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想了想,说道:“在咱们国家制瓷史上,后朝仿前朝瓷器的例子很多。
而元青花不同,由于明清两朝对元代瓷器工艺不是很了解,一直没有仿造,直到近几十年年才开展。所以,如果是仿品的话,即为彻头彻尾的现代品,不存在什么明仿元或清仿元的可能。所以,要了解元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制造工艺上的差异,有利于从根本上辨识元青花。
制作仿品的人,以仿造JDZ元青花为主要目标。因此,要从传统工艺和现代高仿比较中进一步了解。
据史料记载,元朝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宫廷中多用金属制品。但是,元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官府手工业,在蒙古人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他们便设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这一方面是因为“元人尚白”,在祭祀用器上,他们需要白瓷……”
他刚刚展开话题,张鞠的手机响了。
张鞠快速接起电话,听了一会儿,就表示自己明白了。
她对沈瑜说道:“你现在有时间吗?我带你去看实物。”
沈瑜是真的想去看看,立刻说:“好我让酒店派一辆车,到时候回来的时候就不用麻烦您了。”
他告诉鹿欣,自己要出去,然后让酒店派车。
来到存放古玩的地点,经过重重手续才看到了这一批古玩。
张鞠没有让沈瑜鉴定其他的物品,但是,沈瑜用游戏地图快速进行验证,发现这封存的古玩,假的许多,真的极少。他还看到有几件玉器都是新的的。
因为张鞠等人围观,沈瑜必须把戏演到位。
他认真的鉴定了两件瓷器,然后对张鞠点了点头示意看明白了。因为他不是被请来的评估人员,所以,判断结果只能说给张鞠听。
张鞠和沈瑜回倒车上。
张鞠问道:“鉴定结果怎么样?”
沈瑜说:“可以确定,那个小香炉是真的。但是,那两件所谓的元青花,是仿造。我不知道这两件东西的出处,但感觉这两件瓷器都是新仿。”
第1076章 ,元青花的仿品,关键
张鞠坐在车里,望向窗外,良久没有说话。
沈瑜在旁边耐心的等待。
张鞠回过神来,对沈瑜说:“谢谢你。你对这个判断,有多大的把握?”
沈瑜说:“如果你相信我,那么,我能肯定我的判断。”
张鞠说:“因为我不是专业的评估人员,所以我没有办法参与鉴定,但是看着他们的争执,我始终觉得这里面问题的。你能不能让我也明白一点,你尽量用我能听懂的话。”
沈瑜没办法把判断的主要依据说明。但是他们离开证物保存地点后,游戏给了一个新的提示。
刚才,他看了提示。知道这两件瓷器并不是简单的仿品,其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利益纠葛,再一次触发了幕后黑手任务的分支任务,所以,他想把这话题往那个方面去引。
他回忆鉴定元青花瓷器的常识,也想好了切入点,才说道:“您想知道怎么鉴定,需要长时间学习。我说说把关于元青花的一些常识。”
张鞠点头,拿出了笔记本。
沈瑜说道:这个话题要从仿品与真品的区别开始说起。
元朝对民间的手工艺人进行垄断,生产限制严格,瓷器生产者主要是来自于各地的手艺高超的匠人。
现代仿元青花是几十年前开始的,但是很多人是为了复制,有利益驱动,所以普通的仿造手法拘谨、生硬。
先说材料。元朝时选择瓷泥,采用高岭瓷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保证了元代胎质的洁净纯白。但是对于瓷石的清洗并不十分仔细,胎质中往往含有铁等金属杂质,这些杂质所导致的砂眼、刷痕、铁质斑点等在瓷器断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见,例如,在仅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罐内部,或者是盘上,都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
现代仿元青花所用瓷土主要为一般的制瓷泥料,有高仿者也会按照当时的瓷土化学成份进行配制,但是在瓷泥淘洗过滤的过程中却放弃了传统的过筛、晾制等,而选用速度较快的现代机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够自然。20世纪90年代前后,还曾经使用过粗瓷土,但胎质太粗,容易分辨。
胎泥在获取后,由于混合不均匀或干湿不一,产生不均匀的收缩,会导致变形,所以需要陈腐,且陈腐需时较长。元代瓷器烧成温度相对不高,大概是在1250℃左右,所以在瓷片的露胎处,还有器物的底足,往往有润泽、油腻感。现代高仿品因为瓷泥的陈腐时间不够或者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较元代高,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
元代在用瓷泥进行制坯之前,还要炼泥。主要采用的是踩莲花墩,即将瓷泥团置于平地上,一人于其上踩,使瓷泥层层展开,形状有若莲花。这样可以排出瓷泥里的气泡,加强其韧度。在现在的仿制中,很少采用这一耗时耗力的传统方式。
