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组长点头,看向沈瑜,问道:“这是最后一个展厅?”
沈瑜说道:“是的,准备的仓促,没能进行更多的展示。”
石组长答道:“已经是难得了。”
她对滨海博物馆的馆长,说道,说:“我也想听听研讨会。先说好,我只是听,不发表什么意见。”
她答应参加研讨会,众人立刻做好了准备。
因为是在沈瑜的博物馆进行研讨,所以,沈瑜在会议开始的时候,先向大家表示感谢。
因为石组长参与,所以,会议流程做了调整,参与研讨的专家们,针对和韵博物馆收藏的王的山水长卷,轮流发言,进行研讨。
大屏幕上展示着长卷,滨海博物馆一位研究书画的专家最先发言。
“有清一代,以“四王”为首的画派一向以“临、仿、摹、抚”历代名家为个人的创作取向,虽言临学某家,实为移花接木,遗形取神,以再造自家风格。以此卷来看,王描绘山水,虽云“仿某某笔”,实际上主要以北宗关仝、范宽、李成笔法,间杂偶用南宗董、巨一路画法绘成。
翁方纲言“王中年负奇气,不拟其形拟其意”,说的也应该是这种创作的态度。其一方面体现出王尊重古人、学习古人的用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融会诸家,即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之自成面目。
根据陈履生先生编着的《王石谷绘画年表》的不完全统计,王摹仿过的从南朝梁代张僧繇至明朝马文璧不少于40多位画家,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他临摹的古代画家之全,其钟情于南宗董、巨之盛,且于北宗山水的临摹创作中,其对关仝和范宽、李成三家的热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题跋,虽然我们再也无法见到王、张庚以及众多藏家所见到的这个关仝手卷,但根据存世的博物院所藏关仝《关山行旅图》和《秋山晚翠图》两件作品,我们还是能窥见关仝山水的特色,以此来判断王此卷是否和关仝画风有契合之处。
参看《关山行旅图》及王的山水长卷,山峦高耸,幽壑密布,所画山峰的陡峭和林立,山峰之间以栈道、溪桥连接,且行旅穿行,更平添几分深邃和凄清,这些特点显然是极其相似的。
我们看到。这幅长卷的布局设置勾勒之法学关仝,皴法绝大部分采用的是范宽的“钉头雨点法”,所谓“齿齿凿凿而元气浑然无钩染之迹”,可谓一言以蔽之语……”
沈瑜听着这位专家的讲话,时刻注意着场中几个重要嘉宾的动向,看到张鞠悄悄对他打了个手势,不动声色的跟着走出了报告厅。
张鞠停下脚步,说道:“我们接到通知,要赶回单位儿,就不在这儿多待了。”
沈瑜说道:“你能来,就是最大的支持。记得参加晚宴。”
张鞠看看左右,小声对沈瑜说了几句话。
沈瑜答道:“你放心,我早有准备。”
张鞠摆了摆手,说道:“我走了,你不用送。”
沈瑜看着张鞠和她的两位同事离开,刚准备回到报告厅,就看到主管部门的林主任主悄悄走了过来。
“沈总,您有没有准备笔墨这些可以进行笔会的东西?”
沈瑜说道:“您放心,我早安排了。”
林主任说:“金部长说,今天石组长的心情不错,争取能请人家留下墨宝。”
沈瑜说:“谢谢您的指点,我立刻安排。”
林主任说:“走吧,咱们赶紧回去。”
回到报告厅,从魔都赶来的徐老师正在发言:“……这幅长卷递藏脉络清晰,流传有序。虽无明确题识,关于受画之人是否为安岐,但藏于首博物院的王山水长卷,的确是画家为安麓所绘,其王石谷题识有“麓村先生主盟风雅,深志翰墨,鉴别品题,尤为海内所推重”,且晚年的王和安岐多有交往,我们注意到,这两幅长卷的创作时间相距不远。
此卷有安麓村鉴藏印“仪周鉴赏、心赏、安仪周家珍藏、麓村鉴定、古香书屋”五方,有其子安元忠藏印一方,应最早藏于安家,不容置疑。
安氏之后,归桂馥,桂氏示于翁方纲,翁氏题跋。
其后,若按藏者出生时间,应归于胡锺,后有冯敏昌题跋,又辗转归之顾鹤庆,顾氏十分喜爱此卷,于后纸一跋再跋,溢美之词,屡屡见之于毫端。
所以,以后研究王在这一段时期内的山水长卷,我们又多了一份佐证。”
徐老师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很多人纷纷鼓掌。等到掌声停歇,徐老师看到沈瑜回来,就说道:“我想请这幅长卷的收藏者,沈瑜先生,说说自己对这幅画的认识,大家觉得怎么样?”
