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儿的感觉,和去隔壁的故宫,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不多时,一行人来到一进院的正北房堂屋。
原房主搬走了一些家具,不过大部分老家具还是留了下来,李建昆坐在中堂下方的一张太师椅上,一边打量着周岚带来的七个人,一边示意他们随便坐。
这八个罗汉,将是“创业家”杂志的初创团队。
另七人是周岚挖来的,也都是媒体从业者,对于现状不满、有下海意向的人。
大家挨个做自我介绍,李建昆和他们互相认识一番后,直入正题。
“一本读物,以内容为先,我们的杂志要做什么内容,相信周总编已经和你们讲过,我希望第一期的内容尽快出来,其他工作也都在筹备中,我要‘创业家’第一刊,在本月底问世。”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心想是不是太急了些?
“李总,”有人举手问,“咱们有印刷厂了吗?”
“我说了,其他工作都在筹备,这不是你们该担心的事。”
问话的人讪讪一笑,想着这位李总,好像也没有周岚讲的那么好说话啊。
只能说他还不了解李建昆,自己人私下里怎么嘻嘻哈哈都没问题,但工作是工作,必须严谨而认真。
看看李建昆和艾菲就知道,两人私下以兄妹相称,然而在公司里,艾菲照样喊他董事长,并且以上下级关系相处。
“咱们的内容其实不难做,新闻报纸上不乏素材,每个素材都能写篇文章。”有人发言。
“不。”
李建昆摆手:“这样的内容我不要,新闻报纸上的相关素材,只能当成线索,我要的创业致富故事,必须真实、精确,甚至要让读者看过那篇文章后,能够找到故事里的主人翁。”
众人面面相觑。
“那必须实地采访啊。”有人说。
“没错。”李建昆点头,“记住,不做虚假和含糊的内容,是‘创业家’的原则和底线。”
“这样的话,内容可就不那么好做了,”有人举手发言,“现阶段我们还能收集首都这边的创业致富故事,可越往后,素材肯定不够,难道还要时常去外地做采访?”
“有何不可?”李建昆反问,“这不是媒体工作者的份内事吗?”
大伙儿:“……”
“我知道,咱们现在的人员不够,不过我们会持续招人,扩大团队。”
李建昆继续说道:“另外,我们还可以发展外编人员,比如远在西部,我们想获知那儿的信息,时常往过跑也不现实,那么我们能不能在那边发展几个信息采集人员呢?”
众人眼神明亮,这倒是个好点子。
他们都在媒体圈子里混过,事实上,都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比如说西部某地的某报社的同志,让他帮忙采集相关信息,按稿件给他酬劳,相信没人会拒绝一份额外的收入。
“还有一点原则,大家务必要记住。”
李建昆道:“我们的杂志将分为三个板块:创业故事、致富点子、商品信息。这三类信息的搜集和采用,一定要确保是符合政策的。
“比如说,价格双轨制出台后,许多人靠关系从工厂拿到货源,从而致富。这样的创业故事和致富点子,肯定不可取。
“我们要的信息是哪种呢?
“譬如,农村发展养殖业、兴办手工作坊、有执照经营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他们的成功创业并致富的故事,他们创造出的受市场追捧的商品。
“总之一句话,要合法合规。
“否则我们宣传出来,不仅杂志社要摊上麻烦,于社会和读者也无益。”
大伙儿听得频频点头,深以为然。
“我认为我们的信息采集,或者说采访,其实不难。”
周岚含笑说:“想想看,我们去采访某个创业者,只要和他这样讲: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我们可以在杂志的商品信息板块内,刊登上他的商品信息,这样等于免费替他打广告。做买卖的人总希望自己的商品求购者络绎不绝,应该很难拒绝吧。”
李建昆递给她一个大拇哥。
“而且随着我们‘创业家’杂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采访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有人补充。
“保不齐往后都有人追着让我们采访。”有人乐呵呵道。
这倒不是什么异想天开,他们不是小白,都是有经验的媒体人,比任何人更能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
这年头,没有什么低调一说,人人都想因好事儿上新闻,搁农村讲叫光耀门楣。
另外,普通人,即使是不差钱的人,想要宣传自己的作坊、小厂、商品,都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渠道。
周岚不禁想起,李总上回和她讲的,等杂志打响名声后,肯定不乏人找他们打广告,广告收入,会是往后杂志社的主要利润点。
当真是可以预见啊。
她又想起,李总说:这年头人人都在寻找致富渠道,然而却没人想过来摆渡……
她忽然觉得,创办“创业家”杂志这件事儿,实在是妙!大有可为!
