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236节

  主任笑了笑:“行了,你以为就你聪明,上面早就开始设计了,今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会用统一的挂号信,并标明高考录取通知的字样。”

  “到时候咱们张榜是很方便的。”

  “主任,我觉得你这个张榜的想法也很棒,完全可以报告给总行!”

  “对啊老张,我怎么没想到呢。”

  主任这时候一拍大腿,激动地往办公室走去。

  这种创意完全可以报上去啊。

  就这样,因为《信》的缘故,原本在1985年才会出现的高考专用录取通知规定,如今提前了六年出现了。

  而事实上,这部电影造成的风波还不止如此。

  北影厂,厂长办公室。

  六十三岁的汪杨正不满的拍着桌子。

  “亏了,亏大发了。”

  “中影这是卖了多少个拷贝了?”

  “我听说各省市的文化局又开始购买拷贝了?这得赚了多少钱啊?”

  随着《信》纳入电影下乡的片源之一,各省市的文化局开始纷纷购买胶片,方便下乡的电影宣传队播放。

  而这些胶片毫无疑问,只能从中影购买。

  因为此时的电影发行模式,还是中影统购统销的发行模式。

  各大制片厂把电影拍出来,以70万元一部的价格卖给中影。

  而中影则是负责母带拷贝,拷贝出来的母盘,以9000一个的价格卖给下级放映单位。

  卖的不管多少,跟电影制片厂都没有什么关系。

  制片厂拍一部的获益,就是70万,这七十万还包括了制片厂的成本。

  这样算下来,很多时候电影制片厂都是白忙活一场,利润大头都给中影占去了。

  汪杨对于这种模式,早就布满了。

  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天,到最后全给中影打了工了。

  “具体的还不知道,听说现在都卖了快三百个了,还有不少地方正在加购!”

  “主要是新闻报道《信》的电影太多了,原本没兴趣购买的很多影院也开始购买了。”

  凌子风坐在汪杨的对面,拿着茶杯慢悠悠的喝着茶,笑着说道。

  “好家伙,这眼瞅着就三百万了啊,咱们辛辛苦苦拍的,最后到手还没人家十分之一多。”

  “这模式不行,改革,必须改革!”

  “现在上面不是说要求各单位思考改革方向嘛,我看咱们这个电影厂发行方式就必须得改革。”

  “我现在就去电影局,给他们提意见去。”

  “正好借着《信》这个机会,必须得跟他们好好谈谈,要不然咱们也太亏了。”

  汪杨是老资格的电影人,建国前的老革命了,资历摆在那,别人怕中影,他可不怕。

  出了门骑上自行车,汪杨便气势汹汹的往电影局杀奔而去。

  (三更结束!)

  (本章完)

209.第208章 家属院的巧遇!

  209.

  汪杨去得快,回来的也快。

  回来之后,便气呼呼的来到了凌子风他们的办公室。

  “厂长,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吵了一架,吵完了就回来了。”

  汪杨没好气的说道。

  凌子风闻言摇了摇头。

  发行权可是中影手中的肥肉,怎么可能轻松地给制片厂让出来。

  要知道,这个发行权可不止在国内,还包括了国外,也就是说,电影是可以赚外汇的。

  这种情况下,即便汪杨是老资格,也很难撼动中影这颗大树。

  “看来您这次,又是无功而返啊!”

  凌子风慢悠悠的说道。

  汪杨笑了笑,随后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

  “还真不是!”

  “我这次反馈了咱们的情况,这么好的业绩,总不能中影大口吃肉,咱们连口汤也喝不上。”

  “照这么下去,咱们还在制片厂干什么,都去中影得了。”

  “中影那边还是老借口,什么咱们的电影旱涝保收,不管拍的怎么样,他们都是70万一口价收。”

  “说是这么说,可是咱们厂的电影,那可都是赚得多,赔的少啊。”

  “反正我就跟他们杠,电影局的领导后面也觉得这种情况咱们制片厂确实有点吃亏,但是中影那边不松口,他们也很难办。”

  “不过我看啊,电影局这边,态度估计有所改变了,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好消息。”

  “只要电影局站在我们这边,回头我再跟八一厂,西影厂他们统一一下战线,不怕中影不退步。”

