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67节

  “百年孤独?”

  徐中玉觉得这个翻译倒还非常的生动,不仅准确的传达主题,且颇具韵味,具备一定的语言美感。

  “信、达、雅!”

  江弦的翻译水平又让徐中玉感到惊喜。

  他畅想着将来“百年孤独”这篇小说如果有机会传入中国,采用江弦所翻译的这个小说名未尝不可。

  “.《百年孤独》出版以后,在西方畅销获得极大的畅销和赞誉。

  据我所知,这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进行独特研究之后,创作出这部厚重的作品。

  我在被这部巨作震撼的同时,也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我们国家有着浩渺的历史和文化,那就更应该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寻找中国文化之根!”

  徐中玉双眸愈发的明亮起来。

  他喃喃念着江弦所写的那一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行字写的有点潦草,可却在徐中玉眼中分外的清晰,并且获得了他极大的认可。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文学举步维艰,这种困境来自于作家们对中国文学的否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徐中玉急不可耐的继续往下阅读:

  “.有人说我是新现实主义,这问题我说不清,我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我也曾经接受过外国文学的影响,包括‘意识流’的作品的影响,就是现在的某些作品当中,也有外国文学影响的蛛丝马迹。

  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要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这种现实主义是容纳各种流派的现实主义,这种民族传统是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路子应当更宽一些。”

  将整篇文章看完,徐中玉合上硬纸本,腾一下就站起来了,脸上混合着一种震惊与亢奋的奇怪表情。

  他一拍大腿,“好一个寻根!”

  谈现代派嘛,当然不能把自己标榜为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

  太局限了!

  我们不是接受,我们是把它结合一下,变成我们自己独创的东西,变成嗯,中国特色的东西。

  文化寻根!

  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现代意识,一下子就仿佛成了一条可行之路,而且是一条能让一群理论家大呼小叫的道路,颇具石破天惊之感。

  徐中玉回忆着文章中的内容,汹涌澎湃,拍案击节。

  同为理论研究学会的黄药眠这时候拐过来。

  他找了半天徐中玉都看不到他的人影,这会终于在这里看到他。

  “徐老先生,你又不是个大姑娘,怎么还躲在这里不敢见人?走走走,吃饭去。”

  “你就知道个吃。”

  徐中玉正滋溜滋溜美着呢,毫不客气的怼了打搅他的黄药眠一句,顺便炫耀的抬起手上稿子,“老黄,我今天看这么一篇文章,比吃他个十顿山珍海味、满汉全席都要过瘾。”

  “哟呵。”黄药眠来了兴趣,“什么文章?”

  “我和江弦约的一篇稿子。”

  徐中玉回答说,“这个江弦,虽然还很年轻,但他的文学意识可比很多中文系的教授还要高远。”

  他这番话可以说不吝赞美。

  黄药眠听完以后吃了一惊。

  顿时好奇江弦究竟是在这篇文章里写了怎样的观点,才能从徐中玉的口中获得这样高的评价与认可。

  “写的什么东西?”

  “是他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真知灼见,江弦这个年轻人,对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的困境,分析的可以说是鞭辟入里。”

  徐中玉回忆着文章的内容,大概给黄药眠讲了一遍。

  “他的一个新观点挺有意思。”

  “什么观点?”

  “他认为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徐中玉把印象极深的一些观点给黄药眠讲了一遍。

  “文学有根.”黄药眠眼前一亮。

  他念叨着这个词儿,踱了好几圈,忽的顿足,“好!”

  “好一个文学寻根!”

  我们一直说我们的作家都很‘贫困’,这是一种精神贫困,可是我们面前就有一块儿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如果把文学创作扎根于其中,何愁不能脱贫!”

  黄药眠越说越激动,“这个观念如果能被宣扬开,我看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后,中国文坛又会有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要流行起来寻根文学。”

  “寻根.寻根文学”

  徐中玉听得也是心潮澎湃,尤其是一听黄药眠直接大胆预测,江弦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寻根文学将成为文坛新的文学思潮,就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触动,他把手上硬纸本一扬:

  “快、快找个传真机,把这篇文章传回上海,尽早发表!”

  “我去找人去安排一下!”

