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年去享福 第86节

  现在亲家主动提出要让她的女儿到县医院生孩子,作为母亲的张母,心中自然是非常高兴,嘴上连连称赞道:“亲家想的就是周到,有条件的话去县医院生自然是最好的。”

  邓允泰道:“根据推算,萍妹大概还有半个月左右生,但我爸说这种事情有提前也有延后,不能等到快生了才去县城,所以就让我来跟妈你说一声,我们明天就准备送萍妹到县城去待产了。”

  张母惊讶道:“这么早就去县城了?这么多人又吃又住的,得花多少钱啊?”

  邓允泰笑道:“这个妈你不用担心,我爸已经提前到县城把房子都给租好了。”这是邓世荣对儿女儿媳妇们的说词,买房子的事为了保持低调暂时不宜公开,那就当是租的得了。

  张母更加惊讶了:“就上去生个孩子而已,亲家怎么还到县城租起房子来了?”

  邓允泰稍微透露了一点口风,说道:“妈,我爸他到县城去租房子,也不单是为了萍妹生孩子的事,他想让我们明年到县城去做生意,这房子也算是替我们提前租的。”

  张母闻言大吃一惊,问道:“允泰,你明年要去县城做生意?你不在缸瓦厂做工了?”

  邓允泰点头道:“嗯,我现在就不在缸瓦厂做了,用我爸的话来说,在缸瓦厂当大缸师傅是没有出息的,目前每个月虽然能赚不少钱,但一辈子都是当工人的命。

  想要发大财,还是得做生意当老板才行。”

  如果是她的亲儿子敢放弃一个月两百多块钱的工作去做什么生意,张母肯定一巴掌呼过去让他的脑子清醒清醒,但这是她女婿说出来的话,而且还是她那个有本事的亲家提出来的意见,那又另当别论了。

  亲家的眼光有多好,她是心知肚明的,之前只是看在她女儿的面子上随便指点了一下她们家,就已经让她们家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了,现在指点自己的亲儿子,那还能差了?

  想到这里,张母深以为然的说道:“亲家说得对,大缸师傅的工钱无论多高,也只能当一辈子的工人,想要发财还真得出去做生意当老板才行,不知道允泰你打算到县城去做什么生意?”

  邓允泰倒也不怕提前曝光,回答道:“准备开一家像龙潭国营饭店那样的饭店,不过规模应该会大一些。”

  张母听得暗暗咋舌,亲家还真是一如既往的大手笔啊!

  “不过,那都是明年的事,现在说这个还早。”

  说到这里,邓允泰话音一转:“妈,你要是有空的话,那今天你就跟我回去,然后明天一起上博白,这样就可以在县城好好的玩一段时间了。”

  张母眼中一亮,连连点头道:“有空,当然有空,昨天我还跟你两位嫂子提到说要去照顾秀萍生孩子的事呢,你两个嫂子都非常支持,我在不在家都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第185章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中午。

  留在岳父岳母家吃了两碗白粥后,邓允泰便看向丈母娘,问道:“妈,你的行李都收拾好了吗?”

  张母道:“就拿几件洗换的衣服,早就已经收拾好了,你确定不用拿一些尿布吗?”

  邓允泰笑道:“真不用拿尿布,这些家里早就准备好了,尿布多着呢!”

  张母点头道:“行吧,只要有就行。”

  邓允泰这才看向老丈人道:“爸,现在时间也不早了,那我就先回去了,等萍妹生了以后,我再来向你报喜。”

  张父嗯了一声,说道:“那我等的好消息。”

  接着,邓允泰又向两个小舅子打了个招呼,便用自行车载着他的丈母娘回那耶村。

  出了坡心村后,邓允泰一边骑车,一边说道:“妈,等会到龙潭街了,要不要到店里跟两位嫂子打个招呼?”

  张母说道:“那就去打个招呼吧,正好你也没见过家里的店呢,去看一看也好。”

  邓允泰应了一声,便专心的骑起自行车来,车后座载着丈母娘,速度肯定不能太快,不能像当初载着自家老婆那样,尽往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踩,速度也不能太慢,压力还是相当大的。

  好不容易,才来到了龙潭街,在丈母娘的指点下来到了那家卖农产品的小商店。

  今天不是圩日,再加上又是中午,店里是一个顾客都没有,张大嫂跟张二嫂正在嗑瓜子闲聊呢!