一时像是打了管鸡血,十分亢奋。
“我会把杂志社的硬件基础全部打好,你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拿出上好的内容,杂志的首刊非常重要。
“创意是一流的,我再给你们一流的配套、充足的业务经费。
“我的目标很简单,我要,‘创业家’一炮而红。
“各位,请告诉我,们能不能办到?”
大伙儿眼神略一交流,异口同声道:“能!”
“很好。”
李建昆笑了笑,从太师椅上起身,准备和大家一起吃个饭,再给每人配部BB机,效率就是金钱。
他早留意到,大伙儿的目光落在周岚的腰间,都眼馋得紧。
第853章 打骨折
四合院的牌匾虽然还没挂上去,主要有些资料还在审批中,李建昆走了不少关系,应该快的,暂且就称呼它为创业家杂志社吧。
在距离创业家杂志社不远的东厂社区,李建昆物色到一家小印刷厂。
这片社区位于大草厂胡同以北,美术馆大街以南,东至王府井大街西侧,西至北河沿大街东侧,为啥叫……东厂,咱也不懂啊,不知和永乐的那个有没有关系。
小印刷厂叫“红星印刷厂”,挂靠社区的企业。
该说不说,红星这种厂名,眼下全国没有一万,也有九千。
“李同志,您的这个要求,咱没法满足啊。”
红星印刷厂的厂长办公室里,冯大山一脸郁闷,搞这个厂子两年多,也印了两年多的盗版小说,本以为终于能扬眉吐气一把……钱不钱的先不提,咱就想印点有格调的东西。
谁承想,单是人家要求的一个彩色工艺,他的老掉牙设备就拿不下来。
李建昆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他难道不知道这厂子不靠谱吗?
他是来做生意的么,不,他是来一发入股的。
办杂志社,必须要有自己的印刷厂,这年头民营企业没地位,指望别的印刷厂行不通。
地啊钱啊的,这都好说。
主要问题是他不懂印刷行业,也实在没时间和精力去办一家印刷厂。
“冯厂长,不是我说,你们厂的设备也太老了,连挂历也没办法印啊,怎么不换套新的?”
冯大山叹息一声:“钱呢?”
把厂子办成这样,已经掏干他亲朋好友的所有口袋,要不是半辈子耗在印刷业,其他的啥也不会,原来的厂子又不景气,被迫下岗了,谁乐意干这个。
“筹啊,贷啊。”
“李同志,您是有钱人,站着说话不腰痛啊。好吧,就算能筹到钱,想搞到您要求的那种档次的设备,得去国外进口……您看,筹到人民币也不顶用。”
“冯厂长,咱俩打个商量行吗?要是我能帮你搞来这种设备,我们二一添作五,合伙干成不?”
李建昆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
“你?你不也就是个……搞挂靠的吗?”
他以为李建昆的杂志社,也挂靠在哪个集体下面,但还真不是。李建昆办的是实打实的民营企业。
这年头绝大多数创业者,都会选择联营或挂靠的模式,主要是担忧。
李建昆熟悉未来走向,没这个顾忌。受他影响,像小王的山河古玩城、鲁娜的幸福百货,也是民营企业。
当然,说到猛,还得是陈春仙猛。
当年一点政策没有时,他就办起了民营企业……
“这你甭管,我有门路。”李建昆也不解释。
冯大山眼珠子骨碌碌转着,心头很是狐疑,又想着假如真有戏,他似乎左右不吃亏。
有了先进的设备,自然不担心没有大生意,哪怕分出一半赚头,他肯定也比现在挣得多。
“你说真的?”
“比金子还真。”
冯大山打算信他一回,反正见到设备再谈后续,他也不损失什么。
李建昆心想,妥了。
占一半股份,创业家杂志搁这儿印刷,指定不带花钱的,说不定靠着其他业务还有得赚。
重点是,作为半个老板,厂子能以创业家杂志为主。
既不用自己出场地,也不用自己出技术人员。
无非花几个钱添置设备。
大概率也要不了几个钱。
大山同志的耳目不算聪慧啊……
知道靠什么创造利益最来菜吗?
信息差。
一九八五年,是一个格外嚣张的年份。
经过一九八四,这样一个奇迹之年后,社会上多出不少有钱人,从而形成了攀比式消费。
消费带动生产。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大企业便在争相引进采购设备。这种积极性在历史书里被称作“诸侯经济”。
有个数据:一九八五年,我们的贸易逆差达到前所未有的一百四十亿。
外汇贮备消耗极大,在盲目冲动之中,也造成了许多设备的重复引进。
恰好李建昆知道,首都某地正在“悄默默”举行易货会。
据说全国都有人来,他不信淘不到一套印刷设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