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66节

  至于北门,推开就是圆明园。

  不过目前处于半封闭状态,正在大力修复,会在88年夏天,向社会全面开放。

  “停停!算了吧,不逛了,逛不动。”

  “是啊是啊,以后时间大把。”

  “那走,找宿舍去。”

  以为们多狠呢。

  收工,闪人。

  北大学生宿舍区。

  清一色四五层的直筒房。

  几片活动场地,毗邻宿舍楼,3月的京城春寒料峭,一些光杆白杨参差不齐散落着。

  有个活动区内,正在打排球比赛,边界线是用石灰粉临时洒出来的,这群高年级的工农兵学员,发现李建昆一伙后,下意识停手,驻足观望。

  眼神有些微妙。

  这时李建昆才嗅到一丝不祥。

  旁边徐庆有轻哼一声,满脸不屑,大步流星。

  37号楼。

  一路走过,总觉得不对头,也没见多少人呀。

  进入宿舍后,才算热闹起来。

  嚯!不少房间在把酒言欢。

  307。

  系里给他安排的宿舍号,据说这幢37号楼,就是他们经济系的男生阵地,但不是全部,还混杂着些其他系男生。

  徐庆有他们文学系男生,在33号楼。

  没多远。

  木板门开着,里面三张木质的上下层双人床,标准的6人间,空间逼仄,摆下床后,基本也就一过道。

  有俩人在。

  一个浓眉大眼,身材敦实。

  一个瘦瘦弱弱,戴副黑塑眼镜。

  “哎哟,来人了!哥们你可算来喽!千盼万盼啊,来来,请进请进。”

  大眼仔显然是个自来熟,不由分说上前接行礼。

  小眼镜颇为内向,忙起身,一副手脚不知道该往哪放的模样,傻兮兮笑着。

  “哥们你东北的吧,有点高啊。英雄,你那张下铺匀出来吧。”

  “诶好!”

  小眼镜忙不迭转移床铺。

  六张床铺,上铺全空着,暂时搁行礼,三个下铺被占。

  “英雄?”

  李建昆没矫情,就这小床,他这个头,睡上铺,不说自己遭罪,下铺指定也难受。

  “哥,我叫吴英雄。”

  小眼镜傻傻一笑,忙自我介绍。

  “我叫胡自强!”大眼仔道。

  这扑面而来的年代气息啊……

第56章 变态的

  307

  这不就唠上了嘛。

  俩人对北大已经有些了解,像胡自强,三天前来的,特积极。

  “我以为我最迟,没想到还有两个没来。”

  “啥两个?没有了。”

  “昆哥,咱们宿舍就4人。”

  吴英雄看起来属实不大,撑死不过十六。

  别稀奇。

  据李建昆了解,今年北大十三四岁的新生都有。

  嗯,年代特色。

  “那敢情好啊,多一乘床,方便放东西。”

  房间虽不大,人员安排还算宽松。

  这时,门口传来动静,出现一位大叔,手里拎个铁丝罩暖水瓶。

  进门时愣了一下,很快露出笑脸。

  “终于来了,你好,俺叫高进喜。”

  说话带有浓重的陕北鼻音。

  穿着,特寒酸。

  要说好容易来首都上大学,一般家庭,再怎么穷,总会给置身新衣裳。

  一遭上学路,直到现在,李建昆还真没见穿补丁衣服的新生。

  这位叔,是第一个。

  “你好你好。”

  赶忙双手握过去,铁定是老三届。

  一顿寒暄,高进喜问:“建昆是哪个省的状元?普通话真好,完全听不出口音。”

  李建昆怔了怔,心说你咋知道的。

  这哥们仨,绝对没有笨人。

  胡自强大眼珠子一瞪,“我说兄弟,你该不会啥都不知道吧?”

  “知道啥?”李建昆摸不着头脑。

  “英雄!”

  胡自强大手一挥。

  吴英雄站起,腼腆道:“昆哥,我是盛海去年的文科状元。”

  “老高!”

  高进喜温和一笑,“俺革命老根据地的。”

  “我!”

  胡自强胸口嘭一拍:“1977年,皖省文科状元。”

  “……”

  李建昆吓一跳,卧槽这个307。

  狠有点变态啊!

  “现在知道为啥咱们宿舍就4个了吧?”

  胡自强哼哼道。

  “为啥?对啦,我浙省的。”

  “……”

  李建昆确实还没搞懂,盛海、陕北、皖省、浙省,把他们四省文科状元凑一块干嘛,那别的省呢?

  招到其他系了?

  还是被隔壁掳走了?

  “今年春招,北大经济系研究生,就咱们4个!”

  “啥?”

  李建昆双目圆睁:“整个北大经济系,研究生,就我们4个?”

  凑麻将呢!

  这人招的,能开一堂课不?

  “嗯,就4个,你知道咱们全系才多少人?60几。

  “你知道整个文科大系,招了多少人吗?559。”

  胡自强机关炮样说:

  “整个理科大系,461。

  “西文和俄文系,126。

  “这次北大拢共才招了1146人。”

  我勒个去,这少?

  怪不得!

  就说一路上咋没见什么人吧。

  是了,想起来,80年搞过一次大学扩招。

  李建昆一阵无语,惨兮兮的千把来人,暂且不提,但仍不敢相信,经济系研究生,就他们四根独苗。

  胡自强见他真没搞明白状况,耐心解释起来。

  真正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其实还在筹划,上面早有通知,77年和78年有志报考研究生的,合并一起搞。

  今夏同时报考,秋季一起入学。

  他们四个,属于北大经济系特录。

  原因嘛,显然因为他们都是省文科状元,且第一志愿都填了北大。

  至于为什么这样操作,那只有领导知道。

  李建昆恍然大悟,这才搞明白,原来特录是这个意思

首节上一节66/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