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搞黄金首饰好,我都想搞条大金链子和金扳指戴着,不知道哪儿有得卖。”
“将来的人会越来越有钱。”
“那些港城老板好多都戴大金链子,往后肯定会是一股风气。”
“黄金可是硬通货,想想都有钱途!”
李建昆扫视他们说:“真要想搞,那就认真搞,你们一帮外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我认为你们要组个团,去港城学习黄金销售包括饰品制造这方面的经验,记住:人没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好主意!”金彪和陈亚军对视一眼,嘴角勾起邪笑。
众人又商讨一番,将事情定下来,李建昆会让港城那边安排,开年后眼前这些个货把出国手续办好,一起去港城学习黄金行业的经验,学成为止。
下午,李建昆猫在自己的办公室,把早前颇费功夫快盘好的账目,拿出来收个尾。
这是他每年年关时必干的事。
不过一九八三年的账目,真的不太好盘。靠他这样盘,其实也盘不准,无他,现在摊子太大了。
想想看,一个“华强太古”旗下就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公司。
总体来讲,一九八三年他一分钱现金没赚到,还巨亏几十亿!
当初收购“太古洋行”,拢共花费了将近百亿港币的资金,绝大部分都便宜了股民,而彼时他手上只有被太古洋行整幺蛾子强行交割到手的三十五亿港币,最后他的昆兰投资公司,又占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华强太古的股份。
所以他还欠了港城董家、包家和李家,将近三十亿港币的外债。
与这笔债务相比,其他方面的收入实在不值一提。
从这个角度讲,他现在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首负。
当然,以上讲的只是现金他是真没现金了,不过倒也不是很缺钱花,毕竟咱有银行啊。
如果从资产的角度讲,一九八三年他无疑又是大赚的。
收获一家“昆竹集团”,收获一家“华强太古集团”。这两家企业的资产值,妥妥超过一百亿港币。
这也是包船王和李佳成一点不怕他欠钱不还的原因。
因此大概率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一九八三年他的总收入结论:花了三十五亿港币,得到过一百亿港币的资产,但还欠了三十亿港币。
“娘的,回去要是跟我妈说,我在外面欠了这么多钱,怕不是要打断我的狗腿,再急出个好歹。”李建昆撂下钢笔和账本,躺靠向老板椅的靠背,用自嘲的口吻说。
虽然说包家、李家和董家根本不急,但他很不喜欢欠人钱的感觉,而手下的这些企业短时间内也赚不出三十个亿。
“还是得想办法卖力搞钱啊,欠账要尽快还上,另外想大干一场,又要投资不少。”
李建昆拍拍自己的大腿,仍然觉得自己穷得叮当响。即便从资产的角度讲,他现在肯定是铁板钉钉的全国首富。
至于说他的阶段性目标成为华人首富,显然是没能达到的。包船王和董船王的资产都不输他,李佳成纵然差一筹,但有限。
而且这只是港城,华人可遍布世界,漂亮国有个姓王的电脑大王,犹记得似乎是在一九八六年的时候成为了漂亮国第五大富豪,个人净资产二三十亿美刀的样子。
“两年……”
李建昆沉吟少许,扭头望向窗外特区已乍现的春光。
其实钱赚到一定程度,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努力挣钱呢?
丢不起人!
既然决定走商业这条路,作为重生人士,还不能登临世界之巅,简直羞耻。
人一辈子至少要努力去做一件事,至少要有一个目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等他达成目标后,瞧好喽,他保管下一秒就躺平,开始认真地享受生活。
为了不丢人。
为了毫无心理障碍地尽享人生。
为了没人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为了某些应该照顾的人。
为了企业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同志。”李建昆望着玻璃窗上自己的倒影说,“继续加油吧。”
第689章 又欠一个亿
“昆哥你看这咋整?”
“建昆,咱们开车回吧,现在这么好的治安,还怕有人敢拦道?”
半上午,李建昆的办公室里,哼哈二将戳在办公桌旁边,桌面上撒着几张火车票,又开始动歪心思。
将那辆挂黑牌的皇冠车开回首都,似乎已成为二人的一个夙愿。
今年还被他们逮到好机会由于时间太晚,机票没有,火车票也没买到卧铺。
奈何某人并不惯着他们:“开个毛线啊开,开回首都不得五天?我他妈再从首都回老家年夜饭都赶不上。”
哼哈二将:“……”
他们唯一忽略了时间问题。
正在这时,门口小跑进来一个丰美的身影,“李总,区里来人了。”
李建昆望向季美仙问:“几个人?”
