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百倍返还 第228节

  到时候,毕大领导会遇到些麻烦,而叶大领导则是顺风顺水。

  李建东想要安安稳稳不惹麻烦,就很需要叶大领导这个关系。

  来到叶大领导家,他的几个孩子都出去拜年去了。

  看到李建东出现在家门口,叶大领导明显楞一下。

  虽然,他私下和李建东关系不错,但李建东是毕大领导提拔上来的。

  “叶领导,过年好。”

  “李建东,你可是稀客啊,今年怎么想起来我这里了?”

  叶大领导看到李建东,还是挺高兴的,这是个真正的人才。

  他虽然和毕大领导意见不合,但有一点两人一样,那就是,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好。

  “我早就该来看您了,可一直都被事情绑着,叶领导,最近身体还好吧?”

  李建东随口客气几句。

  叶大领导哈哈笑起来:“你不是大夫吗,你看我这气色怎么样?”

  李建东仔细盯着看了两眼,给出专业评价道:“您这气色算是挺不错了,不过,应该是最近操心事比较多,再加上熬夜和久坐,脾胃有点弱化了。是不是最近总感觉精神不振、乏力盗汗,吃什么都不消化,经常拉肚子?”

  叶大领导越听越来兴趣,李建东说的一点不差。

  见过医术高明的,但是光盯着他看几,就能判断出他身体症状的,还是第一个。

  “厉害啊,建东。”

  叶大领导精神奕奕问道:“那你说,我这情况该怎么处理?实不相瞒,这两天我连饭都不想吃,吃什么都不消化,半夜起来上茅房,那叫一个凉快。”

  精神不振、乏力盗汗也就算了。

  吃不下饭,这就非常影响心情。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喜欢吃的人,想吃不能吃,真的能把人搞抑郁。

  李建东笑着说道:“叶领导放心,这都是些小问题。只要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很快就能恢复。待会儿,我给您写个食谱,让炊事班按照食谱给您准备三餐,用不了半个月,就能看到效果。”

  听到半个月就能见效,叶大领导当时情绪就舒展几分。

  很快,叶小宁他们拜年回来,看到李建东,叶小宁十分惊喜。

  她邀请李建东中午在家里吃饭,叶大领导也出口挽留。

  虽然他们很热情,但大年初一哪有在别人家吃饭的?

  李建东最终还是婉言拒绝了。

  几天时间很快过去。

  转眼到了初六。

  在今天之前,李建东已经收到轧钢厂厂长的正式任命。

  杨厂长调到能源厅去做副主任了。

  这是李建东第一次主持开工动员,早上不到七点半就来到轧钢厂。

  等了一会儿,其他领导才陆续到来。

  戴副厂长和曹副厂长直接来到李建东办公室,三人先简单开了个碰头会。

  崔秘书等班子成员来得差不多了,才来请李建东三人过去。

  相比起前几年,现在的班子成员已经换了不少。

  李建东和两位副厂长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开口就直接说道:“各位,杨厂长已经被调到能源厅,以后轧钢厂就由我和戴副厂长,还有曹副厂长一起主持工作,今天是开工第一天,咱们先开个临时小会。”

  “今天,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安全和生产,这两条筋不能松,年后开工大家的心思可能还没收回来。我们作为领导要提醒到、检查到、预防到,坚决保证生产安全。”

  “第二个事就是,咱们今年的重点工作,那就是成立一个数控研发团队,全力推进设备革新。”

  “往前几年看过去,咱们的生产虽然是每年稳步提升,但都是因为咱们厂子扩建,和工人用血汗拼出来的。”

  “从今年开始,咱们要有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凡是牵扯到数控研发的事项,所有科室必须全力配合,谁妨碍了研发进度,谁就得负这个责任。”

  李建东讲完话,问戴副厂长和曹副厂长有没有什么要说的,两位副厂长都表示没什么。

  李建东宣布散会,然后开始主持全场的开工动员。

  看到李建东走上主持台,底下的工人们都沸腾了。

  欢呼声此起彼伏,搞得李建东都有点不好意思。

  简单说了几句,动员大会就结束了,各车间和科室的人都回到工作岗位。

  新的一年工作开始,只不过李建东换了办公室,坐在原来杨厂长的位置上。

  这个办公室比李建东之前的副厂长办公室要稍微大一点,同样带一个可以休息的隔间。

  崔秘书的办公室就在他对面,门常开着,有人来第一时间就能发现。

  “你好,请问你们找谁?”