  看到婆婆跟妹夫走进店里,张大嫂和张二嫂在惊讶之余也连忙起身打招呼。

  张母倒也不废话,等双方互相打过招呼后,就把情况跟两个儿媳妇说了一遍,末了才说道:“我今天就跟允泰回去,然后明天一起上博白,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不在家就辛苦你们两个了。”

  张大嫂和张二嫂听完婆婆的话,心中对小姑子都是羡慕不已,连生个孩子都要到县城的医院去生,甚至还提前半个月的时间上去待产,这待遇在农村真的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对于婆婆去照顾小姑子生孩子这件事,昨天原本就已经商量好了,只是时间比之前预计的要长一些而已。

  在妹夫面前,张大嫂和张二嫂表现得都非常好,说家里有她们在,让婆婆专心去照顾小姑子就行,不用惦记家里。

  张母满意的点了点头,也没在店里多待,便招呼女婿一起走人。

  目送婆婆跟妹夫离开后,张大嫂忍不住说道:“咱们小姑子的命真的太好了,嫁的家庭好不说,公公对她还那么好,连生个孩子都提前半个月到县城去待产,那重视程度真是没谁了!”

  张二嫂点头道:“是啊,提前半个月上博白待产,还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钱呢,这换作其他家庭,哪怕是有钱估计也舍不得这么败家,咱们这个小姑子真的是嫁进福窝里了。”

  ……

  在邓允泰去请丈母娘的同时,张秀萍也跟两位小姐妹说了她准备提前上博白待产的事。

  这个消息,毫无疑问又引来了两位小姐妹的惊呼。

  毕竟提前半个月去县城待产,这种操作在这个年代的农村是真的没遇到过,哪怕是有到县城生孩子的人,基本都是因为难产才临时被送上博白的。

  ……

  次日。

  在吃过早饭后,邓世荣、张母、邓允泰、张秀萍、邓允珍、卜大芳、卜大石,一共七个人前往潭莲路口。

  卜大芳与卜大石这两姐弟自然不会跟着上博白,他们跟着去潭莲路口,主要是为了把单车骑回去。

  原本,上博白直接在村口那里坐车就行,不用走那么远到潭莲路口坐车,因为沙陂公社到博白的班车会经过那耶村村口。

  但从那耶村到潭莲路口这段路实在是太烂了,邓世荣担心坐班车摇晃得太厉害了对大儿媳不好,便提议到潭莲路口坐车,这里到博白的路况就好多了。

  此时,张秀萍坐在单车后座,邓允泰则推着车跟着大家一起走路。

  而卜大石,则骑着单车载着满满的行李,骑一段路又停下来等一等,等大家走过来了,又接着骑一段路。

  一个多小时后,众人走到了潭莲路口。

  把行李从单车上解下来后,邓世荣就说道:“行了,大芳大石,你们先回去吧!”

  卜家姐弟应了一声,跟众人一一打过招呼,便一人骑着一辆单车回去了。

  潭莲路口这里,是博白县最大的主干道,车流量自然不是双旺这个山旮旯能比的。

  因此,众人只是等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等来了前往博白县城的过路班车。

  ……

  中午。

  博白县大街。

  邓世荣带着儿女儿媳以及亲家母,来到了他买下的那两层小楼。

  看到这两层小楼,张母心中充满了惊讶,她以为亲家是租一套房子出来,没想到是租了两层小楼。

  这两层小楼原本有些陈旧了,但经过翻新之后,看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

  尤其是看到挂在上面的灯泡,张母的目光都快移不开了。

  这个年代,博白县已经通电的农村,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农村都没有通电,坡心村自然也没通上电。

  现在到县城住上了二层小楼,还用上了电灯,哪怕这房子只是亲家租的,张母心中还是感到非常激动。

  毕竟这个年代的农村人,最大的追求就是五六十年代便流行起来的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如今这个房子,楼上楼下已经满足了,电灯也有了,只差一个电话,就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

  ……

  邓世荣就介绍道:“亲家母,一楼只有这一个房间,旁边那个是卫生间,这个是厨房,二楼有四个房间,有三个房间是有床的,其中有两个房间有衣柜,亲家母你选一个有衣柜的房间,另一个房间就留给允泰跟阿萍妹。”

  对于亲家的安排,张母连忙推辞道:“亲家,我就几件洗换衣服,哪里用得上衣柜啊,直接放床上就行,有衣柜的那间就留给小姑子吧!”

