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264节

  “然后各省的下级书店开始纷纷进货,给这本书拓宽了销售渠道。”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很多机关单位在批量采购。”

  “据我所知,最开始是从咱们京城的很多涉外饭店开始的,他们批量采购这本书,给员工观看,让他们熟悉西方各国。”

  “然后慢慢的就延伸到了政府机关,厂办机关,高校机关等各大机关单位。”

  “而且不止是京城,包括魔都,江浙,闽粤,鲁省这些临海的省份机关,都开始采购了。”

  “很显然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他们要了解西方,你们这本书算是恰逢其时。”

  “他们这种采购通常就是几百上千本,光这些机关单位的采购量算下来,都给你们提供了几十万册的销量。”

  “再加上之前的读者群体和口碑宣传,就在今天报上来的昨天的销售总数,已经正式突破了百万册了。”

  赵主任给李长河跟刘宏图解释说道。

  听到对方的解释,李长河才明白了过来。

  他说怎么这么快就突破了百万册,原来被很多机关单位列入了采购图书里面。

  不过真要是这些单位的机关干部看了之后也挺好,起码能长长见识,不用像以前一样对西方迷之敬仰,然后在商业谈判的过程中把自己摆在弱势的位置。

  “老刘,这次我喊你过来,还有个事,就是咱们继续加印的事情。”

  “我看这股风潮还会继续发酵,就凭目前的销量走势来看,只怕接下来想要求购的读者还不会少。”

  “你看看我们加印多少合适?”

  虽然第二次加印的百万册还没完成,还在往市场快速的铺货,但是赵主任不得不思考,第三次加印的事情了。

  “这第三次加印我也说不好了。”

  “没必要加印太多了。”

  李长河这时候开口说道。

  “嗯?长河,为什么这么说?”

  听到李长河的话,刘宏图和赵主任都有些诧异。

  按照如今的销售情况,感觉这本书还会继续火爆才对啊。

  “刘主编来的路上跟我说了,第一次你们首印五十万册,然后又加印了一百万册,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市面上,即将有一百五十万册《大国崛起》了”

  “而根据我国去年统计的城镇人口数据,全国城镇总人口在1.7亿人左右。”

  “这已经近乎达到了100比1的比例,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面,有差不多有 1个人拥有《大国崛起》这本书。”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用数据的比例去套用这本书的分布,但是毫无疑问,这个数量其实我感觉已经到了书本传播的极限。”

  “剩下的读者,完全可以通过借阅传播的方式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即便是还有购买者,我认为也不太可能有巨大的风潮了。”

  “接下来的销量必然是细水长流,伴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恢复,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而慢慢销售。”

  图书销售这个东西,不可能说人手一本都买上,大部分人其实还是一本书借阅着看的。

  连人民文学这种便宜的杂志销量都只有一百多万,李长河估计《大国崛起》销量破百万已经是市场的极限了。

  后续即便是继续出货,也不会再有爆炸式的增长,毕竟说白了,国家的城镇人口和有阅读能力的人口数量摆在那里。

  农村人口这个年代会跑去阅读这种书的不是没有,但是数量是非常少的。

  跟新华书店的距离,购买的费用,以及对书本消息认知的渠道,都是限制农村人购买的重要元素。

  所以李长河其实不建议赵主任他们继续大规模加印。

  加印的数量多了,有很大的概率会堆积在仓库成为库存,然后只能随着阅读市场的扩张而消化。

  果不其然,听到李长河的分析之后,赵主任跟刘宏图若有所思。

  他们之前,还真没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过图书的市场容量问题。

  (本章完)

231.第230章 搬家

  231.