第1125章 ,露脸的机会,题字
徐老师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另一位鉴定专家接过话筒,说道:“”徐老师说的对对,我们也想听听收藏者的意见,这幅长卷毕竟是沈总发现,并且从国外带回到国内。我们也想听听,沈总当初是怎么判断这幅绘画的。”
沈瑜知道徐老师这是在给自己制造露脸的机会。之前的安排中,自己也做了准备,这个时候不好推辞。
他走上台接过话筒,说道:“感谢诸位专家、收藏家和嘉宾,我是会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斗胆说说收藏这幅画的过程,不敢说什么意见,说的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他先说了第一次见到这幅绘画时的场景,然后说道:“到这幅绘画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是王以北方山水和仿古为题为题所作的一些绘画长。
目前所知较早的有他在1669年所绘,现藏于钮的《太行山色图卷》,此卷全用范宽雨点儿皴法。1688年所作,原藏于泉城的《太行山色》图轴,其布局和皴法以范宽为主,而其山石的钩勒之法仍然不脱离关仝窠臼;另外一卷也同样绘于1688年,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仿范宽溪山行旅图》卷,其布局设置虽与本卷之开端和结束处略有不同,但其全篇构图与笔墨绝然相似。
我以此判断,王对北宗关仝、范宽的喜爱是比较强烈的,至少以目前存世有三卷一轴来看,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从时间上来看,1687年,王石谷所作本卷《太行山色》和1688年所作《太行山色》图轴以及《仿范宽溪山行旅图》卷是其对北宗山水极为热衷追摹创新的时期,依顾鹤庆跋曰“盖先生以盛年锐志遇此不世之珍,自应抖擞精神与之血战,不使一笔放过”。
不仅如此,王石谷在中年,尤其是1680年代,是以精湛的笔法绘制全景构图之巨幅长卷比较集中的时期。
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仿巨然夏山清晓图》、康熙十五,1676年《仿巨然夏山烟雨图》,以及刚才提及的两卷等等,如果说前两卷的绘制是出于自发,那么绘制后二卷或许是对1691年《康熙南巡图》的绘制做一种不自觉的准备。
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成功,便着手计划于1689年第二次再行,其降诏制作新的圣驾纪实图。
这个时期王石谷渗和董巨、关仝、范宽、李成之北宋绘画语言绘制长卷,这或许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我买下这幅作品之后,又查阅了一些资料,记住了有一位收藏家的评价。
吴湖帆在题王《仿巨然夏山烟雨图卷》言曰:“故石谷画当以四十至五十为极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渐落俗套、每失韵致,七十至八十有衰颓气,八十以外又复变化入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后人之诋石谷者,盖多见其六十以后八十以前作也”,所谓“自具面目”之时,应言说王“融合百家,集古大成”之时。
众所周知,王的摹古之作能够“如镜写形,如灯取影,毫发不遗,与旧并观如出一手”,已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地步。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石谷画道甲天下”;周亮工在《读画录》中推其为“百年以来,第一人也”;吴伟业、曹倦圃、钱牧斋等人甚至直呼其为“画圣”,但王之“摹古”既是其研习绘画之法,也是其绘画创作之理想,其大量以“仿”为名的作品实际上却只是借古以表今,即以古之名,观今之态,体现出个人的对精神性的认知与追求。在对古代经典的重新整合过程中,王打破了董其昌提出的南北格局,成为元明清正统文人画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沈瑜把游戏提供的一些信息,做了整理,有已知的信息,也有独特的观点。他的发言结束,场中响起热烈的掌声。
滨海博物馆的馆长说道:“今天大伙儿的发言,总结了一些很宝贵的观点。沈总,我建议都记录一下,可以出版,您看怎么样?”
