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人民文学》发表评论,谈《十八岁》这篇小说,称赞小说写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和随遇而安”。
雷达在《文艺报》发评论,说“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启示录,引发了读者对成长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
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一名十六岁来自京城
“这篇故事,对于十六岁的我,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我也幻想过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么精彩纷呈,我也曾想能早日脱离机械化的学习生活,但这篇故事所呈现的残酷无情的世界,让我怀疑我是否有勇气在不久后踏入成人世界的门槛。”
[“你上哪?”
“随便上哪。”
“你到什么地方去?”
“开过去看吧。”]
“我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少转弯,也不知道前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走过去才知道。”
十六岁的学生写的真诚而真挚,也让李陀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大部分的评论家,都是站在高于18岁的年纪来思考这篇小说。
这名十六岁的学生,却是以低于18岁的视角阅读。
这就让李陀觉得《丑小鸭》的编辑们真有些别出心裁。
给文学界提供了更多阅读《十八岁》的视角。
这样铺天盖地的阵仗,只是《十八岁》这篇小说在国内火爆的冰山一角。
京城,燕京饭店。
这里今天由《花城》举办了一场作品讨论会,讨论内容即是江弦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至于在场阵容,说是群贤毕至也不夸张,王、蒋子龙、陈建功、汪曾祺、张洁、徐迟、史铁生文坛如今这些个中流砥柱,几乎都跑来给江弦撑场子,这样的阵容,换任何一个别的作家,都不可能这么轻易的凑齐。
江弦出国这么久,已经很久没参加国内的文学活动,这次再出席这次座谈会,一下子注意到文坛多了很多新面孔。
比如身着军装的军旅作家:莫言。
今年,他凭借一篇《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冯沐亲自为他在京城的华侨大厦举办了一场莫言创作研讨会。
莫言对《十八岁》这篇小说的评价很有意思。
到他发言的时候,他略显紧张的将江弦评价为
“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这个说法是很独到的,“清醒的说梦者”,这立马就吸引了与会者们的注意。
在接下来的发言里,莫言更是毫不吝啬的称赞《十八岁》这篇小说。
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能想出这样的评价,没有人会觉得莫言在捧江弦的臭脚,他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十八岁》这篇小说。
座谈会开了一下午,临近尾声,《花城》苏晨忽然对着江弦发难:
“江司令,我们这些人说了那么久你的这篇小说,说够了,也说累了,到最后,要不你自己来谈谈?”
这说法马上得到了其他同志们的纷纷响应,都嚷着要江弦自己讲讲。
这也无可厚非。
作品讨论会,于情于理作家都应该自己来讲讲自己的作品。
江弦当然也早有准备,他非常松弛的往前弓了弓身子,淡淡道:
“如果要我问我自己怎样评价自己的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要说”
“写得真好,写得确实好!”
这说法立马惹得一群人哄笑。
他的自我欣赏中带着惹所有人喜欢的幽默,所以没有一个人会觉得江弦自负。
“简短的收个尾吧。”
江弦语气轻松:
“我给苏晨同志讲过,我是以一则抢苹果事件的新闻为蓝本,迅速创作了这篇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其实今天开作品讨论会,我的内心是有点抗拒的。”
“因为在大部分先锋实验小说作家的眼里,文本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才重要。”
“所以挖掘小说深刻的内涵,是不是反而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我花了几天才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个道答案就在这篇小说里面:”
“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忽,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全场默然。
下一刻,掌声如潮。
讨论会结束以后,江弦慢悠悠和王在走廊里聊着。
“国庆去看阅兵不?”王问。
“看阅兵?”
江弦想了想,有些心动,又摆摆手,“还是算了,估计特挤,我这人不爱挤。”
“.”
王奇怪的看他一眼,“你要是想去,当然能给你安排个地方。
好歹你也是一副处干部。”
“我都忘了这茬了。”江弦一拍脑门。
天天在《人民文摘》呆着,都差点忘了他可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
“你去看看吧,哼,有个惊喜给你。”王故意卖个关子。
第415章 捡大漏
“惊喜?”
