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29节

  “少先同志。”冯沐喊出了对方的名字,他仍和平时一样紧锁着眉头。

  “你怎么找上来了?”

  “冯沐同志,我来给你送篇稿子。”

  靳少先开门见山,从挎包里取出一沓手稿递了过去,“难得的好稿子,你一定要看看。”

  冯沐平时工作多,不过靳少先极力劝说,加上他本人也是《十月》的编委成员,只好从他手中接过这篇手稿,顺便问。

  “这是谁的稿子?”

  “江弦同志的。”靳少先说。

  冯沐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再低头看向这篇手稿:

  “高山下的花环,江弦”

  冯沐一下就来了兴趣,“这样看来,是你们《十月》约到了这小子的小说?”

  “张守仁同志和他约的,我们编辑部的同志都看过了,一致认为是该发头条的好稿子,准备隆重推出这部佳作。”靳少先兴奋道,“这次过来,是想请冯沐同志你看过以后,帮江弦同志写一篇文学评论。”

  冯沐作为《文艺报》的主编,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一生著有多篇文学评论集,像《繁花与草叶》、《耕耘文集》、《冯牧文学评论选》.

  “小说写什么的?”

  “是一篇军旅题材小说。”

  “军旅题材?”冯沐诧异,他可没听说过江弦还会写这种题材。

  靳少先看出他的诧异,评价道:“其实也不奇怪,江弦同志的创作题材,大多都是敏感的大题材。

  他尤其喜欢写人物内心矛盾,只不过这一次,他把内心矛盾写到了军旅小说的这个题材里。”

  “内心矛盾?”

  冯沐越听越对这篇小说感兴趣。

  “我先看看吧。”

  他应下此事,很快看起稿子,被稿子内容吸引进去。

  “在哀牢山中某步兵团三营营部,在赵蒙生的办公室里,我和他相识了。

  寒暄之后坐下来,便是令人难捱的沉默。

  赵蒙生是这三营的指导员,他出生于革命家庭,其父是位战功赫赫的老首长,其母是位“三八”式的老军人,两年前,在南方他荣立一等功。

  两年多来,他毫不艳羡大城市的花红柳绿,默默地战斗在边陲。

  另外,他还动员他当军医的爱人柳岚,也离开了大城市来到这边疆前哨任职。”

  小说的一开始是一章“引子”,这“引子”是以创作者的口吻开始讲述。

  “我”显然是一名作家,前往南方采访。

  至于赵蒙生.

  凭借这短短一段介绍,一个将门虎子的形象已然在冯沐的脑中成型。

  不过接下来,江弦话锋一转。

  “在未见到他之前,军文化处的一位干事简介了上述情况之后,对我说:你要采访赵蒙生,难啊!他的性格相当令人琢磨不透。他的事迹虽好,却一直未能见诸于报章,原因就是他多次拒绝记者对他的多次采访!

  脾气怪?搞创作的就想见识一下有性格的人物!

  见我执意要去采访,文化处那位干事给赵蒙生所在团政治处打罢电话,又劝我说:同志,算了,别去了,去也是白跑路。团政治处的同志说了,三天前赵蒙生刚收到一张一千二百元的汇款单,那汇款单是从你们山东沂蒙山区寄来的。赵蒙生为那汇款单的事两宿未眠,烦恼极了!

  一张汇款单为啥会引起将门之子的苦恼,这里面肯定有文章!于是,我更是毫不迟疑地乘车前往。”

  在冯沐看来,江弦绝对是相当会写开头的人。

  一上来便干脆利落的制造悬念,把赵蒙生这个人物讲述的谜云重重,惹得读者忍不住便要接着往下看。

  接下来更是保持着这样的节奏。

  赵蒙生要给“我”讲讲自己战争经历,不过在讲之前,他又吊胃口的提出三点要求:

  1,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打扮这个朴实的故事。

  2,请不加粉饰地把故事记录下来。

  3,在这个故事中,赵蒙生和他妈妈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请不要对任何人进行美化。

  如果说要求1和要求2还好理解,要求3显然是最让读者,也是让冯沐感到困惑的一条。

  怎么会有人希望作家不对他笔下留情?

  更何况,这个赵蒙生,难道不是一名战斗英雄?

  “以下,便是赵蒙生的讲述。”

  “引子”戛然而止,小说的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九七八年。

  我离开军政治部宣传处,下到九连任指导员。

  我原来的职务是宣传处的摄影干事,那可是既美气又自在的差事。我不过是个“二混子”。加上我跟宣传处的几位同志关系处得也不太好,我要求下连任职,是他们巴望不得的事。

  当团里用小车送我到九连走马上任时,我随身只带着个小皮箱。皮箱里装着一条大中华烟,还有一架“YASHIKA”照相机。

  那架进口照相机,是我八月份回家休假时,妈妈托人给我从侨汇商店里买的。当我把公家的照相机移交之后,高兴时我还可以玩玩这台“YASHIKA”.”

