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年去享福 第6节

  邓世荣闻言点了点头,在他的印象中,这个时候的猪肉确实还没超过一块钱一斤,要等到明年年尾才涨到一块一毛钱一斤,而且这个价格还持续了好几年不变。

  当然,这个猪肉价格,一般指的都是市价,至于国家牌价猪肉,供销社里只卖六角七一斤,只不过那玩意需要肉票才买得到,供应的都是有工作的人,一般的农村人是没那个条件吃国家牌价猪肉的。

  “给我割两斤。”

  “好的。”

  邓昌武应了一声,然后根据经验下刀,直接割了一块半肥瘦的猪肉,秤了一下,说道:“九公,两斤多了一点,刚好两块钱。”

  邓世荣再次嗯了一声,然后掏出两块钱递过去。

  邓昌武收好钱,从旁边拿出一根竹条在中间扭一扭,用削尖的那一头穿过猪肉,再把竹条两头扭一扭,接着交叉着穿插过去,形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把猪肉递给邓世荣,笑着问道:“九公,听说你跟允贵叔合伙把队里的缸瓦窑承包出来了?”

  邓世荣接过猪肉,点头道:“嗯,承包出来了,等生产队割完禾,就准备正式开工。”

  邓昌武羡慕的说道:“凭九公你做大缸的手艺,肯定会生意兴隆的。”

  邓世荣摆手道:“老了,体力比不了年轻人,不打算继续做大缸了,让我家允泰跟我徒弟去做,能不能赚钱就看命了!”

  邓昌武惊讶道:“九公,你的身体不是一直挺好的嘛,再说这大缸手艺整个大队没人能跟你比,现在把缸瓦窑承包出来,正是应该大展伸手的时候,你怎么就收手不干了呢?”

  邓世荣半开玩笑的说道:“已经辛苦半辈子了,现在我大儿子跟徒弟都已经出师,让他们年轻人做就是了,我准备改行做些轻松活安度晚年了!”

  邓昌武闻言不由得哈哈大笑,对于九公的这个说法他自然是不信的,如今这个年代有谁四十几岁就准备安度晚年啊,都是干活干到彻底干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接下来,两人又随便闲聊了几句,看到有人过来买猪肉了,邓世荣才提着他那两斤猪肉回家。

  邓世荣回到家的时候,允嵩、允华、允恒三兄弟刚好洗漱完毕,看到父亲手中提着的那块猪肉,兄弟三人都是两眼放光,口水不争气的从嘴角流了出来。

  邓世荣见状笑骂道:“看看你们这没出息的样子,赶紧把口水擦干净去上学,等放学回来就有得吃了。”

  兄弟三人嘿嘿一笑,用衣袖擦了擦口水,便怀着激动的心情上学去了。

  在如今的双旺境域,农村孩子早上去学校是不吃早餐的,在学校上了两节课,到上午九点才放学回来食朝(早餐)。

  这个时间有一个多小时,上午十点多回学校继续上课,然后再上两节课到中午十二点放学回来吃午餐。

  “爸,这猪肉你准备怎么做?”等弟弟们上学后,邓允珍接过父亲递过来的猪肉,问道。

  邓世荣道:“炒黄炒吧,这个比较香。”

  所谓的黄炒,是本地特有说法,就是把猪肉洗干净整块下锅煮,把猪肉煮熟透了,再捞起来切成片,然后用市膏水爆炒出来的一道菜。

  邓允珍点头道:“行,我知道了!”

  前面的准备工作有大女儿做,闲着没事的邓世荣便拿起水烟筒,走到家门口的那棵龙眼树下,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咕咚咕咚的抽烟。

  一边抽烟,一边打量着他家的房子。

  他家的房子跟村里其他人家一样,都是泥砖屋。

  泥砖屋是两广地区的特有建筑,它起于唐朝时期,让当时的百越人告别了干栏式巢居,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如今虽然已经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两广地区的农村百分之九十九的家庭住的都还是这种泥砖屋。

  邓世荣家的建筑格局是这样的,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通透的客厅,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厢房。