  “哈哈,寻根文学,这个旗子能够打响,以后的文坛可热闹了。”

  徐中玉激动的笑了几声,又猛然想起什么,“老黄,走,我们再去找江弦,和他再好好聊聊这个寻根文学,再听他好好讲讲。”

  “对,快去!”

  黄药眠跟徐中玉俩老头儿一块儿找到江弦的家里,一见着他就喊:“小江,好!你很好!”

  “嗯?什么很好?”

  “你的文章啊。”黄药眠激动的拍了下江弦,他在来的路上便将这篇《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读了一遍。

  “你的这篇文章,你说的这个寻根文学,精彩,真是精彩,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这篇文章一定能载入史册!”

  “呃。”

  正准备做点饭吃的江弦也是忍不住面露喜色,听着这两位理论界的大佬这样夸赞自己,内心竟也有点小激动,心情就如同上学时候被老师表扬了一样。

  徐中玉之前介绍过了,黄药眠也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曾经香港文协的主席,桃李遍布天下。

  “您二位过奖了,我就是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他自谦说。

  “你这点心得体会太了不起了!”

  徐中玉扯着嗓子说,“这个寻根文学的大旗如果打响,那就是推动起了一场新的文学思潮啊!”

  他这一番话,听得江弦一阵心驰神往。

  卢新宇为什么全国闻名,就是因为一篇《伤痕》意外的开启了伤痕文学的文学思潮。

  他这篇《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若是推动开启中国文坛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那他在国内的名望和声誉至少能上升一个档次。

  “你才这么年轻。”

  黄药眠满眼欣赏,“我以前只知道你作品写的好,不知道你对文学理论也理解的这么深邃。”

  徐中玉说话更直接,“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我们文艺理论学会?”

  “对,你应该来我们文艺理论学会。”黄药眠被徐中玉一提醒,马上跟着劝起了他。

  “这”

  江弦有些迟疑,“不太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

  徐中玉皱起眉头,觉得江弦是怀疑他们学会的“权威性”,介绍道:“你不要有顾虑,我们是全国性的专业学术团体,受多部门监督管理,会内网聚国内绝大多数文艺理论的专家学者。”

  “只要你点头答应,我们就给你安排入会,你放心,我和徐老先生这点能力还是有的。”黄药眠苦口婆心的劝说着,“像你这样的人才,应该被吸收进我们的队伍里。”

  “还是算了。”江弦拒绝了两人的热情邀请。

  他和理论研究学会又不熟悉,和徐中玉、黄药眠也只是萍水相逢。

  这年头形势那么微妙,加入中作协他没顾虑,加入中国笔会中心是出于对巴金的信任,这个理论学会,既然他不熟悉,那还是不要掺和进去比较好,谁知道他们又是哪个“山头”的。

  “唉,好吧。”

  徐中玉和黄药眠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没想到还有他俩一块儿劝说都不给面子的人物。

  倒也不至于对江弦产生什么意见,今天这一篇《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拉江弦入会只是锦上添花。

  正是饭点,江弦把这两个老家伙喊进家里,亲自下厨招待一番。

  话题就没离开过“寻根文学”。

  “现在一想,倒是能从很多你的作品里找到‘寻根文学’的影子。”徐中玉说。

  他掰着手指头一篇篇的数,“《棋王》、《伏羲伏羲》.近来好像没有。”

  “江弦,照我看,光有一篇理论文章还不够。”

  黄药眠在一旁开口,“老徐说的那些小说发酵期都已经过去很久了。

  你既然会写,就应该跟《伤痕》、《剪辑错了的故事》一样,写一篇文化寻根的小说,和这篇文章一同发出,把寻根文学带进大众的视野,彻底立起寻根文学的大旗!”

  “写一篇寻根文学的小说?”江弦嘀咕一声。

  这还真是巧了。

  就在刚才回家路上,他脑中久违的弹出一条新的合成序列。

  是如《花环》一样自选合成方向的合成序列,然而对于合成方向,他良久都没做出选择。

  此刻听了黄药眠的建议,索性不再犹豫,直接输入“寻根文学”的指令。

  脑海滴的一声,小说合成直接完成。

  “【土匪】+【抗日战争】=中篇小说”

  (诺奖颁给了韩江。

  她那篇《素食者》感觉不是她最好的。

  过段时间写一篇我认为她的代表作给江弦抄抄。)

第290章 还好不是《白鹿原》

首节上一节267/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