“一堆。”
李建昆的嘴角不自觉勾起,可算等到了,再不来他真准备先回家过年,等开年再说。
很显然某些人坐不住了,比他还急。
算是个小小的心理博弈。
他如果主动上门找到区里谈,某些领导怕是会舍不得,特区的土地本就不多,地皮又是除了政策外几乎唯一的万金油工具,而现在南巡之后,特区的地皮必定更加金贵且紧俏。
让对方上门来找他,才好化主动为被动,狮子大开口。
李建昆没再搭理哼哈二将,和季美仙一起来到楼下,行政楼楼底下停着三辆汽车,两辆吉普212,一辆还透着热乎的黑色桑塔纳。
来人有十多个。
一阵寒暄后,李建昆不动声色,领着他们参观起工厂。
两座厂房内,工人们分工有序,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麻利地组装着一部部BB机。
去年十月份回到特区后,李建昆立马彻底放弃了电热毯生产,改上BB机,目前还不能说是制造,只能说组装,零配件部分来自港城,部分来自特区的电子厂,有两家工厂现在正在开发模具和调整生产线,准备挪出一些生产力专为华电做配套。
好梦牌电热毯由于去年一整年都没有减产,在天气燥热的季节囤积了大量货源,现在仍然在大批量出货,工厂的收入没受到太大影响。
而正如李建昆所料,今年市面上各种电热毯品牌,一下冒出十多个。羊城财叔那边的毛毯厂倒也不缺订单。
“李经理,厂里现在一天能生产多少部传呼机?”
李建昆答非所问道:“年后可能会降到每天五百部左右,因为零配件全靠采购的话,成本太高,我们打算自己生产一部分。”
“才五百部?”一众大佬你看我我看我,纷纷蹙起眉头。
“那怎么够啊?”
大佬们也会动脑壳:现在全国邮电系统都争着抢着要搞传呼机业务,别人买不起华电牌传呼机,那些个体户和承包工厂的人还买不起吗?
放眼全国的话,市场其实不小。
再一个,经济环境进一步放开的迹象已经明了,以后有钱人会越来越多,跑生意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些人对于传呼机是有刚性需求的!
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即将井喷式增长的行业。
你现在却告诉我,整个工厂一天才能生产五百部传呼机?
塞牙缝都不够嘛。
那岂不是眼瞅着绿花花的钞票从指缝间流走?
这不能忍!
“李经理,趋势这么好,们没想过扩大生产提高产量?”
“公司有两个意思。其一,维持现状,特区工厂无法供应的销量,尽量从港城进口……”
“说第二个!说其二!”李建昆一句话还未说完,立马被一位大佬打断。
华电在内地可不止一家合资公司,港城进口的货源完全不可控,不通过特区的华电公司都行。再说也没见他们进口多少。
李建昆和善一笑,继续说:“其二,在特区大干一场,把我们计划在港城投资的产业链,全部搬到特区。”
“诶,这个好!这个好!就按第二个计划来嘛。”
大佬们纷纷点头,喜上眉梢。
李建昆扫扫他们说:“不过,要地啊。”
“批!”
“对,高新产业,我们百分之百支持。”
“我还以为有什么困难呢,这不叫个事。”
大佬们频频摆手,示意李建昆放宽心。后者露出感激的微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请诸位移步会议室,我向你们好好汇报一下,公司的投资规模可能有点大。”
“不打紧,投资越大我们越欢迎!”
众大佬不以为意,跟随李建昆来到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
李建昆扯来墙角定制的一块带座架的移动小黑板,捻起一只粉笔头,边在上面写写画画,便讲解道:
“公司的计划是:打造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其中要包括万人起步的制造工厂、一所大型的多学科联合的研究院、一个晶圆材料生产厂、一个光刻机制造厂、一个芯片制造厂、一个光刻胶生产厂……”
随着李建昆娓娓道来,以及小黑板上的圆圈越画越多,眼见都不够画了,围坐在椭圆形红漆会议桌旁的一众大佬们,人均表情呆滞,都有些懵逼。
“不是,李经理你等等,你们一下要建这么多工厂?”
“是的,这是一整个产业园项目,任何一个工厂都无比重要,缺一不可。”
“有些工厂和传呼机不沾边吧?”
“不,实际上都沾边,传呼机的核心是芯片,芯片有多么难造,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了解。”
我们不了解!
但我们不说。
大佬们一脸悻悻,有人开口问:“有这必要吗?太难制造的东西,你们可以采购嘛,为了造一个小小的传呼机芯片,特意弄出一整条芯片产业链?”
李建昆摇摇头回话道:“华电的目标,可不局限于一款传呼机产品。”
“但是这其中很多工厂,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收益对吧?”
“嗯,芯片没那么好搞,比如说光刻机、光刻胶等,这些都需要研发,有些我们有些成果,有些还是一片空白,但既然致力于发展这条产业链,硬件设施上肯定要先备好。”
“你们做过预算吗,大概要多大面积的土地?”
“一千亩。”
众大佬:“!!!”
“李经理,你知道一千亩是什么概念吗?”