  正如“引子”的最后一句话所说,小说的“我”换成了赵蒙生。

  冯沐像是听故事一样,听赵蒙生缓缓讲述这个故事。

  他一页页的翻看着,越看眉头锁的越紧。

  所谓的战斗英雄赵蒙生,在他自己所讲故事的一开始,形象实在是有些卑鄙以及不堪入目。

  在小说的主人公当中,赵蒙生属于最特殊的那一类。

  他是属于带有反面性质的主角。

  而且是不同于普通翻转式的人物设定。

  一般的普通翻转式,就是人物一开始就是好的,只是装作一副坏人的模样。

  电视剧《宝莲灯》都看过吧?焦俊恩演的二郎神,一开始都觉得是个坏人,结果到最后才揭秘,原来舅舅是个好舅舅,为这个家操碎了心。

  《黑神话》里的二郎神也是这个感觉,形象在最后一刻都完成了翻转。

  不过赵蒙生是属于那种成长式的反面主角。

  就是一开始他是真坏,自私自利到冯沐都看不起他,但是在经历过一次次战斗以后,赵蒙生的人格完成了升华。

  看完这篇小说,冯沐大为震动,坐在桌前恍惚许久,最后忍不住将其分享给了光未然。

  “你看看。”

  光未然同样深受震动。

  他和冯沐很快达成共识。

  虽然《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尚未发表,但称其为当下军旅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绝对没有丝毫夸张。

  “这小子这趟南边没白去啊。”光未然唏嘘道。

  冯沐点点头。

  他对小说里梁三喜这个人物印象颇深。

  记得他们作协这次在南方采访,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遗书,不少上面还沾着血迹。

  一次采访时,冯沐了解到一名连队干部,家是在贫困的山区,欠了许多账。

  临上战场前,他给妻子写了封信,在信中嘱咐妻子,如果自己战死的话,请她与母亲好好活下去,不要给国家和组织添麻烦,欠账的话就用自己的抚恤金去还。

  当时一大群作家,包括冯沐本人都深受震动。

  冯沐没想到江弦居然也记得这件事,还记得这么深刻,直接通过艺术糅合写出了梁三喜这个人物。

  6月10日,文学界被《京城文学》发表的《人生》震动了。

  在之前,中国小说带有明确的脸谱化的倾向。

  简单点说就是分好人坏人。

  而《人生》的高加林,他身上透露着思想的复杂、多变,真正的人恰恰便是这样的。

  就在《车水马龙》和《人生》的名号响彻文艺界之际,《棋王》杀青了。

  葛尤可算是回到京城,第一时间来拜访了一趟江弦。

  “江兄,我都瘦了。”

  “你看你这小身板。”江弦给他倒上虎骨酒,“来两口。”

  不久,《大众电影》的记者很快跟着谢晋一块儿找上了江弦的门。

  这会儿的电影,在上映以前,通常要提前几个月通过《大众电影》进行预热。

  记者不光和江弦聊《棋王》这小说,还请教起王一生的原型人物。

  《棋王》作为江弦的处女作,在他连珠炮一样接连推出热销小说以后,受到的关注反而比较少。

  关于小说原型,只有在此前的创作谈中江弦简单提过几次。

  他当时说,王一生杂糅了好几个棋手的形象,臧国柱是原型之一。

  “还有谁呢?”

  “.除了臧国柱同志,那有一个人叫何连生。”

  江弦回忆说,“这个人自小在京城长大,号称下遍京城无敌手,棋圈给了他个‘醉侠’的名号。

  一是他能喝,涮着羊肉,一顿能喝一瓶半二锅头。

  再是他下棋擅走怪招,棋路走得歪歪斜斜,像打醉拳。

  后来下乡,他去了云南,我听朋友讲,他每天吃不饱饭,一收工就是找吃的,五年没摸过棋子,还说:饭都吃不饱,还下什么棋”

  记者听得两眼冒光。

  今儿这趟算是赚了!

  谢晋也是一阵意外,他可没听江弦说过这些。

  拍一次《棋王》,谢晋几乎会了全国各路象棋高手。

  深感象棋的运道,被嗡嗡嗡斩断了这么一次。

  胡荣华此前是全国出名的十连冠,象棋界独孤求败一样的人物,人送外号“胡司令”。

  因为他比很多棋手都年轻,喊他大了小了都不合适,干脆就喊司令。

  这样一号人物,嗡嗡嗡以后巅峰不在,这几年全国赛,不败金身接连被破。

  象棋还真是从他开始衰落。

  以前的象棋第一人是老了所以下不了,后世的象棋第一人是牢了所以下不了。

  “《棋王》打算多会儿上映?”江弦和谢晋打听。

首节上一节229/6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