沈瑜说道:“坚决支持。”
之后又有人要发言。
沈瑜看到石组长站了起来,对众人示意自己要离开。
研讨会只得暂停。沈瑜和一帮嘉宾送石组长离开报告厅。
石组长对沈瑜说道:“沈总,恭喜你。今天的展览很成功。这种活动以后要更多的对社会开放,另外你们的展览也可以把更多的本土艺术,特别是滨海的传统艺术也容纳进来。”
沈瑜说:“石组长的指示,我们一定记住,在工作中落实。”
金部长说道:“石组长的给我们提出了重要指示,能否请您给博物馆留下墨宝,督促大家以后工作。”
石组长停下了脚步,说道:“我的字不太好,徒惹人笑话。”
金部长还有林主任等人纷纷表示,石组长太谦虚了。
十组长想了想,终于点头答应。
沈瑜早已安排好工作人员准备好,请石组长一行人走了几步,来到会议室。
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传统的文具和西式的文具,为写字者提供了多种准备。
石组长看了看笔墨纸砚以及宣纸,拿起准备好的毛笔,写了一行字。
传承优秀文化。
在场的人纷纷鼓掌,赞扬石组长的字好,内容更是贴切。
石组长拿放下毛笔,对着题字端详半天,才说道:“你们别只说好,我自己觉得不太满意,但是一时之间也写不出更好的。”
他对沈瑜说道:“沈总,这幅字,你们可以留下,但是可千万别放到展厅里。”
沈瑜说:“一定放在显眼的位置,作为对我们工作的督促。”
石组长再次和沈瑜握手。“我还有事儿,就不打扰你们了。你们继续工作。”
众人送石组长离开。
一行人来到庭院中的时候,石组长似乎无意中看向了庭院围墙的另一边。这里的位置,正好可以看到常家的博物馆。
那里冷冷清清,和这边热闹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停下了脚步,指着常家的博物馆,问道:“那是常家的项目吧。”
这话问完,周围顿时安静了下来。来送石组长的人,都知道这个项目。
金部长急忙说道:“是,是常家的项目。这个项目拖延的时间有点长,我们正在加紧督促。”
石组长没有在说什么,点了点头。
车辆开过来,孙主任打开车门,石组长上车。
欢送的一帮人排着队,对着车辆挥手。直到车辆离开,就准备各自散去。
沈瑜转身,无意中看到了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人,有些惊讶的说道,怎么是你?
第1126章 ,成功的开幕式,新的建议
沈瑜惊讶的发现,纪磊正站在人群中,笑呵呵的看向自己,他不是应该在巴厘吗?
沈瑜快走两步,走道纪磊近前,问道:“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纪磊许久未见沈瑜,直接来了一个拥抱,并且轻锤对方后背。“昨天刚回来,其实早就想回来一趟。听说你的博物馆就要开馆,想过来看看,给你捧个人场。”
沈瑜说:“昨天回来了,就应该告诉我。”
纪磊说道:“我知道你很忙,这个时候,我就不给你添乱了。咱们有的是时间聊天。”
沈瑜问道:“刚才张姐来了,她知道吗?”
纪磊说道:“她也不知道。我昨天悄悄回来的。你先别告诉其他人。”
沈瑜不明白:“为什么?”
纪磊看了看沈瑜身后的方向,说道:“先别说了,有人过来找你,我去展厅里面转一转。等你有空了,咱们再聊。”
沈瑜回头,看到金部长和林主任一起走了过来,是向着自己来的,就对纪磊说:“今天晚上在我的酒店举行晚宴,咱们另找个地方好好聊天。”
纪磊说:“今晚恐怕不行,明天吧,今天晚上的晚宴,你需要好好招呼客人。
说罢,拍了拍沈瑜的右臂,转身向展厅走去。
沈瑜感觉纪磊有点变化,来不及想原因,金部长和林主任已经走了过来。
林主任问道:“沈总,在和朋友聊天?我们是不是打扰你们了。”
沈瑜说道:“我和朋友聊了两句,他急着去看展览。今天要感谢二位领导的支持,否则,我想请石组长留下墨宝,根本不可能。”
张鞠也提醒过沈瑜,争取请石组长留下墨宝。据她的了解,这位石组长曾经几次给人题字,对于书法也是研究过。
当然,出乎沈瑜意料的是,金部长和林主任都在这件事情上给与积极的帮助。
这二位为什么积极的帮忙,事后,沈瑜也有些猜测。
金部长说:“沈总,我们的咱们单独说说话。
沈瑜说道:“去我的办公室。”
……
三人来到办公室,沈瑜关上大门。
金林二人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沈瑜一边给二人倒水,一边说:“今天的事,感谢二位领导的支持。”
金部长说:“你的博物馆作为文化计划的一部分,我们该做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位。石组长可是很少给人提字的,能让她留下墨宝,很难得。”
沈瑜说道:“这是都您二位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