江弦不明所以。
王这个人就是太浪漫主义,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还是写文章,都是如此。
江弦实在是想不通,一场阅兵,能给自己个什么惊喜?
又过几天,江弦应邀来到《红楼梦》的取景地。
“江老师,您来了。”一名工作人员很快过来接待。
“嗯。”
江弦点点头,四处打量,这地方是京城西郊的农村,剧组在这儿简单布了景,旁边儿还有不少的老百姓围着看热闹。
这地儿只是《红楼》取景地的一处。
据说,为了拍摄这部前所未有的《红楼梦》电视剧,王扶林带着剧组曾到全国10多个省市、40多个地区和200多个景点进行选景。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江弦很快和几个老头儿坐到一起。
“这都是咱们《红楼》剧组的顾问。”人家给他介绍说。
“嗯。”
江弦点点头,他已经从一群老头儿里面看着了相对还比较年轻的凌解放,也就是作家二月河,虎背熊腰的。
“凌老哥。”
“哟,江弦同志来了。”
凌解放和江弦打个招呼,去美国之前两人已经有过一面之缘,彼此认识。
凌解放这一声招呼,吸引的一帮红学家们目光刷一下全朝着江弦聚过来。
江弦再一看,这么些红学家里头,自己的几位老师悉数到场,曹禺、沈从文、吴组缃
“老师。”
江弦恭恭敬敬的和几位老师打声招呼,对方都微笑点头示意。
王扶林很快过来。
他人看上去消瘦了不少,走过来笑嘻嘻作个揖,“今儿麻烦各位过来,主要是麻烦各位看看咱们的演员,也看看咱们演员的表演到底是否符合角色,如果不合适,我们一定得趁早换掉”
《红楼》的拍摄任务,作为全国人民都紧盯着的大事儿,自然得随时向全国人民汇报拍摄进度。
此前演员确定下来以后,演员们的名字和照片便纷纷登上了各大报纸,在国内掀起巨大的讨论。
当然有骂的。
虽然在后世,这版八七版《红楼梦》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饰演者陈晓旭、欧阳奋强和邓婕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天选之人,不可替代。
但是电视刚播出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刚播出的时候《红楼梦》根本没获得这样的肯定。
相反,争议声不断,报刊、广播连篇累牍地报道各种评价,批评声不绝于耳。
这种批评从选角就开始了,这次《红楼梦》演员名单一公布,争议巨大,剧组直接被骂翻了。
像是争议最大的,批评最猛烈的一条:陈小旭不够美!
“找的啥演员啊,外形还比不过薛宝钗,就连丫鬟晴雯这些人都比她美!”
“林黛玉怎么是个三白眼?”
“这演员鼻子太尖了!”
“陈小旭这个演员笑起来,一露出牙齿,哪有林黛玉的半点仙气?”
诸如此类的意见和声音到处都是。
王扶林也被这么铺天盖地的骂声骂怕了。
慌忙之下,只好赶紧请顾问团的这帮定海神针过来给他稳稳军心。
江弦跟在一帮老头子中间,在片场旁边站好,演员们很快粉墨登场。
他马上注意到主角陈小旭。
姑娘估计是被喷出心理阴影来了,演林妹妹笑的时候,不是用扇子挡着嘴,就是用手背挡着嘴,死也不让自己的牙齿露出来。
顾问们在剧组呆了三天,看了三天的拍摄。
最后坐到一块儿,一个人坐一个小板凳上开会。
“这个,演员们都很好,但是表演还是太浮于表象了。”曹禺点评说,“我拿林黛玉的演员这位女同志举个例子,演的有点小家子气,林黛玉是什么身份呢?是贵族小姐,这样子演,就没有演出那种寄人篱下的心理状态,也没有演出反叛精神,更没有演出林黛玉作为诗人的内在追求与高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