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69节

  听到江弦的话,徐中玉叹了口气,“我过几天就要回上海了,应该看不到你这篇小说完稿了。”

  说着,他话锋一转。

  “不过我有预感,你这篇小说如果发出,一定又是一部轰动整个文学界的巨作。”

  徐中玉从事文学工作这么多年,专业素养丝毫不亚于一名文学期刊的老编辑,在以往面对作者的时候,他很少会把话说的这么满,对一部作品极尽赞美,更何况江弦这篇小说才刚有了个开头而已,凤头猪肚豹尾,江弦这篇小说充其量只有个凤头。

  但对于徐中玉来说,一方面《外婆桥》中江弦所展露的文笔让他对江弦完全的信任,另一方面,他难以抑制自己对这个开头的欣赏和推崇。

  对于“寻根文学”这个题材,江弦就像是高超的医生一样,手术刀把握的相当精准。

  这篇小说的开头,写的如《百年孤独》一样,实现了幻想和现实的结合,不过江弦在继承马尔克斯思想的同时,又进行了自己的创造。

  接下来几天,江弦继续抄写脑海中那部“寻根文学”代表作,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巨著。

  其实符合江弦要求的小说还有一部。

  他向系统输入指令的时候,挺担心系统将这篇小说派发给他

  《白鹿原》

  陈忠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辞职在家、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一个人缩在破落小院儿,潜心创作出的压棺巨著。

  这部小说把陈忠实都给掏空了。

  开头即借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典型:“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在“寻根文学”的思潮中,很多中国作家都模仿《百年孤独》,但最终只是学会了那个著名的开头。

  《白鹿原》的写作却是真正渗透到了骨子里,在中国的传统和历史土壤中扎下了根。

  不过陈忠实宣称,相比于《百年孤独》,影响他更深的是另一部“寻根”的拉美长篇小说《王国》。

  这天,江弦一如往常的准备着稿子,葛尤找上他的家门。

  “你咋来了?”

  “出事儿了!出大事儿了!”葛尤慌慌张张,怀里揣着一册杂志。

  “啥事儿?”江弦奇怪。

  葛尤没有回答,从怀里掏出一份杂志递给他。

  “江兄,你看看这个。”

  “什么东西?”

  江弦满脸奇怪,取来一看:

  《读者文摘!》

第291章 三条意见,条条见血

  葛尤带来的是今年3月上旬的《读者文摘》,也就是后来的《读者》。

  这份杂志去年4月创刊,双月刊,共48页,价格3角。

  创刊号封面追随《大众电影》的步伐,用明星照片,西影厂演员娜仁花。

  因为觉得她不施脂粉,很干净,但没有标她的名字,题为“向往”。

  形式就是抄美国的同名杂志,走文摘的路子。

  为了做发售宣传,他们的人还特意在《光明X报》上登了广告,附上了首期的目录。

  首期就放了几篇重量级文章:《“XXX”之死》《“X大X军”的最后八年》《X委第一X记》.

  上面的看到这几篇文章,都傻了。

  你们这个什么文摘这么勇敢的吗?

  立马下文询问,不过问得很巧妙:这本新办的杂志《读者文摘》有什么背景?

  主编曹克己很清楚自己啥背景都没有,立马认怂。

  先是代表全社向上级做深刻检讨,把责任扛到了自己身上,又删掉了所有敏感的文章,杂志这才得以出版。

  不过之后还是充斥着很多吊人胃口的文章,像是《XXX的风流韵事》《XXX的未解之谜》《XXX说不出的真相》.

  这一类文章加上文摘的形式,《读者文摘》上市后很受读者们的欢迎,首期发行量只有3万本,到了第七期的时候,发行量已经从3万本攀升到了14万本,并持续增长着。

  不过《读者文摘》和江弦目前并没有什么交集,之前江弦也是奉行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理念,没去搭理过这册杂志。

  “《江弦不得不谈的爱:从文学走向爱情》.”

  江弦坐在沙发上,捏着《读者文摘》,一脸懵逼的看着这篇文章。

  他快速的读了一遍,文中写的的的确确是江弦,写的是几段江弦的爱情故事,说这个江弦,插队下乡的时候,和当地公社农民的家的女儿谈了朋友,后来便偷尝禁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再往后几经波折,分分合合,写的那叫个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后来又讲,老乡为了阻止江弦和闺女在一起,把闺女关在家里不让她出来,又骗江弦说她闺女已经病死了。

  江弦一夜白发。

  后来两人又重聚,他欣喜之下,头发又瞬间黑了过来。

  中间还穿插了一段火辣辣的描写。

  写的完全是处男文学。

  什么大战一夜.