  李长河的分析,确实让赵主任和刘宏图没了之前的乐观。

  主要是他们也确实没有遇到过这种爆发销售的场面。

  短期内爆发销售的书不是没有,但是那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比如说伟人选集。

  而像《大国崛起》这种突如其来的畅销产品,也让他们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评估。

  在这之前,他们确实没有太考虑过所谓“市场容量”的问题,毕竟前些年在国内,哪有市场这一说。

  “我看这样吧,还是加印二十万册看看吧,如果销售放缓,这些就等读者们慢慢消化。”

  赵主任斟酌了一下,还是决定采纳李长河的建议。

  因为他觉得李长河说的蛮有道理的,国内的读者人数其实跟文化知识群体数量息息相关。

  像农村广大的人民群众,绝大部分对《大国崛起》这类的书是不感兴趣的。

  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有一定文化底蕴和阅读爱好的群体,这部分人主体就是学生和机关干部以及部分工人群体。

  而事实上接下来的这些天的销售确实如同李长河预料的那般,开始放缓了。

  虽然伴随着《大国崛起》口碑的发酵,每天畅销的册数依然是个不容小觑的数字,但是却没有最初那么疯狂的出货量了。

  而领了钱回到家的李长河又休息了几天之后,这天来到了张士奇的四合院。

  只是到了之后,发现囡囡正在院子里玩。

  “舅舅!”

  看到李长河进来,囡囡立刻开心的跑了过来。

  院子里,李晓君她们正在收拾东西。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看到李晓君她们,李长河有些诧异。

  她们不是回东北了吗?

  这才几天啊,就回来了?

  “在那边又没什么事,办完户口,我跟你姐就回来了。”

  “对了,长河,我正好有个事找你呢!”

  “还记得我们屯子的生产队长,我那个三大爷吗?”

  “陈西岭是吧!”

  李长河当然记得他,说起来当初李晓君分家,还多亏了他出面。

  后来李长河弄回来的人参,也是他给找的路子。

  这人还是有一定的见识的。

  “对,这次我回来之前,三大爷找我了,让我给你带个话。”

  “他让我问你还要不要那种百年老参?”

  “百年老参?”

  “他打听到了?”

  李长河若有所思的说道。

  “这样,你跟我说说,具体怎么回事?”

  “这个,得从我办户口那事说起。”

  时间回到几天前。

  陈爱国在李晓君的提醒下,一大早起来,就去办理迁转户口的手续。

  其中第一站自然就是大队。

  大队里面,陈西岭正在看报,看到陈爱国走进来,看了他一眼。

  “爱国,我听说你这次回来可了不得啊,还带了外国表?”

  “大爷,都是长河送我跟晓君的,我们自己又没钱买。”

  “大爷,我来办个手续,你帮我开一下吧。”

  陈爱国随后将自己的粮食关系和户口关系迁移调令给陈西岭递了过去。

  陈西岭接过去看完之后,面色有些震惊。

  “爱国,你这是要吃上京城的商品粮了?还当了兵?”

  陈爱国给刘满堂开车,进的是司机班,但是组织关系上还是属于部队,就像文工团一样,只不过他属于后勤兵。

  “嗯,那边家里正好有亲戚,就给我安排进去了。”

  陈爱国低声的说道。

  随后又冲着陈西岭说道:“大爷你可得帮我保密这事别往外说。”

  “是晓君家的亲戚平凡回城了?”

  陈西岭这时候正色的问道。

  “是她一个表舅,是个军官,我就是给他开车。”

  陈爱国低声的说道。

  陈西岭若有所思,能陪车和司机的军官,级别肯定不低啊。

  陈西岭这时候又想到了当初李长河来的时候那股风范。

  对他当时的说辞,陈西岭心底并没有完全信,是有几分迟疑地。

  毕竟说白了,家里真的要特别厉害,不会只找个公社干事给他带路。

  但是现在看来,他们家确实越来越厉害了。

  “原来这样,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

  “正好我现在没事,走,我陪你去公社走一遭,把你这些手续都给办了。”

  “对了,还有个事是当初长河走之前委托我的,说是让我帮他打听一下附近有没有卖上了年份的老山参的。”

  “你别说,最近我还真打探到了一点消息,你回去问问长河要不要,如果要的话,我就帮他联系联系。”

  然后,在陈西岭的帮助下,陈爱国又快又顺利的办完了他的户口转移手续。

  随后就跟李晓君往京城回转,不过中途他们在哈市呆了两天,也算是见识了一下他们的省城,然后才回到京城的。

  待陈爱国给他讲完之后,李长河明白了。

  这是看到了陈爱国的身份变化,所以才有了线索啊。

首节上一节264/3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