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424节

  娄晓娥走到他身旁,“京城也一样,前两天突然来个寒潮。”

  娄晓婉补充道:“零下18度。”

  “那么冷么?我这两天在火车上没听广播。”

  娄晓娥叽叽喳喳道:“真的,听说破了12月的最低温度纪录。”

  “之前以为就是零下10度8度,没想到会那么冷,幸亏高建业那小家伙机灵,不然温室大棚损失会很大。”

  娄晓婉劝道:“外面风大,咱们还是回屋里聊。”

  李铭伸手示意她俩先走,“冷还是北方冷。南方还好,最南边的广洲,白天还有20来度。”

  大姐娄晓婉惊讶道:“你去了那么远啊!”

  “没到那边,在报纸上看到的。”

  李铭有吩咐娄晓娥保密,她显然是有遵守的。

  娄晓娥这半年来听多了各种恩怨情仇,背叛与报复,也知道不是开玩笑。

  秦淮茹也一样被要求了。秦淮茹更是亲眼见识了,那些父母子女反目成仇,更懂得保密的重要。

  因为有娄晓娥大姐在,不合适说港城的事,李铭跟两人胡吹一些南方的见闻。

  他把娄晓娥姐妹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娄晓娥要不是早猜他去的是港城,估计也是跟她的大姐一样。

  天亮后。

  大姐娄晓婉借口去查看温室大棚,把空间让给他跟娄晓娥。

  李铭这才开始说实话,“我在港城买好了房子,咱们有个落脚点在那边了。”

  “你有办法直接从京城到港城那里去了么?”

  娄晓娥也是有脑子的。

  “是的,港城弥敦道的房子和95号的东厢房,可以互相传送。”

  娄晓娥靠在男人怀里,“你我也要去看看!”

  “我本来就是为了你。轧钢厂这边我有好多事,哪来的工夫去掺和港城的事。”

  “你对我真好!”

  “必须的!时间紧,我这次去没有找你爸妈他们。”

  “以后慢慢来,我也不着急。”

  娄晓娥又想到:“突然出现又突然不在,我们在港城那边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吧?”

  “所以啊,咱们要少跟港城那边的人打交道。”

  “嗯。那边乱不乱?”

  李铭点点头,“我特意买了报纸,也找人打听了下。”

  “那边也挺乱的,跟咱们这里区别不大,对普通人甚至更没保障。”

  京城,有权有势的和文化人,以及这些人的家属,有影响;普通人问题不大,跟着随大流就行。

  港城,恰好相反,有权有势的和文化人,保障得很好;最下面的要遭受各种欺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拉去顶破案的人头。

  各种帮派对普通人的欺压也是明目张胆的,这就让人很绝望。

  胆小的花钱消灾,有血气的人单打独斗也不是事,抱团取暖就变成了新的帮派。

  没完没了了。

  李铭没有打算去改变,经济关系在那,想改就得当保姆一样改变当地的整个经济关系,工程大到没边。

  他暂时只打算把港城当做一个购买物资的窗口,平常安安稳稳的待在京城薅那些气运能量。

  娄晓娥皱眉道:“我听高支书说,京城这几天挺乱的。”

  “哦!我是偷摸回来的,城里还没人知道。看来,我等会要先去城西小院看报纸,然后才能回厂里报到。”

  “这样更好。还有你叫我注意收信,收到了好多封,我拿给你看。

  “那些生产队回的信已经到了?”

  李铭出发之前发了一些电报出去,以做研究汇总信息的理由,找了一些生产队和公社,请他们写信介绍今年当地的农业生产。

  “到了几封。有了这些信息,你编外出经历,更没有漏洞了吧!”

  “暂时没漏洞,不过后续还是要真的去拜访些地方,才能把这个漏洞堵住。”

  娄晓娥把信交给李铭,“你今天肯定很忙碌,我就不陪你回城了。”

  “也行,要是有空,我下午或者傍晚再来接你。”

  跟娄晓娥一起随便吃了个早餐。

  李铭回到城西小院,从娄晓娥的书房拿了最近几天的报纸。

  ‘闽省越冬作物播种面积扩大!’

  ‘甘省农民奋力兴修农田水利!’