  “不过这里面我还有个想法。”

  “老凌,你看能不能再搞一部这种类似的电影,不要求再卖三百个,但凡能卖个一百来个,只要表现出咱们不亏钱,我这腰板到时候就更硬了。”

  汪杨这时候认真的冲着凌子风问道。

  他执掌北影厂这些年,培养了四大天王,也就是四大名导,崔巍,水华,凌子风和成荫。

  崔巍年龄最大,今年二月份刚刚去世。

  成荫刚拍完了战争电影《拔哥的故事》,如今身体不好正在养身体,毕竟前些年整个北影厂几乎全靠他一个人撑着。

  水华现在还在回来的路上,帮不了他。。

  唯有凌子风,回来之后一腔热情,干劲十足,然后又善于听取意见,算是老汪如今最能倚重的人。

  “我估计你这腰板马上就不硬了。”

  “我这刚完成的这部电影,中影肯定不赚钱。”

  凌子风刚完成了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李四光》,这种人物传记电影,想要大规模卖出去是很难的。

  “所以说我才想让你再来一部啊!”

  “要不趁热打铁,借这个时机逼中影退步,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汪杨郑重的跟凌子风说道。

  凌子风则是摇了摇头:“不是我不肯帮,主要是像《信》这种电影,得看时机。”

  “咱们这部电影时间卡的好,正好赶上了高考,然后又恰好出现了跟电影里面发生的一样的事,然后被电影局选中成了下乡的片源,才卖爆了。”

  “这再来一部,哪那么好说啊。”

  “除非.”

  凌子风若有所思的断在了那里。

  汪杨则是有些着急:“除非什么,你倒是说啊!”

  凌子风笑着说道:“我在想,除非再来个好本子,拍电影嘛,好剧本是关键。”

  “我觉得这事不在我,得找个好本子,我觉得最好还是找李长河拿。”

  “这个作家的小说风格很另类,总是喜欢玩峰回路转的剧情,让人猜不透他的故事走向。”

  “这种故事拍出来,可看性会非常高,观众猜不透剧情,就会跟着剧情走。”

  “要说卖的火爆,还得是他这种故事模式。”

  凌子风认真的跟汪杨说道。

  “那就找他买呗,我记得他是个知名小说作家吧,有其他相中的小说嘛,咱们去找他买过来。”

  汪杨下意识的说道。

  “他那个《一个知青的死亡》故事倒是很不错,但是剧情太平,不一定卖得动。”

  “其实我最近发现,他在《人民文学》上面发表的这篇小说还挺有意思的。”

  “国家宝藏,一个关于抗战时期守护国宝的故事,就是这个小说吧,是个长篇。”

  凌子风颇为犹豫的说道。

  “长篇我们给他改短了不就行了,这样,事不宜迟,咱们去找他买改编权。”

  汪杨做事十分果断,从不拖泥带水。

  而凌子风则是摇摇头:“老汪你先别着急,现在是暑假,他都放假了,你去哪找他?”

  “他还是学生?”

  汪杨这时候诧异的冲凌子风问道。

  “对啊,北大的学生,据说77年高考京城他是文科第一名,作文上了人民日报的。”

  “这可是个才子啊!”

  “那好办,我给北大打电话,问他们家地址就行了,咱们去他家里找他。”

  “等着,我这就去给北大办公室打电话。”

  汪杨果断的往自己办公室走去,不就是问个学生信息吗,对他来说,小事一桩。

  不到半个小时,汪杨又风风火火的回来了。

  “走吧,问到了,他们家在工业学院家属院,他父母也是工业学院的老师,离得咱们这不挺近的吗,我跟你一起去。”

  京城电影制片厂跟工业学院家属院那边离着也就四公里左右的距离,骑自行车沿着大路直行用不了半个小时。

  “行吧,那我跟你走一趟,咱们去找他聊聊。”

  凌子风随后拿好了几份文件协议,然后跟汪杨急匆匆的出门,骑上自行车,往京城工业学院家属院走去。

  与此同时,京城工业学院家属院楼下,陈楷歌跟田壮壮找了个阴凉处坐着。

  他们是来找李长河的,结果敲了半天门,没人。

  没辙,两个人只能下来等着了。

首节上一节236/3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