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9节

  他硬是被套牢在这里。

  倒也出去逛过几圈,但啥玩意没干成。

  有限的时间,根本没法发挥。

  甫一开学,破事太多。

  首先是学校的迎新会,后面系里接着搞,会上遇到导师,完了被请去喝茶。

  连喝两天。

  喝到冒水,那也得喝,人是北大经济系的扛鼎大佬!

  接着立马军训。

  期间不是没想过翘掉,问题是,教官他……身上透着一股子血气!

  照面后,李建昆喉结滚动了几下。

  遂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自我批评。

  什么德性?

  能对战斗英雄不尊重吗?

  教官您好,我叫乖宝宝。

  再个,人头忒少。

  整个经济学新生才63人,他们307宿舍的四个叫啥?

  熊猫!

  但凡系里有啥子重要活动,甭管是同学还是老师,更有领导,眼珠子扫啊扫,一准先找他们。

  别说开溜了,言行举止都得注意。

  万幸,熬过来了。

  新生季已过,一切步入正轨,暂时没听说有啥集体活动。

  他也终于能腾出手,展开自己的宏图大业。

  嗯,得一步步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一小步:捂住兜,赶紧去买点工具。

  不然连本钱都没!

  再不开工,他真要断粮了。

  来时兜里三十几块,钟灵买车票退他二十,大伯生塞给他五十,自个的家底就这。

  但他除了一床母亲牌被褥,啥玩意没带。

  各种采买,被京城的三月,生逼着添了件袄子、棉鞋。

  再加上一个多月壕无人性的生活

  两三毛一份的肉菜,他自然没觉得贵,架不住另三头这样想。

  兜里已没剩几个子。

  

  从南门出燕园。

  左拐一刻钟,到中关村。

  中关村这个名儿,讲起来还有点故事。

  嘿嘿,早年间,京城有趣的地名可多了。

  像什么公主坟、给狐寺、白纸坊……这些一听,似乎还能联想对标到一点啥。

  那骚子营和奶丨子房呢?

  中关村也算有趣阵营中的一员。

  早前是块义地,晚清时被宫里太监们瞄中,扎堆下葬,当时太监被称为“中官”,等他们以比赛的速度,霸占这块地界的三分之一后。

  这一块,便理所当然被称作中官坟。

  建国后,百废待兴,海淀被规划为文教区。

  这太监糟粕,跟文教……属实冲突啊!

  遂改成中关。

  此时的中关村,已相当繁荣,这种繁荣不指经济,而是在文教和军事领域。

  李建昆沿着大道走,都不敢贸然靠近。

  谁知道会不会逛到啥秘密单位外头?

  自53年,中科院的近代物理所科研楼,即原子能楼,在这里落成,其后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旷世伟业后,一大批科研院所,便围绕此地,开枝散叶。

  这一片,现在科研和军工方面的研究所,超过上百家。

  你说虎不虎?

  瞻仰一下,闪!

  再左拐一刻钟,到宇宙中心。

  实际五道口这年头已名存实亡,行政规划中并没有这个称谓。

  68年,五道口街道办事处,被改为东升路街道办事处,而后在91年,又会被改成学院路街道办事处。

  知道这一片,当前具体称谓叫啥不?

  暂安处。

  喏,门牌上写着。

  后世似乎冠名给了一个小区。

  暂安处小区。

  呵,那叫一别致。

  买一份这年头的海淀地图,你能找到不少“五道口”开头的事物,但五道口究竟包含哪些区域,谁也说不清。

  是不是有种行政名头虽被取缔,但信仰永存的感觉?

  这一个多月来,李建昆往这边颠过两回,已不算陌生。

  别看左瞧右瞅,看不到一条水泥路;猛不丁,污!耳膜炸裂,火车头直冲而来;放眼望去,大片的瓦房民宅。

  但附近横着八大学院,距离中关村也就几步路。

  这片该有的玩意,还真不缺。

  李建昆在一幢宏伟建筑前停下。

  真宏伟,不加引号,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

  苏式楼,占地超过一万平。

  五道口工人俱乐部。

  上午不到十点,俱乐部门前已经有几拨人影,里头可好玩了,什么电影、京剧、话剧和评书等,应有尽有。

  梅兰芳和马连良等老一代名角儿,以前经常过来演出。

  像蒋大为和朱明瑛等人,好像还是搁这唱出名的。

  票价特亲民。

  深受附近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喜爱。

  瞅瞅眼前这些个,明显比普通老百姓更潮,竟还看到两三抹披肩发,啧啧,这年头见到这个,别具风韵哪。

  北大里也有少数姑娘解开辫子,这样玩。

  这叫,紧跟潮流。

  脚步挪动,再走几分钟。

  到达李建昆此行的目的地。

  五道口商业片区。

  这称谓可没有半点美化的成份。

  虽说占据核心位置的五道口商场,不过也就一排长条瓦房……见过后世农村养殖户的鸡棚和猪栏么?

  嗯,就那样式。

  区别在于它是砖墙砖瓦,用料好,也更美观。

  但它旁边吧,其他店铺可不老少。

  像什么卖副食的,搞餐饮的,修自行车的,新华书店,理发店,布店……看花眼。

  俨然能达到衣食住行一站式搞定。

  这其中呢,从顾客密度上讲,理发店轻松胜出。

  里面大妈大婶,坐成两排,头顶冒烟,门口扒着有几个熊孩子,瞪大眼睛特稀奇,以为她们要修炼成仙了。

  1978年,如果问城市里啥铺子生意最好。

  理发店说第一,没谁敢说第二。

  此时电烫发开始流行。

  姑娘们玩披肩发,大妈大婶便玩电烫发,轻松霸占理发店。

  没办法,实力搁这摆着。

  烫成后,呦嗬!

  那一卷一卷的,就叫一摩登!

  李建昆特乐意看这样的细微变化,也是被他前世所忽视的东西,意犹未尽,屁颠走进五道口百货商场。

  见门口一柜台,走上前,送出笑脸。

  “劳您驾,打听下,这有颜料卖吗?”

  京城人虽然不排外,但如果能拽上几句京片子,还是挺吃香。

  “嘛使的颜料?”

  “画画内种。”

  “您上二柜瞅眼。”

  “得,谢您嘞。”

首节上一节69/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