  从客厅再往前进,就是泥砖屋中最常见的天井了。

  天井两旁是两个比厢房小很多的房间,目前是用来住人的,如果儿子们结婚分家了,也随时可以把这两个小房间改成两个厨房。

  天井上去,就是泥砖屋的正房,也是邓世荣居住的地方。

  正房有一个大门,开门进去是一个大厅,一般是用来放稻谷、杂粮以及堆放各种杂物的,左边就是邓世荣的房间,右边则是家里正在使用的厨房。

  当然,厨房跟正房虽然相连,但并不相通,而是有单独的厨房门。

  这样的建筑,对于村里其他人家来说,已经算是条件好的了,不过住过后世那种漂亮房子的邓世荣却看不上这种简陋的泥砖屋。

  所以,房子肯定是要盖的,而且要尽早搞定。

  一方面是邓世荣不想再忍受去蹲大号的折磨,另一方面是他的大儿子今年也满二十岁了,得尽快把新房子弄出来,然后给他的大儿子物色个贤良淑德的媳妇回来。

  想到这里,邓世荣默默的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哪怕他现在的全部财产就只有六十四块多,但他还是打算今年就把新房子给盖好。

  至于能不能做到,暂时邓世荣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他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要是真让邓世荣做到了,那借用前世他大孙子所说的一句时髦话:他将成为全村最靓的仔。

第12章 隔村煮肉放豉油,我行十里也闻香

  厨房里,邓世荣正在调制市膏水,用适量的清水把市膏化开后,再加入适量的生盐。

  把市膏水弄好后,邓世荣便对大女儿说道:“阿珍,可以烧火了!”

  邓允珍应了一声,便坐在灶前开始生火。

  等锅烧热了,邓世荣便往锅中放入少许的猪油,等猪油融化了,才把煮熟了的猪肉放进去翻炒。

  这是半肥瘦的猪肉,油脂还是比较多的,邓世荣让大女儿控制火候,然后不急不躁的翻炒着。

  很快,肥肉里的猪油就被慢慢的逼了出来,邓世荣看差不多了,便吩咐道:“阿珍,可以加大火力了。”

  邓允珍应了一声,便往灶里塞了一大把干枯的杂草,那都是极为易燃的柴禾,瞬间灶里就燃起了大火。

  厨房里,邓允泰以及他的那些弟弟妹妹们,都知道炒黄炒的最关键一步要来了,一个个都伸长脖子,看着自己父亲操作。

  邓世荣右手拿着锅铲,左手端着调好的市膏水,眼看锅中的油温足够高了,便把市膏水沿着锅边淋了下去。

  ……

  在市膏水淋下去的刹那之间,一股浓浓的香味便扑鼻而来。

  要问这股香味到底有多浓郁,从当地的一首山歌中便可窥知一二,这首山歌中有两句歌词是这样唱的:“隔村煮肉放豉油,我行十里也闻香。如今来到当,又闻豉香入醉乡。”

  这豉油便是市膏。

  用市膏水来炒猪肉,那真的是绝配,虽然没有山歌中唱得这么夸张,十里都能闻到香味,但在市膏水淋下去和猪肉与猪油混合,被激发出市膏香味的那一瞬间,那股香味真的能飘出很远很远。

  待市膏水淋下去后,邓世荣快速翻炒了几下,便起锅装盘。

  想要黄炒肉味道好,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握住时机,淋市膏水的时候,油温一定要高,这样才能彻底激发出市膏的香味。

  另外,在市膏水淋下去之后,在快速翻炒几下就得立马起锅,因为炒久了市膏就会沾锅,味道就没那么好了。

  把猪肉装盘后,邓世荣从水缸中舀了一瓢水到锅里,然后对着鼻子不断抽动的儿女们笑道:“好了,都别愣着,开饭了!”

  邓允珍满脸赞叹的说道:“爸,你这手艺真是绝了,我之前也做过几次黄炒肉,但都没有你这次做的这么香。”

  邓世荣一边走向饭桌,一边笑道:“做黄炒肉最关键的就是最后淋市膏水这一步,一是油温一定要高,二是把市膏水翻炒均匀了就马上起锅,只要能做好这两点,一般来说味道都差不了。”

  邓允泰问道:“爸,要喝点吗?”

  邓世荣摇头道:“算了,一会还要去深水田村办事,就不喝了。”

  这个时候,允嵩、允华、允恒这三个小家伙,已经馋得恨不得立刻夹肉吃了,但这个年代的家庭可不像后世那么没规矩。尤其是吃肉的时候,一人多少块是规定好了的,不是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规矩也跟这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有关,像后世大部分家庭都不缺肉吃,自然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行了,都别看着了,吃饭吧!”

  得到父亲的准许,六兄妹才动起了筷子,齐刷刷的伸向了那盘猪肉。

  接下来,没人说话,包括邓允泰在内,一个个都在埋头干饭,那猪肉的香味让他们舌头都快吞下去了,谁有空说话啊!

