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26节

  “真的让我来?”

  蔡朝东完全没想到,江弦会推荐自己来讲《理解万岁》的内容。

  就像是迪厅、酒吧永远都想不到,干掉自己的居然会是公交车。

  “不行不行,我没这个能力。”他本能的推辞。

  江弦马上给他通个电话过来。

  “朝东同志,你要想一想,我是让你替前线的将士们讲讲心中的哀愁,这样的理由,你也能拒绝么?”

  “我”

  蔡朝东马上犹豫。

  鲁迅先生的名言精辟: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让蔡朝东替自己去做报告,他一定会不同意;但若是换个说法,让他明白这不是为了江弦也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前线将士,他就会觉得这是调和的,愿意去了。

  报告团组建的很快,说是一个团,其实也就是江弦和蔡朝东。

  蔡朝东看了江弦的录像,自己试着讲了几次,又给江弦和新华社的人内部讲了几次,效果很好,很快就有了几分江弦当初的那种感觉。

  把这摊子事儿交给蔡朝东,江弦回归到《最后一个匈奴》的写作上。

  《延河》那边时不时就给他写信,有时候是陈忠实,有时候是路遥,有时候是贾平凹。

  三驾马车轮番关心真让江弦有些吃不消。

  他也知道,这是人家怕他把约稿的事儿给忘了,明里暗里的提醒。

  江弦不拖着,耗费这么久的时间,《最后一个匈奴》已经完成的差不多。

  在一个阳光充沛的午后,他带着一沓厚厚的稿子骑着自行车出了门,上邮电局去寄稿子。

  写作品这么多年,大部分时候江弦的稿子都是他送到编辑部,或是别人帮他转交给编辑部,自己投稿的次数不多,都是给《收获》。

  这一次,却是给《延河》。

  邮电局的工作人员看着这切糕一样厚的稿子,人都傻了。

  “这么厚?你难道是写了什么文学作品?”

  “嗯。”江弦并不否认,“试着投投稿子。”

  “哟,了不起!”

  “没什么,一点爱好。”

  对方打开话匣子,笑道:“我平时也爱好写作,也投过稿,虽然没写过你这么长的,不过我在《丑小鸭》上过过一篇稿子.”

  江弦一闻就清楚,这绝对是个逼王。

  但他相当配合,竖起大拇指恭维。

  “厉害,厉害。”

  对方脸上立刻露出几分矜持的笑容,那笑容里面藏着几分骄傲。

  他摆摆手,收好信件。

  “有机会一起交流。

  对了,你留个名字。”

  “我叫江弦。”

  “哪个江?”

  “水工江。”

  “哪个弦?”

  “弓玄弦。”

  “.”

  吧嗒。

  工作人员钢笔一下子掉在桌上,抬头再看一眼江弦,目光兴奋中带着几分期待。

  “江弦?你、你是那作家?”

  “.”

  “就是写《花环》《红高粱》的那个。”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我,但是《花环》和《红高粱》倒的确是我发表的。”江弦露出一个矜持的笑,那笑一如刚才对方脸上模样。

  “我是您的读者!”

  对方挠一挠头,站起身,一脸亢奋。

  再一想,自己刚才在人江弦面前耍大刀。

  哎呀,尴尬尴尬。

  他老脸一红。

  不过这点小情绪很快被喜悦取代。

  不提了不提了。

  反正他脸皮厚。

  人江弦肯定也懒得搭理。

  “您能给我签个名么?”

  “成,没问题。”

  江弦刷刷给他写了一个,这才告辞。

  对方一通感谢,美滋滋的收好签名,回想着与江弦同志的这次邂逅,真是美妙

  对了。

  他猛地想起。

  这回江弦过来可是投稿。

  这岂不是说。

  这位作家下部巨著马上问世。

第333章 “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

  河南那边。

  这会儿还没有“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说法。

  不过河南当地的领导,以及登封县的主政张耀庭,已经嗅到了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对发展当地经济的意义。

  张耀庭根据上方指示,马上接续起少林寺的香火:

  首先,给坚守的僧人,每人每月发放20元生活费和26斤粮票。

  然后,向省交通厅申请13万,修建少林寺有史以来第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

  最后,指定文化局、广电局搜集少林寺资料,对少林拳法进行专题研究。

  一时间,登封真成了一块人人向往的武林圣地。

  《少林寺》上映一个月后,热浪持续走高,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使劲儿排片。

  这可把送拷贝的同志给忙活晕了。

  骑摩托车送的还好,骑自行车的可受罪了。

  一份拷贝大盘子好十几公斤重。

  这年代拷贝有限,大伙忙活的在各个影院来回送,这一下子给累倒一大片,没累倒的看见这情形,也赶紧撂挑子不干了。

  这还送啥?

  再送得把他们送拷贝这些人给送走!

  人又不是美团小哥,没人愿意卖这个命。

  反正影院是公家单位,个个都有编在身,我哪怕不送,那工资你还不是照样得发我?

  这一撂挑子,电影院急了。

  广州,新星电影院。

  经理看着外面快把售票亭给拆了的观众,脑袋后面蹭蹭冒汗。

  “这怎么办?”

  “片子都播不出来,我去哪里给他们弄票。”

  他们电影院,几个送片员已经撂挑子了,《少林寺》的电影处于一个播出不了的状态。

  所以影院外面的观众现在买不着票,一个比一个急。

  别说外面了,影院里观众们也等着呢。

  大冬天,南方也没暖气,观众们一个个坐在影厅里,呵着气跺着脚,守着银屏上面“拷贝尚未送到”的字样。

  等候的耐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的消失,各种难听的骂声不断在观影厅内部回荡。

  “小刘!”

  “小刘!”

  影院经理没了办法,亲自跑去送片员的家里。

  “小刘啊,身体怎么样呢?观众们都等着看电影呢,你可不能不去拿啊。”影院的经理连说带劝,语气那叫一个卑微。

  送片员小刘反倒一脸领导模样。

  任经理好说歹说,毫不在意。

  甚至忍不住道:

  “领导,真不是我说,这么火的片子,你们上面这些人为什么就不能多订一点拷贝?

  是,你们是省了钱了,创收了,可是我们下面这些送片的呢?

  我俩腿都快跑出火星子来了!

  你们是完全不考虑我们的死活。

  非要我们这些下面的人跑断腿。”

  送片员小刘宣泄一通,最后脸一扭,“现在这个情况,反正我是不干了,这比《庐山恋》那会儿都累。”

  “拿出一点服务群众的精神嘛。”

  影院经理强颜欢笑着求他,不时用手绢擦擦脑袋,大冬天给他急的满头大汗。

  “再说了,订购的事儿那也不是我定下来的,小刘,你要知道,我也就是咱们影院的经理,哪有这个资格决定拷贝订购数量,那是更上面的领导算出来的。”

首节上一节326/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