来了“小高潮”,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小林光一的二连胜,又让大伙有点被打回现实的颓然。

  “唉,别提围棋的事儿了,你们看看这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哪篇小说?”

  “《你别无选择》!”

  “说起来就气人,那些写评论的都什么人啊?多好一篇小说,给骂成那样。”

  “是啊,我也看了几篇,后面看到连《文艺报》都在批评,觉得这些评论都是瞎写的就没关注了。”

  “这个月的不一样了!”

  众人侧目过去,只见那名学生手掌抓着的正是一份《文艺报》。

  文章开头便抛出一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的文学作品!”

  “那种闹腾劲儿,那种嘲笑别人也嘲笑自己的语言,那种意欲有所追寻但又对不准目标的惶惑,那种不惜一切的献身精神与创造欲望,那种自我夸大狂与自卑自弃,尽管有时候是以‘不象’的闹剧形式出现的,却也真实地再现了八十年代某些城市青年的心态风貌。哪怕是在闹剧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们发出了自己的杂沓的却也是动人的青春的声音。”

  “.”

  “这是李泽厚先生写的评论!”

  “李泽厚?谁啊?”

  “李泽厚你都不知道,你没看过他的《美的历程》?”

  在78年以后,随着改开,国内很快掀起一阵“美学热”。

  罗素的《婚姻革命》、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这些书在当时并不算是什么。

  真正的“畅销之王”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1981年首次出版,而后李泽厚迅速成为无数中国青年的偶像。

  据说有一次他去北大哲学系座谈,之后在学校食堂吃饭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学生纷纷围拢过来,让整个北大万人空巷,食堂成了北大最拥挤的课堂。

  受欢迎程度堪比来到国内的甲亢哥。

  可见其在学生们心目中地位之高。

第449章 《狂宴之后》

  “嗯,这就都办好了。”

  北大的另外一角,江弦跟着李清泉,刚办理好鲁迅文学院操办的北大写作班入学手续。

  “江弦同志,这是您的证件,收好了。”

  “嗯。”

  北大中文系的主任孙玉石热情的握住江弦的手,“江弦同志,北大欢迎你,美丽的未名湖欢迎你!”

  “您客气。”

  江弦看着自己的证件,心里忍不住一阵开心。

  “这以后,咱也是北大的学生了?”

  “来了北大,就得好好听讲,可不能缺课,两年以后才给你发毕业证呢。”李清泉提醒说。

  “.”

  江弦哑然。

  “不能缺课?”

  “是啊。”

  “那这证件我还是退回去吧。”

  江弦把北大刚给他发的证件往李清泉那儿一推,“您也知道,我这人工作多、事情忙,估摸着是没什么空闲来听课的,别闹得回头北大还得给我寄劝退信。”

  “这”

  李清泉和孙玉石面面相觑。

  这主可够不好伺候的。

  “江弦同志,这哪是说退就退的,我们手续都给你办下来了。”

  “是啊是啊。”

  两人一齐上阵劝说。

  江弦这会儿一脸北大不值钱的表情,“唉,我是真没时间上什么课,和北大没有这个缘分,还是麻烦麻烦你们吧。”

  孙玉石急了。

  且不论今后,就说江弦如今在文学界达成的成就,就足以列入进知名校友当中。

  这名作家虽然年轻,但可是代表作无数,风靡海内外,而且担任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首任馆长。

  他没了北大,那就是没了一纸文凭。

  北大没了江弦,那是巨大的损失啊!

  “清泉同志,照我看,有些能通融一下的地方还是要通融的。”

  孙玉石做起了李清泉的工作,“作家班的同志们大多缺少理论知识沉淀,听课是必然的,不过江弦同志在文学方面的研究,甚至得到了很多中文系教授的肯定,我看,让他来当个北大讲师也没问题,也就没必要循规蹈矩的来听课了。”

  “.”

首节上一节500/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