  ‘我国畜牧业今年持续大丰收!’

  除了农业生产的稍微多看了两眼内容,他都是只扫了一下标题和开头,很快就看完了。

  上午,小货车回到保卫科。

  熟悉的噪音,保卫科的人都跑出办公室欢迎李科长回来。

  ‘嘭!’

  李铭关紧车门,吩咐道:“其他人都先回去,几位队长去我办公室开会。”

  听了他的话,保卫干事们又缩回温暖的办公室里。

  “最近厂里有什么变动?”

  范家文是一队长,紧跟他的身后回话,“没有大的变动,咱们保卫科也是老样子。”

  “各个车间、科室有些小变动。我已经汇总起来了,放在您办公桌上了。”

  办公室没有会影响他的东西,李铭留了钥匙给范家文。

  “没有大变动就好。出去白跑一趟,没要到物资。要是厂里出问题,那我就是两头不落好。”

  “咱们附近的工厂呢?”

  李铭问这个是分析周边形势,很多事情有传染、传播的性质,一个厂出了什么事,附近其他厂容易跟上。

  范家文回答道:“旁边的工厂没什么新鲜事。倒是昨天工体那边开会,有10多万人参加,都是外地步行来京城的人。”

  李铭惊讶道:“那么多?”

  范家文很确定的说:“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好几千支队伍。”

  治安股的罗巡补充道:“昨天听他们在大喇叭上喊,有的人走路到京城走了五千里路,一大堆人是走了两三千里的。”

  二队长彭志平接了一句,“他们没有手套,鞋子也单薄,很多人的手脚都冻伤了。”

  轮到三队长贺信实在没话了。

  “崇高的意志令人佩服。”

  除了敬佩,李铭也没什么好说的。

  听完手下人的汇报,看完报告、签完报表,李铭又去办公楼跟几位领导汇报出差的经过。

  根据报纸最近的内容,那些生产队提供的信息,杂七杂八凑一起胡编蒙混过关。

  厂领导也没有上心,他们更关心的是上头的动向。

  类似曾经主管经济的领导被人从广洲押回京城,还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被押回京城。

  与之相比,李铭出去转一圈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科长办公室。

  他的桌子上多了一张《RM日报》发的号外。

  ‘喜报!’

  ‘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本国西部地区,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

  ‘我国在今年成功地进行了三次核试验,...,对保卫世界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我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每次都不会漏掉这两点。

  有这玩意,国家才稳,世界才稳。

  每一次试验既是收集数据也是展示肌肉。

  要是没有这个大杀器,可能世界大战早都开打了。

  李铭估计厂里又要开会庆祝,这次应该是大礼堂里面开。

  有事没事,全厂开会,这样的事越来越多了。

  生产不受到影响是不可能的。

  慢慢的,生活也是会受到影响。

  厂里没生产自然是没钱,很多好事也就没了。

  年节福利物资减少、职工宿舍停建等等。

  保卫科的人聚在一起烤火,闲聊的就是类似的问题。

  “咱们厂这次没有跟着把暖气建起来,有点亏。”

  “那些材料要留着建职工楼。其他厂建不起楼房,材料留着浪费,用来建暖气是没办法的事。”

  “有暖气用多好,这火烤得整个房间都是灰。”

  “现在有得烤就不错了。我听说厂里接到了通知,要狠抓节约用煤!”

  “用煤又紧张了啊!”

  “我记得前两天报纸上才说,今年的全国煤炭产量大增,怎么反而紧缺了啊?”

  “瞎猜也知道是因为消耗大增了。”

  66年的原煤产量,2.52亿吨,比上年新增2000万吨煤。

  一年有8.6%的新增,听起来好像很不错,看了用途的增长就知道煤炭新增很不够。

  66年炼钢产量,1532万吨,比上年增长25.3%;新增的300万吨钢,起码消耗200万吨煤(制成焦炭)。

  66年发电量,825亿度,比上年增长22%;新增的149亿度电,假设全是煤电,要煤500万吨左右。

  还有一大堆的高能耗产品,水泥、红砖、玻璃等新增产能也需要大量新增煤炭。

  算起来,新增的煤炭产量还不够新增的生产制造所需。

首节上一节424/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