  李建东正站在办公室窗后面,看着窗外自己的‘领地’。

  突然,外面传来崔秘书的声音。

  “你好,我是华大电子系的教授,我姓王,这些是我的学生。”

  李建东听到外面的声音,就知道是大领导帮自己找的人才到了。

  他直接起身,朝门那边走过去,直接拉开门,脸上换上欢迎的微笑,对来人伸出手:

  “你好,王教授,我就是轧钢厂厂长李建东,欢迎你们来我们这边做研究。”

  见李建东这么年轻,王教授也有些惊讶。

  连忙伸手跟李建东握住:“你好李厂长,是我们要感谢您给我们一个做研究的机会,这些都是我的学生,他们从入学至今,只学过理论知识。不过,我相信只要给他们点时间,他们都会茁壮成长起来。”

  王教授身后带着六名年轻人,每个都在20岁出头。

  现在还没有研究生这个概念,大学毕业要么当教授,继续做研究,要么就分配去有需要的单位。

  这几个年轻人,应该都是应届生,是电子系成立后的第二批学生,第一批就是参加59年数控机床研究的那一批。

  他们这一批,恰好赶上被老大哥制裁,也就是从他们这一批开始,连续30年国内,数控技术再无寸进。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咱们现在确实技术比较落后之外,也源于对这个技术的不够重视,好多人都宁可愿意相信人,也不相信机器,以至于对于被封锁了技术,也没什么反应。

  所以从59年后,连续两年没做出什么成绩,电子系也就慢慢落魄下来。

  这一批学生是去年夏天毕业的,原本有三十多人。

  现在只剩下这六名还在坚持,其他人早就改行进入了其他行业。

  这也是王教授这么激动的原因。

  毕竟,已经快两年没人提到电子数控,就连他这个教授,都快成笑话。

  “王教授,我相信你们,来,咱们先进屋里说吧。”

  李建东请把王教授和六名电子工程师助理进办公室。

  崔秘书跟进来,从旁边茶柜里拿出一套杯子,给王教授他们每人泡了杯茶。

  众人坐好之后,就开门见山,谈起对电子数控的看法,以及一些专业东西。

  这里除了王教授,其他人都只是了解一点理论,包括李建东也不是非常专业。

  但李建东对数控未来的发展展望,让王教授大开眼界。

  事实已经证明,机器很多时候,确实比人可靠,就算是轧钢厂最有经验的八级工,在制作一些精密零件的时候,也会时常出错、

  普通七级六级工人,甚至更低等级的工人效率就更可想而知。

  反观数控技术,不但精密而且稳定,只要设置好数据,就能百分之百获得想要的结果。

  每多一台数控车床,等于制造出一个不会犯错的八级工。

  我们现在制作的机械,为什么好多都比不上国外?

  除了技术方面原因,制作工艺差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只是做一些粗糙的机械,靠工人的经验也能做出来,但如果是一些高度精密的零件呢?

  比如汽车的发动机缸,再比如一些军工器械。

  所以不管电子数控多难钻研。

  李建东也一定要吃透这块技术,不然国家的制造业,将永远落后国外,而且距离被对方越拉越大。

  “王教授,我们厂已经把电子数控研发,定为今年的头号任务。”

  “不过,这方面我们几乎是一窍不通,全得靠你们自己来研发。我们能做的,是竭尽全力支持你们的研发工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另外,电子数控设备离不开机械,我个人正好是机械工程师学会的理事长。如果你们需要机械工程师的配合,直接找我就好。有必要的话,我个人也可以协助你们研究。”

  李建东现在的机械工程师技术,已经接近满级。但,他电子技术暂时为零,所以只能先给王教授等人打打下手。

  他心里盘算着,若是能有个电子系的徒弟就好了。就算他们研发不出来,只要能增长一点经验,百倍返还下,说不定自己先搞定数控机床了。

  毕竟,原始的数控机床,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不过,李建东从没研究过,所以才有难度。

  这么想着,李建东的目光,不由看向那六名工程师助理。

  他们都是去年刚毕业的电子系学生,学习能力没的说。如果能收其中一个为徒,应该很快就能把电子技能,提升到比较高的等级。

  不过这些人都是王教授的学生,贸然邀请他们拜师,恐怕不是很礼貌。

  就在李建东纠结,要不要为了发展电子数控技术,而再收个徒弟的时候。

  六个年轻人中,一名女生突然举起手,道:

  “李厂长,您刚才说,有必要的话,您也可以协助我们研究。我想问下您作为厂长,有时间做额外的事吗?”

  李建东笑起来:

  “如果,我说时间充足的话,显然是不诚实。我上班是比较忙,不过,时间这东西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的。为了咱们电子数控技术的发展,让我牺牲一点休息时间,我坚信还是能做到的。”

  女生突然笑起来:

  “那我可以拜您为师吗?我想跟您学习一下,机械工程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也是为了数控机床的研发。”

  数控机床的研发,一般是电子工程师研究数控电子零件,而机械工程师研究其他运行部件,每个人有各自的分工,只要搞好自己那一部分就行了。

  但现在数控技术出现技术断层,想要有所突破就只能另辟蹊径,所以这个女生想钻研机械,也不算歪门邪道。

  李建东看着这个女生,总觉得有点眼熟。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杨雪。”

  “你确定要拜我为师?王教授没有意见?”

  王教授笑着说道:“李厂长,我只是他们的专业老师而已,和你们传统的师傅徒弟不一样,他们在学校的时候,也不止我一个老师,就算再多几个也无妨。”

  李建东点点头,这个倒是好理解。

首节上一节228/49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