  邓允珍连忙摆手道:“婶婶,我同样只有几件洗换衣服,用不上衣柜的,你住就行了。”

  邓世荣笑道:“亲家,你就别推辞了,孩子的尿布都得放你这里,还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这衣柜你肯定是用得上的。”

  邓允泰跟张秀萍也出声劝了句。

  张母这才说道:“既然这样,那我就不推辞了。”

  很快,房间就分好了。

  邓世荣住楼下这个房间,二楼那两个有衣柜的房间则分给了张母和邓允泰夫妇,剩下有床的那个房间留给邓允珍。

  分好房间,各自把行李收拾好,一家人才心情轻松的出去吃饭。

第186章 人情

  北大。

  某食堂。

  黄胜军看到碗里那几块让人充满食欲的农家小炒肉,心中真的有股说不出的感动。

  这农家小炒肉,是同学邓允衡从自己碗里夹过来给他的,用的借口非常蹩脚,说是他只喜欢吃农家小炒肉里的辣椒,不喜欢吃里面的猪肉,所以为了不浪费,就让他帮忙吃。

  这种话别说是骗考上北大的高智商天才了,就是骗大字不识一个的大爷大妈估计都骗不了。

  而同样的事情,三天两头就会在他们身上重演一次,邓允衡用的借口都跟这次的类似。

  对此,黄胜军心知肚明,知道邓允衡这个热心的同学是想帮助他,但又怕他面子上过不去,才会随便找个理由当借口的。

  原本,在北大读书的待遇非常好,学校除了发放足够吃的饭票之外,每个月还额外给予21.5块钱的补助,这么优渥的条件只要不是每天大吃大喝,就算每天吃肉都是绰绰有余了。

  按理说,身为北大学子,黄胜军不至于会难到要让好同学找借口救济的程度。

  但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不一样。

  黄胜军出生于川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兄妹多,父亲这个顶梁柱身体又不好,日子原本就过得非常拮据了,再加上还要咬牙供他们几兄妹读书,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这些年下来,家里为此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如今,他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真真正正的有了“收入”,自然是迫不及待的要回报家里,让父母能够活得轻松一点。

  因此,他来北大之后,每个月学校发下来的21.5块钱的补助,他都会把其中的20块钱寄回家,只留下饭票以及1.5块钱以备不时之需。

  钱寄回家了,留下的那点钱自然要省着花,所以黄胜军平时吃饭的时候,吃杂粮的时候什么菜都不要,吃米饭的时候顶多就打份最便宜的青菜。

  这种日子,黄胜军在过了差不多半个月后,被同学邓允衡发现了。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邓允衡同学就变得空前挑食了,今天不吃这个明天不吃那个,三天两头变着法子的给他送菜,虽然每次送的都不多,但这份心意真的让黄胜军无比感动。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黄胜军已经把邓允衡这个同学当成最好的朋友了。

  黄胜军是知恩图报的人,他嘴里虽然从来不说谢字,但心里已经默默把这人情记下了。

  以后有机会了,一定要还上这份人情。

  黄胜军心里是怎么想的,邓允衡自然不知道,他在入学之初,父亲就给他指明了道路,让他利用学习的空闲时间,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与校友,等以后出了社会这些就是别人羡慕不来的人脉关系。

  对于父亲这个说法,邓允衡打心里认同,所以在学校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还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黄胜军不过是他众多朋友中的一个而已。

  ……

  博白县城。

  在外面吃过饭后,邓世荣一行人便逛起街来。

  除了邓世荣以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来县城,对于县城自然有些好奇。

  从兴隆路逛到东圩街,在那里买了下午要吃的菜,再从东圩街逛到文化路,然后从文化路回到大街,这一路的“高楼大厦”让邓允珍、张秀萍以及张母看得目不转睛,不断惊叹县城的繁华。

  其实,这个年代所谓的高楼大厦,最高也就是六层的建筑物而已,连七层的建筑物都还没有出现呢!

首节上一节86/3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