  邓世荣也尝了一块猪肉,不得不说那味道真的是绝了,在后世已经很难吃到这么好吃的猪肉了。

  一方面,是后世的猪肉多数都是吃饲料长大的,在肉质方面绝对比不了现在的农家土猪。

  另一方面则跟市膏有关,现在制作的市膏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而且熬市膏的技术也好,等这个卖市膏的人去世后,轮到他儿子接班,做出来的市膏就不如他父亲了。

  很快,一大盘猪肉便被父子七人一扫而光,最后一人再喝上一碗猪肉丝瓜汤,等放下碗之后,一个个都极为满足的摸着肚皮。

  邓世荣不像儿女们吃得那么撑,他走到前厅去抽了两筒烟,便慢慢的朝深水田村走去。

  原本生产队一年到头有做不完的工,往年的这个时候,各个生产队的社员都要做这做那的,不会有停下来的时候。

  不过今年不一样了,割完禾就分田单干的消息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队长也不再组织社员们做这做那了,所以各生产队的社员都难得的有了几天的休息时间。

  因为邓世荣是以散步消食的姿态走路,所以他来到深水田村的时候,已经是半个多小时后了。

  官德威一家都知道邓世荣上午会来,便一直在家里等着。

  双方见面,互相打过招呼之后,官永英便把烟筒烟丝以及火柴递了过来,说道:“九公,烧筒烟先。”

  邓世荣笑着说好,便接过来咕咚咕咚的抽了两筒烟。

  抽完烟,邓世荣才开始谈起了正事:“阿表,们家提的条件,男方家不仅同意了,还额外提高了400块的身价钱。”

  官德威一家闻言都震惊了!

  主动提高身价钱,这种做法简直是刷新了他们一家人的三观。

  这可是400块钱啊,哪怕是在供销社工作的官德武,不吃不喝都要工作差不多一年半才能赚到这么多钱。

  震惊过后,深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官德威很快便冷静下来,问道:“九叔,不知道男方家这样做,有什么条件?”

  邓世荣解释道:“咱们邦杰大队在割完禾后就准备分田单干的消息,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男方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早点把你家永英娶回去,这样男方家就可以多领一份田地。

  当然,这样做你们家会少领一份田地,所以男方家主动提高400块的身价钱,算是给你们家的一点补偿。”

  听到这里,官家人恍然大悟。

  官德威夫妇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犹豫。

  400块钱搁在这个年代,确实是一笔巨款,但农村人从古至今,最重视的还是田地,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也不愿意拿田地去换钱。

  如今,分田单干近在眼前,在这节骨眼上,让女儿嫁出去,损失那是相当惨重的。

第13章 人的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

  邓世荣看到了官德威夫妇眼中的犹豫,他敲边鼓道:“阿表,我跟你说句实在话,虽然男方家主动提高了400块的身价钱,但相比起少领的那一份田地,你们家肯定是吃亏的。

  但是,你们两家要是成了亲家,倒也不用太过计较这些,相比起让永英在娘家领了田地再嫁,我认为先嫁过去才是利益最大化。

  毕竟,分田单干,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分完的,如果永英她嫁得快,那她在婆家不仅能多领一份田地,甚至他们两个的孩子出生,或许还能赶上这一趟车,也跟着领上一两块田地。

  我们做父母的,不都希望儿女们过得好嘛,永英嫁过去就为婆家立了大功,她的日子肯定是差不了的。”

  这番话,说动了官德威夫妇。

  尽管这个年代的农村人,十有八九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其中并不包括官德威夫妇,他们对于这个长女还是比较疼爱的。

  毕竟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再加上长女勤劳能干,又听话懂事,他们自然希望长女在婆家能过得好。

  为此,就算是牺牲儿子的一部分利益,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次男方家的诚意还是很足的,主动提高了400块钱的身价钱,这笔钱除了给予女儿一部分当嫁妆以外,大部分都可以留下来给儿子娶媳妇用。

  想到这里,官德威深吸了口气,说道:“九叔,说得对,咱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得好,如果我家永英没意见的话,那这个事情也是可以商量的。”

  邓世荣点了点头,看向一直在旁听的官永英,问道:“永英,你是什么意见?愿意尽快嫁过去吗?”

  见父母以及媒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官永英真的是心乱如麻,因为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实在是来得太快了。

  在昨天之前,还没有媒人登过她家的门呢,结果才一天多时间过去,竟然就谈到结婚的事了。

  有些六神无主的官永英,只能低声应道:“我听我爸妈的安排。”

首节上一节6/3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