  江弦看的满脑袋汗。

  放谁也经不住这么造啊!

  总而言之,就是利用了江弦的名字。

  加上这个男主角热爱文学,文章有很强的误导性,读者一读,觉着这可能就是江弦的秘事。

  “这是我?”江弦放下杂刊,抬头看向葛尤。

  “这不是你?”葛尤反问。

  “这特么就不是我!”

  “这就是你!”

  葛尤说着,一拍脑门,“哎呦,江兄,我也知道这写的不是你,可大家伙就相信这是你。”

  “.”

  江弦那叫个无语。

  这种事他之前就听说过:捏造名人的生平。

  老前辈里面,巴金碰到过这种事、茅公也遇到过,就连茅公去世以后这些人也不放过他,捏造和他老人家的谈话录,大肆在杂刊上面发表,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臆想捏造。

  除了这两位老前辈,还有像是:《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史铁生与生命奔跑,每次心跳都是一座路标》、《周国平重返幸福:命运把最适合的女子给了我》.甚至有《腾格尔轮回的天唱,唱不完永生的父女情》。

  这些个文章,文字肉麻,内容多处失实,多为作者的臆想。

  杂志社就这样子大肆发表,可以说态度相当的不负责。

  “我看他们是销量太好,底气够足,都膨胀起来了。”江弦没好气的说。

  他倒也不太意外。

  《读者文摘》连他老人家都敢瞎写,写他个“江弦”当然是无所顾虑。

  “江兄,他们写的不会是真的吧?”葛尤贼眉鼠眼的试探着问。

  “你说呢?”江弦瞪他一眼。

  葛尤马上笑呵呵说,“鄙人倒觉得有可能,毕竟您女性角色每一个都写的那么好,很可能是生活中观察的细致哎呦。”

  他一脸吃痛的捂着脑门儿上被江弦弹了个钵儿的地方,谄媚着讨饶:“我这不是觉着您写的好么,哎呦,小金宝写的可太迷人了。”

  江弦轻笑道:“你这个家伙鬼迷日眼的,一点也不老实。”

  开玩笑归开玩笑,事情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的。

  江弦当即去楼下,给远在甘肃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打了个电话。

  很快接通,江弦道明身份以后,直入主题,质问《读者文摘》这篇文章是什么情况,不仅捏造他的生平,内容还严重失实,《读者文摘》必须在下一期公开向他道歉。

  那边也很重视这件事,很快有个男同志接起来,介绍自己是《读者文摘》的编委路鑫宇。

  对江弦的质问,路鑫宇完全含糊其辞。

  表示这不就是恰巧重了个名字嘛,不用大惊小怪、上纲上线。

  对面耍无赖,这边接电话的江弦满脸“是故意还是不小心”的表情。

  “你是说你们发这么一篇文章纯属巧合?”

  “是的,我们也没想到会对您造成困扰”

  “我去你妈的。”

  江弦脱口而出就是这么一句。

  路鑫宇直接懵了。

  你、你、你一个大作家,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江弦才不在乎,张口就是一连串的雷军小连招,劈头盖脸一顿骂。

  词儿挺脏,话儿挺密。

  王大姐都匆忙给她儿子捂上了耳朵,生怕祖国的花骨朵就这么长歪了。

  越是什么文人雅士,那就越是会骂人。

  且不说诸葛亮舌战群儒。

  就说鲁迅先生,怼天怼地怼空气,对夕日的好友林语堂也毫不客气,大骂“你算什么东西!”,骂完以后还要在日记里来上一句:鄙相悉现!

  林语堂先生也不甘示弱,在日记写:“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喜欢在名字上头玩儿脏的是吧?”

  江弦骂了个痛快,最后给路鑫宇撂下一句,“行,你们等着。”

  说罢,电话便被挂断。

  千里之外的甘肃,路鑫宇脸黑的跟锅底似得,被江弦骂的他血压都高的不行。

  “球娃!”他嘟囔一句。

  最近的文化界中,江弦无疑是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作家。

  一部《高山下的花环》收获赞誉和鲜花无数,一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又向读者展示了他磅礴而扎实的文字功底,维持着他在读者当中极高的热度。

  他们《读者文摘》这次发这篇文章,说白了就是为了蹭流量。

  用重名的事情打个擦边球,即便江弦本人有意见,他们也有解释的办法。

  至于江弦说让他们“等着”。

  路鑫宇心里是有些忌惮,但也没太在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首节上一节269/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