除了选材,还有制作方法。元代瓷器的大件罐、盘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
张鞠打断了沈瑜的话:“这是什么工艺。”
沈瑜解释道:“就是用模具制作,先烧制好模具,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这就是印坯。
将分段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往往留有接痕,在梅瓶和高足杯上特别明显。
在瓷器底足的处理上,常在底足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不甚整齐。大罐、梅瓶底部多有旋痕。
现在高仿品一般为追求量而使用注浆或者拉坯,也有高仿者置模,但种模往往改用石膏,并用灯烤,以便于快速干燥。印坯时由于受力不同,瓷坯厚度有细微差别,所以在烧造收缩时,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有凹凸不平感。
元代的青花原料主要是来自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料,呈色艳而沉着,墨色浓重处有色斑,而一般的民窑有时也用发色不好的国产青料。
现在的高仿工艺主要仿的是这类进口青料的精品元青花瓷。为了模拟元青花的黑色斑点,普通的做法是在结晶处以墨色重点出黑斑,后来有进步者不仅点出黑斑,而且在胎土上略微剔除一点,再加以青料,从而模拟青花黑斑处的下凹现象。所以,在鉴别元青花真假的时候,不能仅凭有下凹的黑斑就断定是元青花。
但是从传统工艺来看,由于古今所用青花色料毕竟有所不同,元代青花呈色的艳而稳定、黑斑处的自然以及光泽感,仍是目前大部分仿品望尘莫及的。
除了刚才说的,还有很多工艺步骤,真品与仿品都有区别。例如,不同朝代的瓷器留下不同的施釉工艺痕迹。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股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瓷器更重。元青花瓷器小件往往是蘸釉,即用手抓住器物底部,然后迅速在釉缸中一浸即取出,其底部往往留有手指的抓痕。
像咱们看到的罐、盘等大件,则采用的是浇釉工艺。在底部垫两只木筷,将器坯放于其上,从两边浇上釉汁。浇釉后为防止底部粘住砂底,工匠会一只手将器物托起,另一只手迅速刮除底部粘釉,但因速度快而常留有釉斑,釉斑厚处呈鸭蛋青色。
这样的工艺一般会使得碗、盘类的口沿处积釉较多。除了玉壶春瓶底部荡釉外,其他器物底足都不上釉,留有火石红。
现在的高仿,对于这一工艺所造成的痕迹刻意模仿,如底部的釉斑和口唇处的积釉等,可惜很不自然。一般火石红的呈色因时代不够久远而乏红色,常常刻意填补。
施好釉的胎体在装烧的时候需要放置垫饼。元代的垫饼继承了北方如磁州窑系的生产工艺,即将瓷器的圈足直接放在大于制品圈足的垫饼上装烧,垫饼上撒有沙子。
现代的仿制中,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常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便常见一内凹的圆点,但并不规整。
在传统的元青花烧造中,主要使用松柴烧制,釉色光泽温润均匀。这种工艺费用较高。仿造者除极少数是用柴窑外,多用方便、简单的现代气窑代替,故其仿品较之元代真品显得火气过大,层次感不一,视觉上过亮。此外,因底部的粗糙,元代青花很少在底部留有款识……”
沈瑜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工艺和仿品特点。
张鞠依旧保持了一贯的严谨作风,认真的做了记录。她听完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你说的这些,我虽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也听明白了。这些资料是谁研究的?”
沈瑜说道:“这是很多人的经验总结。不止我一个人知道。”
张鞠又问道:“如果是这样,其他鉴定师应该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争执?”
沈瑜笑着说道:“你问到关键了。”
第1077章 ,借力打力,端倪
沈瑜说话太多,觉得有些口渴。
张鞠拿出了两瓶矿泉水,递给沈瑜一瓶。
“谢谢,”沈瑜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水,然后,慢慢的分几次咽下去。”
张鞠盯着沈瑜,等着听下文。
沈瑜觉得舒服了一些,才说道:“刚才,我说的都是鉴定的元青花瓷器的常识。刚才我在观察那两件瓷器的时候,发现这两件瓷器上的破绽极少,没有常见的破绽。
制作这两件仿品的人,水平很高。如果不是带着挑刺的心态去观察,很容易被迷惑。
这说明,制作仿品的人,绝不是普通的那种造假,极有可能是团体制作,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实验。我想这才是引起几位评估人员意见不同的原因。”
张鞠说道:“还是缺少有力证据。”
沈瑜说道:“如果你想要一个更明确的理由,还记得在我办公室里我说的话吗?”
张鞠说:“概率的问题?”
