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74节

  “有啥好急的。”

  陈亚军搭话说:“厂子虽然破,规模也不小,像这种大型企业,有专项资金扶持和补贴,别说工资不会少他们半分,指不定奖金还照发。”

  冉姿苦笑摇摇头,不过没再说话。

  “那是以前。”

  李建昆扭头瞥他们一眼,用眼神示意他们别再多嘴。

  见到一位厂办主任。

  知道和他聊不出个所以然,李建昆用说话的艺术,使得前者又领着他们去见“老厂长”。

  就是陈亚军和金彪打听到的、在103厂一言九鼎的邓云友。

  此人倒不像东北人。

  身材瘦小,长条脸,头上和脸上有一层薄薄的花白毛发。

  不说话时嘴巴始终抿着。

  不苟言笑。

  从面相来看,性格固执而倔强。

  听完李建昆的来意后,邓云友沉吟道:

  “863计划在铁西区这边也传开了。

  “就算是这样,按你说的,你们企业承接的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材料这两个项目。

  “设备?你们要搞这个的话,我们可没义务配合。”

  果然不好打交道……

  李建昆摸出华子,想上前递烟,邓云友制止道:“戒了。”

  李建昆也没抽,将烟盒塞回裤兜,遂坐回墙边的木艺沙发上,望向窗台边五屉桌后面坐着的邓云友,说:

  “邓老厂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您老是懂的”

  “这个你不用同我说,我对你们不了解,无从判断真假。”

  邓云友打断他道:“如果你们还承接了863计划中的设备方面的项目,我绝无二话,这样的国家级重点工程,我们一定积极配合。

  “但现在这个情况,恕我们爱莫能助,有些规矩不能坏。”

  李建昆:“什么规矩?”

  “我们厂一直承接的是军工方面的制造任务,好比863计划这样的重点工程。

  “合作的也都是这方面的企业。

  “三十多年来,从无例外。”

  李建昆微微皱眉,某些荣誉,已致使这些人产生了一种病态的骄傲。

  邓云友人老成精: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很傲慢。

  “但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我们厂时时刻刻准备着,接受国家分配的重要任务。

  “不能因为和你们开展业务,因小失大。”

  李建昆看不出喜怒说:“冒昧地问下,贵厂多久没有接到这样的重要任务了?”

  砰!

  邓云友将刚拿起来的大茶缸子,在红漆剥落严重的五屉桌上:

  “就算十年接不到一个任务,我们的宗旨也不会变!”

  李建昆心里忽然五味杂陈,凝视着陈云友说:

  “老厂长您不会不知道,军转民七九年就开始了,这总是重点计划吧,你们不跟着改改?”

  “上面没通知要求我们改。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们厂,才会说这种话,无论怎么改,飞机、大炮、军舰……那是一个国家的底气,永远不可能丢掉!”

  邓云友说完这番话,已没有再交谈的兴趣,示意带李建昆他们过来的厂办主任,送客。

  李建昆气不气不知道,他并未表露出来。

  哼哈二将、富贵兄弟,甚至是冉姿,都憋了一肚子火。

  若不是李建昆之前让他们别多嘴,像陈亚军,老早开喷了。

  走出行政楼后,冉姿望向李建昆,有些不解:“老板,为什么不和他谈钱,我看这家工厂还挺缺钱的。”

  “像这样的厂子,钱对他们意义不大。”

  李建昆解释道:“上面有专项资金扶持和补贴他们,他们创造的利润,也要上缴。

  “而且他们估计也没经手过什么钱,没概念的。”

  冉姿恍然:“那、就这样走了?”

  “先撤吧。”

  李建昆叹息一声,扫向哼哈二将:“让他俩打听情况,只弄到一点皮毛,对103厂和这个邓云友,我们都缺乏了解。

  “回去做做功课再说吧。”

第958章 工人村

  在铁西区几天逛下来。

  李建昆的心情越来越好。

  这和103厂没关系,那边还是上回去过的一次,这几天什么也没有改变。

  原因在于,他此行的目的是过来找一棵树,竟意料之外地发现了一整片森林。

  铁西区这个地方,从事设备仪器制造的工厂特别多。

  并且都是有过军工制造经验的、底蕴深厚的老牌厂子。

  早前在特区,李建昆和林兰瑛聊天时,后者估算过,倘若想将半导体设备仪器这个领域发展起来,先假设联合一些科研机构,都能将技术攻关,让仿造成为现实。

  那么林兰瑛女士认为,或许还要通过联营的方式,兴建上百家制造厂。

  借助全国的资源。

  李建昆现在觉得,铁西区这个革命老工业区的代表,至少能解决一半的问题。

  省得东奔西跑,全国寻觅。

  产业链内的工厂集中在一起,也有好处。

  不过,即使铁西区的相关企业这么多,103厂仍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这几天打探到的信息,这一点必须承认。

  好的技术,意味着过硬的产品质量。

  所以这家厂子,李建昆也不想放弃。

  晌午时分。

  李建昆、冉姿和富贵兄弟四人,一起来到铁西区内仅剩的一个、他们还没有涉足的区域

  工人村。

  至于陈亚军和金彪,被李建昆轰走了,让他们去干自己的活计。

  伏尔加轿车暂时征用。

  车窗外面是一大型综合社区。

  共有五个建筑群,一百四十三幢住宅楼。

  规划整齐,井然有序。

  所有楼房都一个样式,是那种苏联流行的“三层起脊闷顶式”住宅。

  屋顶有四个坡度,建筑材料为红砖、红瓦。

  这些住宅楼呈街坊围合的结构,中间是绿化地带和公共活动空间。

  冉姿打量着窗外说:“像个镇子一样。”

  李建昆这几天没少做功课,给她科普道:

  “这里是建国后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工人住宅区。

  “当时这个工人村,可不是谁想住就能住的。”

  “哦?”冉姿被勾起兴趣,侧耳聆听。

  作为在港城出身、在漂亮国长大的孩子,内地的很多事都让她感到匪夷所思。

  这种不可思议的现实,可比故事有吸引力多了。

  李建昆缓缓说道:

  “这里的第一批住户,入选标准极其严格,要不然根正苗红,要不然是劳动模范。

  “在那个年代,这里的生活绝对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不仅提前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煤气、暖气也全部有配置。

  “楼内有‘大合社’,相当于现在的供销社、超市。

  “配套的幼儿园施行‘长托’,孩子们由国家供应细粮和牛奶豆浆。

  “楼下有摩电车直达市中心,小区附近有劳动公园和动物园,里面甚至还养着老虎。

  “可谓一步登天。

  “可以这么说:那个时候,人们向往的社会主义是啥样,铁西工人村就是啥样。”

  冉姿再次望向车窗外。

  她看见一些楼房上悬挂着招牌,有工人村小学、小卖铺、粮站、邮局、储蓄所……

  “即使是现在,这地方也比许多地方都要好啊。”

  她指的是内地,这两年跟随老板东奔西跑,去过不少地方。

  三十年前,人们能住进这里,确实好比生活在天堂……

  冉姿忽地咂舌问:“住在这里都是工人吗?那时候不是刚建国、百废待兴吗,工人待遇这么好?”

  李建昆笑笑说:“当年有一句话,叫‘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冉姿挠挠头,好像也曾听说过。

  李建昆忽然指指天上:“如果坐飞机从上面俯瞰,这些建筑刚好组成‘工人村’三个大字。”

  开车的张贵睁大眼睛:“这么讲究?”

  李建昆:“苏式工业化风格的宏大美学。”

首节上一节974/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