对~沈瑜说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仿制元青花的技艺逐渐趋向成熟。仿古者在长时间对图录及文献、实物的研习中,大都也具有一定的古瓷鉴定能力,藏家所能从书籍上掌握的传统鉴定要点,他们也同样知道,并在仿制中予以关注。只是掌握的程度良莠不齐,特别是受现代制瓷工艺的局限性,从而留有破绽。
目前的元青花市场价格相当高,仿品亦多。当然,除国内馆藏的典型元青花外,博物馆从民间征集的也有一些,但是这类民间收藏的传世品数量极为有限。所以,对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所出现的藏品要格外注意,需要掌握其流传情况。
今天看的这两件瓷器,来源有些过于笼统,一次见到了两件,概率更低。
对于这样的古玩,应该一票否决。”
张鞠似乎没听进去:“你想的太简单了。”
沈瑜说道:“其实,我也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造假的人,应该知道一次出现两件元青花,很容易引起别人怀疑的。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
他是故意这么说,把问题抛出来,引得张鞠去思考,去调查。
张鞠收起笔记本,然后摸出了烟盒。却发觉烟盒空了。
沈瑜拿出了自己的烟盒,递给张鞠。
张鞠取出一支烟,着沈瑜递过来的火,点燃。
她吐了两次烟圈,缓缓的说:“你提醒的对,如果这两件瓷器是假的,除了仿造者,拿瓷器来抵押的人,会不会有问题?这是我们要去查证的问题。你就不用管了,谢谢你,耽误你这么长时间。”
沈瑜听到张鞠这么说,知道她还有事,想结束谈话,说道:“您不用客气,我私下里给你帮忙。你别把我说出去就行。毕竟我说瓷器有问题,会得罪了好多人。”
张鞠说:“你放心吧,我绝不会把你说说出去。”
沈瑜看看窗外说:“如果你没什么事儿,我就回去了。”
张鞠说:“我回单位,先送你。等我忙完这事,我单独请你,表示感谢。”
沈瑜打开车门,说道:“酒店的车一直在等我,你去忙吧。不用管我。”他走下副驾驶座,忽然想起了什么,转头说道:“刚才在走进那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我看了看其他的古玩,虽然看的不太准确。但是这批东西里面,有问题的应该不少。你自己要注意。”
张鞠愣了片刻,等反应过来,说了一声谢谢。
沈瑜已经走出了几米远,对着车子里的张鞠挥了挥手。
他酒店的商务车上,司机老陈问道:“沈总,咱们去哪里?”
沈瑜把能做的都做到了,只要安心等结果就好。他说道:“走吧,回酒店。”
之后的几天,沈瑜一直没有听到张鞠的消息,游戏任务进度条也没有变化。
直到大学报导的前一天,任务进度条突然有了明显的增加。沈瑜虽然没有听到什么消息,但是猜测应该张鞠那里应该有了突破。
报道的当天,沈瑜在班里见到了辛老师。辛老师和同学们见了一面,安排了专业课需要的准备。报道结束,沈瑜离开学校的时候,又在校门口遇到辛老师。
他听说辛老师要外出,就把辛老师送到了目的地,辛老师说,他有朋友来滨海要去见一面。
沈瑜刚刚启动车子,准备去博物馆,接到了在酒店值班的黎梦的电话。
听完电话之后,沈瑜决定先去酒店。因为自己的酒店中入住了一批特殊客人。
丽园酒店。
曲老师换了衣服,打算在附近散步。刚刚走出门,就听到有人招呼自己:“曲老师,什么时候到的滨海?”
区老师回头看见,沈瑜走廊另一边走了过来。
他还急忙笑着说:“小沈,哎呀,不对,应该叫沈总。”
沈瑜说:“您可别客气,嗯,还是叫小沈显得亲切。您这是出差还是旅游?您应该提前打个电话,我去接您。”
曲老师说:“我和几个朋友来办点儿事儿。主办方给车马费,联络了住宿,我们几个一商量,决定还是到你这儿来住。你这里环境好,好吃的好玩儿的多,住宿条件也比别家好。”
沈瑜说:“您来我这里,就和到家一样。您如果没事儿,咱们去喝茶?”
听到曲老师说话的声音,他的几个朋友打开门从各自房间里走出来。
曲老师给沈瑜做了介绍。
曲老师的这几位朋友和沈瑜是初次见面。寒暄过后,沈瑜请几人一起喝茶。
可是,这几位的年龄都不小了,都想休息,只有曲老师跟着沈瑜,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曲老师一进办公室,就看到布置有了新的变化。他看了沈瑜新收的古玩之后,啧啧称奇。
沈瑜泡好茶,耐心的等着曲老师。
曲老师看过几件瓷器,坐到了沙发上,品了一口茶,说道:“每一次来你这里,都能看到好东西,你这些东西可让人眼馋。可惜我那么多的钱。否则,我都想从你这里买一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